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正能量句子网 > 名言大全 > 爱国名言 > 法国歌曲(共9篇)

法国歌曲(共9篇)

来源:爱国名言 时间:2018-10-04 点击: 推荐访问:好听的法国歌曲 法国歌曲伊莲

【www.ahstyy.net--爱国名言】

法国歌曲(一):

在法国历史上,《马赛曲》几经浮沉,曾先后作为革命歌曲和爱国歌曲激励着人们。结束流亡生活的列宁就是在《马赛曲》的歌声中回到俄罗斯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抵抗运动接受了这一歌曲,在巴黎获得解放时,戴高乐将军曾高唱《马赛曲》。这表明(  )
①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优秀文化是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③优秀文化能够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④没有文化活动,任何其他活动都不会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B

此题讲的是优秀文化对人的精神的影响。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激励着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生活,故②和③是正确的。不同的文化对人具有不同的影响,故①是错误的,④本身是错误的。

法国歌曲(二):

《国际歌》的所创造时的历史背景【法国歌曲】

诞生及历程 1888年,在欧仁鲍狄埃逝世后的第二年,法国工人作曲家彼尔·狄盖特以满腔的激情为《国际》谱写了曲子.从此,它便成了世界无产者最喜爱的歌,从法国越过千山万水,传遍全球,1890年出现了西班牙译文的《国际歌》,1899年被译成了挪威文,1901年出现了德文、英文、意大利文的《国际歌》,1906年正式传入了俄国,为了便于传唱,翻译这首歌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党员柯茨只选择了六段歌词中的一、二、六三段, 130多年来,《国际歌》被译成多种文字,传遍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响彻寰宇.它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上世纪20年代,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1944年正式改用新国歌后,则把《国际歌》作为联共(布)党(1952年改名苏联共产党)党歌.1923年瞿秋白将它从俄文翻译成了中文,因此我国所唱的《国际歌》也只有三段. 词作者简介 欧仁鲍狄埃(Eugène Edine Pottier,1816年10月4日 - 1887年11月6日)是法国的革命家,巴黎公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国际歌》的词作者. 欧仁·鲍狄埃出生于巴黎一个制作木器的手工业工人家庭,他在艰难的环境里刻苦自学,从他所能够找到的书籍中吸取知识的营养.法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贝朗瑞的诗,在他心灵里留下深刻的印记.1830年七月革命爆发时,年仅14岁的他就写出了他的第一首诗歌《自由万岁》.从此,他开始用诗作为武器,踏上了革命的征途,并逐渐由一个民主主义者向社会主义者转变,并于1870年加入了第一国际,成为第一国际巴黎支部联合会的委员. 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了.英勇的巴黎工人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3月28日,公社成立了.鲍狄埃先后担任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委员、二十区中央委员会委员、公社委员.他在担任公社社会服务委员会委员时,被人们称誉为“最热情的公社委员之一”. 巴黎公社失败后,他在群众的掩护下,躲进了蒙马特尔我人基特家的阁楼,幸免于难.在这悲痛的日子里,他的心情无法平静,5月30日,他用战斗的笔,写了了震撼寰宇的宏伟诗篇--《国际》,正式宣告向敌人“开火”. 1887年,他在贫困中与世长辞,巴黎的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曲谱者简介 皮埃尔狄盖特 (Pierre Degeyter,1848-1932),法国业余作曲家,生于比利时,后移居法国里尔,一生主要从事家具制作和 花木加工业.青年时代即投身于工人运动,并在工人夜校学习文化和音乐.曾领 导过几个工人业余合唱团,任指挥,并写词作曲.72岁加入法国共产党. 他的作品以工人运动歌曲为主,具有浓厚的时代背景因素,其中名扬全球的无产阶级战 歌《国际歌》是他的代表作,作于1871年.其它代表作品还有歌曲《前进! 工人 阶级》、《巴黎公社》、《起义者》等. 中文版的历程 《国际歌》自1888年6月在法国里尔一次工人集会上第一次唱出后,这首法国工人的战歌经四十多年的传播,已成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苏联人民就是唱着它战胜敌人,最终走向新胜利的.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国际歌》并没有流传开来.《国际歌》传入中国后,有两种译文,可惜都译得不理想,歌词晦涩不上口,广大劳苦大众很不容易接受.这也是这首伟大歌曲一直没有能在中国传唱开来的原因. 早在20世纪之初,中国的一些刊物上就出现过未曾署名的《国际歌》中文版.最早有署名的中文版本应该是郑振铎与其好友耿济之在1920年10月翻译发表留下来的.但是以诗的形式出现, 没有附曲,不适合唱颂. 1923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到国内,担任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主编,同时着手翻译《国际歌》.她在苏联出席了第九次全俄苏维埃大会,见到了列宁;他更在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受到了蓬勃发展的各项事业和革命精神的鼓舞.他早就下决心,要将《国际歌》重译,让它在中国广泛流传,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首战歌. 重译《国际歌》的宗旨,就是要让翻译过来的歌词,既准确又易唱,让它很容易在劳动人民中间流传开来.当时,瞿秋白住在北京黄化门西妞妞房他叔叔的家里.守着一架风琴,他开始着手译《国际歌》了.他对照原文,一字一句的推敲.时而沉思斟酌,时而自弹自唱.每一句歌词定稿,都要如此反复再三.他译着,唱着,译到“国际”一词时,他站了起来.这个词,汉语只有两个字,而外文却是老长一串音节.如果照例译成“国际”一词,配上原谱,将成为“国际———,就一定要实现”,“国际”一词,拖得这么长,那将是很难唱也是十分不悦耳的一句. 瞿秋白为这个词怎么翻颇费思索,他在小屋里来回走动,不时地哼着,想着.在莫斯科的经历,又一幕幕浮现在他眼前:那向往社会主义而来到苏俄的各国无产者激动歌唱的声音,那解放了的苏俄人民幸福欢歌的声音,以及他自己为求真理而慷慨高歌的声音,都汇集成一片气势磅礴、无往而不胜的雄浑壮丽的旋律,回荡在他的耳际.他忽然停下脚步,若有所悟地走到琴边,手指按在琴键上,有力地弹奏着《国际歌》的这一段.随着琴声清晰的节奏,他用不很高的,却十分庄严的声音唱出了:“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歌词和歌曲是那样和谐地融和成一体了!瞿秋白终于用音译的办法,解决了这一难题. 《国际歌》译成后,他曾对曹靖华说过:“‘国际(英特纳雄耐尔)’这个词,在西欧各国文字里几乎是同音的,现在汉语用了音译,不但能唱了,更重要的是唱时可以和各国的音一致,使中国劳动人民和世界无产者得以同声相应,收万口同声、情感交融的效果.” 1924年,瞿秋白在上海大学任社会学系主任,5月5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那天,在上海大学的纪念会上,瞿秋白登上高高的讲台,在一群爱国青年中间,与任弼时等师生一起唱起了《国际歌》.从此,这首响遍全球的伟大旋律,就一直伴随着中国人民向反动黑暗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瞿秋白在重译《国际歌》11年后,于1935年2月在江西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杀害.临刑时,他昂首高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他用歌声向敌人宣布:“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而我们今天在各种集会上所传唱的《国际歌》,则是1923年诗人萧三从俄文版转译,陈乔年配歌,副歌译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1962年,中国音协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有关专家,对《国际歌》译文重新加以修订. 《国际歌》节奏抑扬顿挫,慷慨激扬,感情丰富,蕴涵深刻的道理.国际歌代表着社会底层人民的一种反抗精神,一种反抗压迫反抗专制反抗剥削的一种精神.哪里有压迫,哪里有专制,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着国际歌的声音! 《国际歌》,长征. 红军在跨越草地极其艰难困苦的时刻,红军战士搀连臂膀唱响了《国际歌》,红军战士精神鼓舞,顿刻增添了无穷力量,最终跨越了生死地,踏上革命胜利的道路.我不相信这个镜头是臆造,应当说共产党革命取得成功,确实是《国际歌》给红军战士以无穷的力量.《国际歌》是穷人的歌,是无产着的歌,是穷人的呐喊,是无产者的倾诉,代表着受压迫心声.
麻烦采纳,谢谢!

法国歌曲(三):

请问Keren Ann的《By the cathedral》里面插入的一段管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如题.
音乐课要推荐歌曲,我想把《By the cathedral》介绍的详细点.
《By the cathedral》是什么种类子的音乐?香颂?民谣?还是别的?

香颂包括了民谣,而民谣在地理范围上来讲要比香颂要广一些.
所以,KEREN ANN本来就被称为法国香颂女伶,但她的歌曲多偏向民谣的.
主要乐器是吉他,但我听得感觉像双吉他.
管乐是小号.
肯定带架子鼓的,要不不出现节奏的,
呃就这样吧.
p.s.我是keren ann 死忠,飘走~

法国歌曲(四):

1.\x05格里高利圣咏用拉丁语语言来演唱,早期以简单旋律为主,11世纪以后发( )为
主.
4.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产生在( )世纪,是以( )为固定调,在它的上方或下方加一个( )声部,从而构成的二声部音乐,这种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做( ).
5.公元9—11世纪反映城市生活的世俗音乐兴起,一些骑士们经常饮酒唱歌,歌曲内容多反映战争.爱情,这些人在法国称为( ),在德国称为( ).
6.人们习惯以( )来通称整个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新音乐,当是意大利兴起的世俗音乐体裁主要有( ).( ).( )法国新艺术的主要代表作曲家是( ).

格里高利圣咏用拉丁语语言来演唱,早期以简单旋律为主,11世纪以后有些僧侣音乐家又尝试把平行曲调加在圣咏的上方,由平行至斜行,渐渐又至反向进行.这种新的复调音乐被称为迪斯康特.
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产生于公元9世纪,是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固定调,在它的上方或下方加一个平行声部,叫做奥尔加农
在法国称为游吟诗人 在德国称为恋诗歌手
人们习惯以中世纪音乐(不确定- -)来称………………
意大利14世纪音乐的重要体裁:猎歌、牧歌和巴拉塔
法国主要代表作曲家是马肖【法国歌曲】

法国歌曲(五):

第一次听交响乐 作文

妈妈有一天下班回家,告诉我:“他们的单位发了两张交响乐的票,明天我们就去听交响乐吧。”“好啊,好啊!”我兴奋地说道。因为我至今都没有听过交响乐。

我和妈妈到了剧场,看到来观看的人好多,幸好它是有座位号的,要不然真不知道坐在那里呢。我们在座位上坐好以后,演出就开始了!那是国际知名的交响乐团——意大利罗马节日交响乐团。据说,意大利罗马节日交响乐团已经演出多达1500场,而那个指挥也已经60多岁了,那个指挥一开场就让台上台下融合在一起了,我们跟着他的节奏来拍手。感觉我们并不是陌生的人,而是认识很久的朋友了。

他为我们演奏了《卡门序曲》、《威廉退尔进行曲》、《轻骑兵进行曲》等法国、意大利的经典歌曲。他们还特别为我们准备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像:《梁祝选段》、《我爱你中国》,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我爱你中国》了,因为它能表达我们中国人对祖国的热爱。在表演《我爱你中国》时候,指挥戴着一个棉军帽,很像中国人呢!指挥还在现场的第一排找到一个小女孩,把她领上台,教她节奏,让她做一个小指挥。我看见她在台上那么快乐,我很想那就是我自己,因为我从来都没有跟自己的“老朋友”一起上台做指挥,我相信下次一定会是我。就这样,一场听觉盛宴结束了,我好像一直延续下去啊!可是就这样结束了,谁也延续不了。大家都恋恋不舍得走了。我到现在还回味无穷呢!

法国歌曲(六):

《马赛曲》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法国大革命期间,有过许多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而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的,是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马赛曲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在远离斯特拉斯堡的法国最南端城市马赛,迅速组织起一支500人的结盟军向巴黎进发.一个叫米勒的医科大学生把他得到的《莱茵军战歌》推荐给马赛军.歌曲的激昂气势振奋了人们,马赛结盟军一路上高唱这首革命歌曲开往巴黎,沿途还散发印刷的歌片.当他们到达巴黎时,以军旗和这首歌为前导,成千上万的人在街头迎接这支部队.他们听到马赛人一遍又一遍地唱着一支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歌,这是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那歌词唱出了此刻他们要喊出的战斗口号.这首歌,很快就不胫而走,传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于是马赛人带来了这首歌人们把它叫做《马赛曲》.这首新歌,原名为《莱茵军进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利尔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传遍了全国.三个月以后,法国第二大城马赛的工人革命队伍高唱这首歌曲,浩浩荡荡地开进巴黎;马赛的俱乐部每次召开会议,开始和结束时都必定演奏这支歌曲;马赛人在行军路上也高唱这支歌.《马赛曲》因此得名.

【法国歌曲】

法国歌曲(七):

这里的lette不像水,那哪里的的lette像水
歌曲:亲爱的你怎么不在我身边
这里的空气很新鲜
这里的小吃很特别
这里的lette不像水
歌词意思好像是其它地方的lette像水一样!
lette 一种法国酒,也有说咖啡的.
《痴心绝对》里也有句“想用一杯lette把你灌醉”

拿铁咖啡(绝大部分时候的意思)
莱特酒(啤酒的一种,法国的.很少的时候用到这个意思)
歌词中的意思都是指拿铁咖啡
拿铁咖啡
拿铁咖啡是意大利浓缩咖啡与牛奶的经典混合,意大利人也很喜欢把拿铁作为早餐的饮料.意大利人早晨的厨房里,照得到阳光的炉子上通常会同时煮着咖啡和牛奶.喝拿铁的意大利人,与其说他们喜欢意大利浓缩咖啡,不如说他们喜欢牛奶,也只有espresso才能给普普通通的牛奶带来让人难以忘怀的味道.
意大利式拿铁咖啡需要一小杯Espresso和一杯牛奶(150~200毫升),拿铁咖啡中牛奶多而咖啡少,这与Cappuccino有很大不同.拿铁咖啡做法极其简单,就是在刚刚做好的意大利浓缩咖啡中倒入接近沸腾的牛奶.事实上,加入多少牛奶没有一定之规,可依个人口味自由调配.
如果在热牛奶上再加上一些打成泡沫的冷牛奶,就成了一杯美式拿铁咖啡.星巴克的美式拿铁就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底部是意大利浓缩咖啡,中间是加热到65~75℃的牛奶,最后是一层不超过半厘米的冷的牛奶泡沫.

法国歌曲(八):

阅读《那双美丽的蓝眼睛》,回答问题。
那双美丽的蓝眼睛
  ①有一年夏天,一次意外的事故,我被溅起的’铁水烫伤了左眼,住进哈尔滨市医大二院。那天换药时,我疼得大声喊叫。有人轻轻敲门,从门缝中挤进一张女孩儿幼稚的脸,眼睫毛长长的,微微向上翘。那双眼睛与众不同,是蓝色的,像透明的海水。
  ②“你很疼吗?”女孩儿问。我点点头,女孩儿转身跑了,一会儿抱了架手风琴回来,她拉琴时的样子很惹人爱,用小脚丫轻轻地打着节拍,眼睛盯着琴键,还不时冲我微微一笑。温柔的琴声如水荡漾,让人不敢相信是十三四岁女孩儿拉的。拉完琴,她告诉我她叫柳卡雅,是妈妈捷涅夫卡雅和爸爸柳大连名字的组合,其实那双蓝眼睛已经告诉了我。忽然卡雅闭住双眼,靠在墙壁上。我问怎么了,她说头疼,眼睛胀胀的,看不清东西。后来我才知道她脑子里长了个瘤。
  ③那夜我睡不好了,那双好像清晨时分的松花江水,水底能映出晴朗夏空的蓝眼睛常在头脑里闪过,我想起了一首法国歌曲《蔚蓝色的眼睛>,歌词早已记不清了,只依稀记得曲调。第二天我把曲子告诉卡雅,她很快会拉了。
  ④我的左眼终于化脓了,不得不直接注射青霉素,几个护士都按不住我,卡雅跑来了,又拉起了《蔚蓝色的眼睛》,于是我像根木头似的躺在那一动不动。还有一次针打在血管上,弄得我满脸是血,卡雅一点点地为我擦,眼圈红红的,我告诉她这回真不疼了,她笑了,笑得那么开心。
  ⑤卡雅脑里的瘤越长越大,而且刚好长在两个眼球的后面。终于她的右眼失明了,接着是左眼,一对眼球渐渐地被顶出眼眶外,像核桃似的挂在脸上。我不想哭,可泪水还是落下来,流进嘴里苦涩涩的。
  ⑥卡雅手术那天,我采来一束鲜花,久久地守候在手术室外。卡雅被推出来了,双眼蒙着纱布,我把那束花放在她身边,她说好香好香,可我心里好苦好苦。
  ⑦有一天卡雅的同学来了,带来了她新学期的课本,他们说今天是卡雅的生日。这消息被大家知道了,礼物摆满了桌子,其中许多是医务人员送的。我送给卡雅一个新书包,又默默地为她包好书皮,其实这些她都用不上了。那天卡雅真开心,同学们把她打扮得像公主一样,卡雅戴着墨镜,透过镜片,我仿佛叉看见了那双美丽的蓝眼睛。
  ⑧不久我出院了,卡雅扶着墙壁来找我,她穿着红裙子和红皮鞋,还抱着那架手风琴,她答应过要用琴声为我送行。已经走出很远了,还能听到那曲《蔚蓝色的眼睛》。
1.(1)第①段中“那双眼睛与众不同”中的“与众不同”是指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与“像透明的海水”照应的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拉琴时的样子很惹人爱,用小脚丫轻轻地打着节拍,眼睛盯着琴键,还不时冲我微微一笑。”句中通过对人物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描写,表现了卡雅____________的特点。
3.“卡雅跑来了,又拉起了《蔚蓝色的眼睛》,于是我像根木头似的躺在那一动不动。”“我像根木头似的躺在那一动不动”的原因是什么?试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写出“那双美丽的蓝眼睛”中“美丽”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那双眼睛是蓝色的,像透明的海水
   (2)那双好像清晨时分的松花江水,水底能映出晴朗夏空的蓝眼睛
2.动作 神态 善解人意
3.卡雅从精神上减轻了“我”的疼痛;“我”被卡雅善解人意、坚强、乐观的精神所感动。
4.(1)眼睛长得美。
   (2)卡雅心灵美。
(意对即可)

【法国歌曲】

法国歌曲(九):

请问《青年专刊》这个标题英文怎么翻译最好啊?我觉得youth太过单调,专刊如果直译的话,有些冗长.请指教

Youth 比较好
英文书刊尤其是外国的书刊,都不会把“书刊”两个字翻译出来的
而且书刊的名字越简短越好
比如说《时代》杂志(美),就直接翻译成TIME了

本文来源:https://www.ahstyy.net/my/147177.html

扩展阅读文章

正能量句子网 https://www.ahstyy.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正能量句子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35696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