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正能量句子网 > 名言大全 > 英语名言 > 打破银行垄断(共10篇)

打破银行垄断(共10篇)

来源:英语名言 时间:2018-10-22 点击: 推荐访问:打破国外垄断 打破技术垄断

【www.ahstyy.net--英语名言】

打破银行垄断(一):

英语翻译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盈利飞涨,“银行暴利”已成为社会焦点话题.本文从利率管制政策下的高额利差、经济的稳健发展、银行垄断、中间业务的获利等多个视角出发,对当前我国银行业高利润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了利率管制、经济持续发展、银行垄断等致使银行存在高收益现象,客观分析银行高额收益背后的影响,并在最后提出实现利率市场化、打破银行垄断、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的政策建议.

In recent years,the profits of banks in China have gained a huge leap,making the "banking profiteering" become a hot issu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such phenomenon i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uch as the high interest rate spread under the interest rate regulation,the rubust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 banking monopoly,and the profits in intermediate business.It shows that the interest rate regulation,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banking monopoly all lead to the high-profit phenomenon.Besid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the high profit of banks,and in the end come up with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realize the marketlization of interest rate,to break the banking monopoly,to enhance the financial monitoring,and to broaden the financing channels of enterprises.
All rights reserved by Derek.

打破银行垄断(二):

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新型的货币形式,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支付方式,而且给传统的金融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加大了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电子货币创造了新的、虚拟的货币形式,它使经济结算活动在虚拟空间得以实现,使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生活发挥越来越大的反作用,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社会活动局面.电子货币削弱了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可控性,并且增强了货币乘数的内生性,从而加大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难度.因此正确认识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准确把握电子货币条件下我国货币乘数变动的规律,对中央银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电子货币是指在继承了传统货币的交易行为自主性、交易条件一致性、交易方式独立性、交易过程持续性等特性的基础上,与传统货币在价值尺度上保持固定的兑换关系,通过网络和电子设备媒介交易的被普遍接受的一类支付或清偿债务的工具.其本质与货币一样是一般等价物.
以基础货币构成来分析,从用途上看,基础货币表现为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数量上看,基础货币由银行体系的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库存现金以及银行体系之外的社会公众的手持现金等四部分构成.其公式为: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对于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主要有电子货币对现金、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三个方面的影响.
1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效应
电子货币的使用必然使流通中的现金数量减少.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数字符号,能借助网络满足人们交易和投机的货币需求.中央银行产生以来,通货的发行是由中央银行垄断的.网络经济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格局,比如当今几乎所有的电子货币都是由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或大企业发行的.
目前我们使用的支付工具包括纸币、硬币、支票、借记卡、贷记卡,当然还有电子货币等等.常见的情况是不同的支付工具用于不同的支付领域.具体而言,涉及金额较大的交易一般通过支票、银行卡或者一些其他的支付工具来进行,而现金经常被用来进行小额支付,例如用来支付报纸、食物、电话卡、交通费用等流通中的电子货币EM0的出现完全可以替代现金进行小额支付的功能,而且它的购买能力是可无限细分的,在使用的时候也不会涉及任何银行账户的记录,具有强大的方便性和完全的匿名性.因此,流通中的电子货币主要会替代流通中的现金.电子货币的发展减少了流通中的现金,在银行准备金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基础货币将呈下降趋势.

Influence of electronic money on monetary base electronic money as a new form of currency,it not only changed people"s life habit and terms of payment,but also to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theory has brought hitherto unknown challenge,especially increase the central bank monetary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y.Electronic money to create a new,virtual currency,it makes economic settlement activities to be realized in the virtual space,virtual economy play growing role in real economy life,and create a new situation of social activities.Electronic currency weakened controllability of monetary base of the central bank,and enhance the endogenesis of money multiplier,which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the central bank to control the money supply.So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luence of electronic money on monetary multiplier,an accurate grasp of electronic currency in China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onetary multiplier rule,flexible use of monetary policy of the central bank,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Electronic currency is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monetary transactions autonomy,trading conditions consistency,transaction,transaction process independence persistence characteristics,maintain fixed exchange relation with traditional monetary value scale,equipment media transactions generally accepted a payment or repayment of debt through the Internet and electronic tools.It is a general equivalent nature and as the currency.Based on the currency composition of analysis,from the use of perspective,the monetary base as cash in circulation and bank reserves.Look from the number,the monetary base by the statutory reserve,the excess reserves of the banking system,cash and bank system of social public cash and four parts.The formula is:the monetary base = statutory reserve and Excess Reserve Bank + system + public cash cash for electronic money on monetary base mainly has the influence of electronic money on cash,required and excess reserves three effects.The use of 1 electronic money on cash substitution effect of electronic money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a reduction in the amount of cash circulation.Electronic money as a number of symbols,can use network to meet people and speculative money demand.Since the central bank,issued by the central bank currency monopoly.The emergence of network economy to break this pattern,such as almost all of today"s electronic money is issued by commercial banks,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r large enterprise.Payment instruments we used include notes,coins,checks,debit card,credit card,of course,electronic currency and so on.Common situation is different payment instruments for different payment field.Specifically speaking,relates to the larger amount of transaction by cheque,bank card or some other means of payment,cash is often used for micro payment,for example,food,to pay the newspaper telephone card,transportation costs in the circulation of electronic money EM0 can completely replace the cash payment function,and it"s purchasing power is infinite subdivision,when in use will not involve any bank account records,has great convenience and complete anonymity.Therefore,the electronic currency in circulation will replace cash in circulation.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money to reduce the cash in circulation,unchanged in total bank reserve situation,the monetary base show a downward trend.

打破银行垄断(三):

(一共7题,每题1分.)
1. 【30188】 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征是( ).
A. 劳动力价值可以还原为生活资料的价值
B. 劳动力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C. 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成为商品
D.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受历史因素影响
2. 【30215】 在产业资本循环的各个阶段中,所谓的"惊险的跳跃"是指( ).
A. 购买阶段
B. 生产阶段
C. 售卖阶段  
D. 消费阶段
3. 【30268】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 ).
A. 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地理位置以及追加资本的投资收益不同
B. 农业工人本身的劳动能力不同
C. 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D. 各个地主要求的地租数额不同
4. 【80082】 信用货币的产生源于货币的( )职能.
A. 支付手段
B. 价值尺度
C. 流通手段
D. 世界货币
5. 【80086】 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A.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B.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 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 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6. 【80095】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种以( )为本质的剥削制度.
A. 资本家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
B. 工人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
C. 资本家占有工人剩余劳动
D. 工人占有资本家生产资料
7. 【80825】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A. 是在封建社会完全瓦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B. 是在封建社会内部萌芽和发展起来的
C. 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
D. 是与商品经济共生共灭的
(一共3题,每题2分.)
1. 【30200】 信用货币,是指能够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凭证,一般包括( )等.
A. 期票 
B. 汇票
C. 银行券
D. 支票
E. 大额可转让存单
2. 【30303】 分工首先使不同劳动部门和不同劳动者之间相互分离和相对独立,使他们的劳动具有了个体性质.劳动的个体性表现为( ).
A. 每一个劳动者都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而劳动,不同劳动者在经济利益上是相互独立的,不同产品间存在着明确的界限
B. 每一个劳动者独立进行生产
C. 每一个劳动者自主地决定生产什么
D. 每一个劳动者自主地决定生产多少
E. 每一个劳动者自主地决定如何生产
3. 【80108】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什么意义( ).
A. 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B. 它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C. 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
D. 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E. 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我刚好作了一点
二、单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 B )
A.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C.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基本经济规律是( A )
A.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B.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D.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B )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 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4.任何社会再生产从其内容看( B)
A.既是生产力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B. 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C.既是使用价值的再生产,又是价值的再生产
D.既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又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5.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D )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 流通资本 D.社会总产值
6.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体现着( B )
A.对外开放的本质要求 B. 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 D. 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7.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 C )
A.经济前提 B. 生产目的 C. 根本任务 D. 经济形式
8.一般而言,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 A)
A. 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B. 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C. 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关系不大D. 未必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9.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 D)
A. 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B. 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规律作用的结果
C.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作用的结果
10.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 D )
A. 股份合作制经济B. 民营经济
C. 混合所有制经济D.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1.为了有效地实现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两权分离,必须对国有资产实行( A )
A. 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B. 国家分级所有、政府统一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
C. 国家统一所有和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D. 国家分级所有和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
12.按劳分配的劳动报酬的补充形式是( B)
A. 补贴和救济B. 奖金和津贴
C. 福利和补贴D. 保险和救济
13.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即( C )
A. 自给自足方式和等价交换方式B. 自由流动方式和等价交换方式
C. 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D. 社会方式和自然方式
14.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B )
A. 组建企业集团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实行承包制度D. 实行资产经营制度
15.市场机制是多种机制的统一,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机制是( B )
A. 供求机制B. 价格机制
C. 竞争机制D. 风险机制
16.我国在对外开放中最终所要形成的格局是( D )
A. 搞好五个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格局B. 从经济特区扩大到沿海港口城市的对外开放格局
C. 从经济特区、港口城市扩大到内地开发区的对外开放格局D.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属于经济总量平衡的是(C )
A. 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平衡B. 积累和消费的平衡
C.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D. 第一、二、三产业的平衡
18.我国最近制定的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十五”计划,体现了( A )
A. 把发展作为主题B. 把信息化作为主题
C. 把优化结构作为主题D. 把保护生态作为主题
19.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C )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20.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在于( A )
a、前者是劳动生产出来的,后者是天然具有的 b、前者是他人生产的,后者是为自己生产的
  c、前者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后者不是社会财富
d、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 B )
  a、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b、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c、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C )
  a、劳动产品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资本家手中集中了很多商品
  
4、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它是在( A )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5、复杂劳动可以折合为倍加的简单劳动,这种折合比例(  C)
  a、参加交换的商品生产者自觉协商出来的  b、由经纪人规定并取得买卖双方同意的
  c、在无数次交易中自发形成的   d、由社会职能部门自觉计算出来的
  
6、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B )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b、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 )
  a、价值手段与流通手段  b、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
  c、储藏手段与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与储藏手段
  
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D )
  a、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b、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9、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B )
  a、剩余价值  b、商品价值  c、劳动力自身价值  d、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和
  
10、从整个社会来讲,在不延长工作日且实际工资还有所提高的情况下(  B)
  a、工人所受剥削就会有所减轻   b、剩余价值率仍会提高
  c、资本家攫取的剩余价值量不会增加  d、剩余价值量仍可增加
  
1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是因为( C )
  a、剩余价值被视为不变资本的产物    b、剩余价值被视为所费资本的产物
  c、剩余价值被视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被视为超过成本价格的部分
  
12、商业利润来源于(D  )
  a、商业销售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b、商品购销价格的差额
  c、资本在流通领域的增值   d、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3、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  A)
  a、社会价值  b、平均利润  c、生产价格  d、成本价格
  
14、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  B)
  a、成本价格  b、生产价格  c、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价格 d、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成本
  
15、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
  a、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对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的收益不同  d、土地的优劣等级差别
  
16、借贷资本是一种富有资本拜物教性质的资本,其特殊的运动形式是( D )
  a、G-G-W-G’-G’  b、G-W-G’  c、W-G-W  d、G-G’
  
17、股份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表明( A )
  a、社会资本代替了单个的私人资本    b、出现了资本民主化
  c、拥有小额股票的工人成了企业的主人  d、生产资料公有制日益形成
  
18、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金融资本是( C )
  a、私人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融合而成的资本   b、各银行资本融合而成的资本
  c、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相融合而成的资本  d、银行资本加上工业资本的混合物
  
19、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C )
  a、资本积累的实质问题  b、资本运动的形式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d、剩余价值的产生问题
  
20、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了棉花是作为( A )
  a、流动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剩余资本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A  )
  a、以市场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础性手段的经济运行体制
  b、与计划机制彻底脱离  c、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很相似
  d、以国家宏观管理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22、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表现在( C )
  a、农业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产业  b、农业为国家财政提供了大部分资金
  c、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是改革开放事业进一步推进的重要条件
  d、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是同步的
  
23、我国实施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 D )
a、保证劳动者的充分就业  b、实现共同富裕  c、使劳动者老有所养
d、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24、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就是要( C )
  a、优先考虑积累   b、优先考虑消费
  c、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积累与消费都有所增长
  d、可不必考虑积累与消费价值构成与实物构成的统一
  
25、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利润率,是企业的利润总量与( D )
  a、企业总产值的比率   b、企业产品总成本的比率
  c、企业借入资金的比率  d、企业占用资金的比率
  
26、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是( A )
  a、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b、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
  c、固定价格、浮动价格、自由价格相结合的价格体系
  d、统一定价仍将占有一定比重
  
27、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就是要( C )
  a、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
  b、由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转变为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
  c、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d、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
  
28、当前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C  )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康采恩  c、混合联合公司  d、跨国公司
  
29、股票价格( A )
  a、股息的资本化  b、股票所代表的投入企业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
  c、按票面值可从企业利润分成的额度
  d、股票本身是纸,没有价值,因而股票价格是一种虚拟资本价格
  
3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这表明了( B )
a、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超额剩余价值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靠增加雇佣工人数量来进行的
d、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关系
  
一 、单项选择题 1、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主要依据是其(A  )
  A.最终用途   B.社会属性  C.价值形态   D.自然属性
  2、垄断低价一般是( B)
  A.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价格   B.垄断组织购买原材料时规定的价格
  C.非垄断组织必须接受的市场购买价格  D.非垄断组织必须接受的市场收购价格
  3、金融寡头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C)
  A.“参与制”  B.“代理制”  C.“个人联合”  D.“企业联合”
  4、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新型垄断组织形式是(D )
  A.康采恩  B.托拉斯  C.股份有限公司  D.混合联合公司
  5、除跨国公司外,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另一个主要形式是( A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  B.国际托拉斯  C.金融寡头 D.国际卡特尔 
  6、从资本形态上来说,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是( B )
  A.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C.金融资本输出和商业资本输出  D.垄断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7、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  C)
  A.实现公有制   B.实行按劳分配   C.实现共同富裕   D.发展生产力
  8、目前我目农业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是:( D )
  A.租赁制  B股份制   C.合作制  D.家庭承包经营
  9、作为社会主义主体分配方式的按劳分配,它的实施范围包括( A )
  A.公有制经济   B.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  C.个体经济   D.社会各行各业
  10、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创造国民收入的是:(B  )
  A.全社会劳动者      B.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
  C.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    D.工人阶级
  11、实行按劳分配的尺度是(C  )
  A.资金   B.财产  C.劳动  D.经营状况
  12、企业的目标是:( D )
  A.扩大生产规模  B.增加生产性投资   C.提高产品价格   D.利润最大化
  13、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是通过( A )
  A.经济增长率来量度    B.劳动投入数量的增加来量度
  C.生产规模的扩大来量度   D.生产资料投入的数量来量度
  14、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 B)
  A.一个阶段的具体政策   B. 长期的基本国策
  C. 短期的权宜之计   D.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所采取的措施
  15、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是( C )
A.资本积累   B.资本积聚   C.过剩资本  D.资本集中
  二、多项选择题  1、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有( C D )
  A.国际经济活动状况  B.产权制度   C.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 
  D.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E.产业结构合理化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企业(ABC  )
  A.通过国家直接投资建立   B.通过收购私人企业即“国有化”建立
  C.通过向私人企业参股建立  D.都是国有国营的 E.也有国有民营的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是指(  ABD)
  A.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国际知识产权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E.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4、对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资本社会化的正确理解是( BDE )
  A.资本家的个人所有制是资本社会化的唯一形式
  B.资本家的集体所有制是资本社会化的发展
  C.私人垄断企业是资本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是资本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
  E.资本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
  5、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国外市场,同时保护本国市场所采取的手段有:( ABCDE )
  A.关税壁垒  B.非关税壁垒  C.鼓励出口政策  D.倾销  E.贸易谈判
  6、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按来源的性质划分,可以分为:(DE  )
   A.经营性收入   B.生产收入   C.风险收入  D.劳动收入  E.非劳动收入
  7、宏观经济调节的手段主要有:( ABCD )
  A.计划手段   B.经济手段   C.法律手段   D.行政手段   E.教育手段
  8、社会主义经济责任制的基本原则是( CDE )
  A.企业只对国家负经济责任    B.职工只对企业承担经济责任 
  C.责、权、利相结合     D.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
  E.职工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相联系
  9、货币信贷政策的主要手段有(ABCD  )
  A.改变再贴现率   B.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C.减少货币供应量   D.公开市场业务   E.调整汇率
  10、市场体系的支柱是( ABC )
A.商品市场   B.金融市场  C.劳动力市场  D.产权市场  E.技术市场
一、单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是( D ).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2、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是( C ).
A.价值规律 B.平均利润率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按劳分配规律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是( D ).
A.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B.剩余价值规律
C.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规律 D.雇佣劳动制度
4、商品的二因素是( A ).
A.使用价值和价值 B.使用价值和价格
C.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D.交换价值和价值
5、在一切社会里,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 B ).
A.价值 B.使用价值 C.生产资料 D.货币
6、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是( C ).
A.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 B.商品的价值总量提高
C.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D.商品的价值总量降低
7、在价值形式发展的各阶段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价值形式是( D ).
A.一般价值形式与货币形式
B.简单价值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
C.扩大的价值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
D.扩大的价值形式与货币形式
8、在商品市场上,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 B ).
A.违背价值规律的现象 B.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C.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D.价值规律的内容
9、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能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货币职能是( C ).
A.流通手段的职能 B.支付手段的职能
C.贮藏手段的职能 D.世界货币的职能
10、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B ).
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11、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B ).
A.卖出去和买进来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C.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 D.生产的扩大同市场的扩大相适应
12、某企业投资300万元建厂房,使用30年;300万元购机器,使用10年;100万元购工具,使用5年;300万元购原材料和劳动力,每个生产周期为3个月.那么,预付资本的平均周转次数该是( B ).
A.1.83次 B.1.26次 C.1.15次 D.1.29次
13、\x09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D ).
A.Ⅰ( v + m ) = Ⅱc
B.Ⅰ(c+v +m )=Ic + Ⅱc
C.Ⅱ( c + v + m ) = I ( v +m)+ Ⅱ( v + m )
D.Ⅰ(v+△v+m/x)=Ⅱ( c +△ c )
14、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A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使企业成为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15、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主要包括( D ).
A.商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B.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
C.生产要素市场和消费资料市场 D.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16、商品的成本价格是( B ).
A .c + v + m B.c + v C.k + m D.k + p
17、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自农产品( C ).
A.价值和成本价格的差额
B.价值和价格的差额
C.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D.社会生产价格和成本价格的差额
18、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 B ).
A.非物质生产部门进行的
B.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进行的
C.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
D.部分企业内部进行的
19、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最主要的渠道是( B).
A.银行信贷 B.国家预算 C.价格杠杆 D.劳务费用
20、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必须( A ).
A.既要打破平均主义,合理拉开差距,又要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B.坚持反对平均主义,尽力扩大收入差距
C.坚持反对分配不公,努力缩小差距
D.坚持平均,反对拉开差距

打破银行垄断(四):

论述通货膨胀产生对经济的影响

  论文:
  标题:
  《论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在研究这个课题之前,我们先得对“通货膨胀”一词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对此课题做充分论述.研究“通货膨胀”一词,我们可分别从其概念、起因入手,而其影响和应对方法,就是我们这课题要研究的内容了.
  何谓“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即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从通胀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通货膨胀是“供小于求”的结果,是的一种分配不合理的表现.既然是分配的不合理,必定有不合理的起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呢?
  关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解释,可以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解释,也可以从经济结构因素的角度来说明.它们分别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顾名思义,我们对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马上便有了归类性的理解,通货膨胀就是需求的加大或成本的提高,不然就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所致.
  至此,我们对通货膨胀已经就有了一个相当明确的认识了,通货膨胀就是由某些原因产生的社会上提供的物质或劳务呈现出供小于求的局面.而这种结果必定会导致国民经济受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种影响针对于国民经济是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以下便是我的研究分析.
  通货膨胀的变化影响到的并非是我们平常所见的绝对价格,而是一个相对价格,即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的价格水平对上一周期的价格水平而言,通常由CPI的“同比”或“环比”增长来研究.相对价格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入和财富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再分配;二是不同的产出和相对价格的扭曲,甚至是整个经济的产出和就业的扭曲.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可按照两种类型分别予以阐述:一类是预期的通货膨胀的影响,在此情况下,价格增长可以被预测到,人们在交易过程中就会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因而在工资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通货膨胀的影响,人们的收入分配也不会受太大影响.另一类是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人们没有预期到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不会在交易过程中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类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都存在显著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失衡的一种表现,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这种影响会由于通货膨胀的程度、程序时间、成因以及表现的不同而不同,而且会由于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而有所不同.
  1.通货膨胀对生产发展的破坏
  首先,通货膨胀使企业的各项专用基金贬值,从而使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难以进行.其次,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由于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往往快于产成品,从而会增加生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再次,通货膨胀解除了企业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的压力,使企业既不必用以降低成本的方式赢得市场,也不必用提高产品质量的各种措施来施压增强竞争力,这将不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最后,通货膨胀不利于促进生产者努力工作.生产者可以以物价上涨为由而要求涨工资,若得不到满足,将影响生产情绪,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通货膨胀扰乱流通的正常秩序
  首先,通货膨胀使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导致价格水平的升降不能真实反映商品供应关系的变化.失真的价格会使资源盲目流动组合,从而引起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其次,通货膨胀使商品需求发生变化.在通货膨胀时期,为了保值和防止物价进一步上涨,人们会尽快把手中的货币换成商品,而较少考虑这种商品对自己是否必要.这种变态需求和抢购行为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商品供应更加短缺,进而会加剧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对分配具有破坏作用
  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水平下降,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为防止工薪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过度下降,进行阶段性的工资调整,但工资调整后物价又上涨,企业利润会相应增加,那些从利润中分取收入的人能额外增加收益,从而加剧社会的分配不公.持续的物价上涨使退休者的毕生储蓄不断贬值,破坏社会公正,还会诱发社会不安和道德危机.另外,虽然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征税,但事实上,这种“征税”的收入有限,且会导致财政支出大幅增加.
  4.通货膨胀对金融业的影响
  首先,对银行负债的影响.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外部资金,发生通货膨胀时,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实际利率下降,银行的利息负担会减轻.其次,对银行资产的影响.发生通货膨胀时,银行的实际利息收入会减少.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利率下降,这是不利于银行的.再次,通货膨胀会降低借款成本,从而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迫使金融机构不得不加强信贷配额管理,进而削弱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第四,由于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却有损于债权人,从而使正常的信用活动遭到破坏,使债券发行受阻,继而引发货币信用危机.第五,通货膨胀使货币符号的价值储藏职能丧失,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混乱,容易出现挤兑现象,有可能引起银行破产、倒闭,甚至引起政治危机等.
  由于通货膨胀,尤其是恶性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极大,因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通货膨胀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治理往往会暂时以降低产生为代价,因为反通货膨胀的基本方法就是降低总需求的增长.政府可以运用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汇率政策、外贸政策等.总体而言,治理通货膨胀可以采取一下两大类方法.
  1. 采取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或用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
  在政策上,可以通过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制造衰退程度的大小取决于通货膨胀下降的速度,衰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越快.在实践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政策选择,即渐进主义政策和激进主义政策.不过激进主义政策会使通货膨胀迅速下降,会造成较大的经济衰退.
  2.运用收入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影响实际因素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这是政府从控制总供给方面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这些实际因素包括工资与物价的控制、道德的劝说和改变预期.
  (1)收入政策
  其目的在于影响或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其他收入的增长率.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发生通货膨胀时,工会和企业会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保持实际收入,使货币工资和价格轮番增长.这种增长威胁到他人的实际收入,因而导致更高的工资和价格.因此,需要采取收入政策来抑制货币工资和价格.
  (2)施加压力法
  政府可以编制物价和工资的指导线,希望工人和企业能够遵守.政府可通过一个杠杆,产生一种比求助人们道德诚实更强有力的力量.这一杠杆就是,政府可以不购买该企业的产品来威胁那些不听劝告的企业.这种措施在特定时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3)预期改变论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作用也是劝说,因为中央银行要让每一个人都确信它对通货膨胀的立场.如果中央银行能够成功,那么它就打破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工资增长会降低,工资-物价螺旋也会被打破.中央银行的成功是不言自明的,既然通货膨胀预期被打破,那么就没有必要采取紧缩信贷政策,这种紧缩政策对产出和就业都有负面影响.
  由此,我们清楚的认识了通货膨胀,了解了通货膨胀的影响性及影响力度,也研究了应对通货膨胀基本方法.不过通货膨胀是面对着非常复杂的环境,所以在选择通货膨胀的应对手段上一定要谨慎再谨慎,一定要清楚了解此时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的起因和加入所选择应对手段后将会产生的反应.一定要在可调可控中进行,不然很容易照常经济社会的混乱且最后走到加深影响或使情况更加复杂,甚至是无法收拾.

打破银行垄断(五):

怎么理解二战之后美国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为什么美国是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是国家作为投资者进行垄断,不是说国有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叫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
在基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但是随着竞争,少部分公司开始主导市场,变为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高度垄断,市场竞争减弱,收入分配失调.随后,国家力量开始介入,随着《反垄断法》等一系列法律的限制,以托拉斯为代表的市场垄断被打破.
随后,为了谋求平稳和发展,以资本为纽带,通过金融业,大量的公司结为利益共同体.通过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了资本的公开市场.在资本市场中,各大公司相互合作,形成从资本,到原材料、生产、市场、服务的网络布局,而这个布局中,资本市场是核心力量.
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了收入的再分配,公司职员和公司股东的界线被模糊化,人人都是从业者,也人人都是资本家.比如,占美国人数80%的中产阶级,其财产大部分都是固定投资和股权债权,而不是单纯的工薪劳动者.
国家通过资本市场,可以间接调节经济运行.这样,既保证了市场最大限度的自由,也实现了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于是,这种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也被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这里,国家并不是资本的所有者,不同于国有制.

打破银行垄断(六):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005年10月23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改革论坛”在北京中苑宾馆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深化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以下是中国体改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同志做《改革是推动和谐社会根本动力》的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各位专家和企业家.各位朋友.中国改革论坛暨中国改革研究会年会是探讨改革发展的会议,也是贯彻十六中五中全会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 国家发改委领导很重视,马凯主任、张副主任参加了今天的会议.马凯主任刚刚做了主题演讲.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改革和和谐社会,刚刚马主任讲的题目是构建 和谐社会的体制保障.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制度,深化五个方面的改革,讲得很好.我们这次年会的报告是改革是推动和谐社会的根本宗旨.印发的材料是五中全会之 前起草的,根据五中全会的精神做了一些修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现实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发 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大举措.不久前闭幕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进一步指出要安全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 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实际,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调十一五时期必 须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为后十年胜 利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构建社会和谐的提出标志着党的历史性突破,也标志着中国社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宏伟的工程,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 建筑以及意识形态.特别是经济制度转型时期,如何促进改革的继续深化,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基础是一个迫切和艰巨的课题.二十七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证 明,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始终是互动的过程.下面分三个问题来讲.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转型时期的重大主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深入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成功地克服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舒服,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 制、体制.实现了由封闭型经济社会向开放型经济社会的转变.中国经济以持续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社会财富和人民生活的总 体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改革及其所释放出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为形成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体制基础和物质条件.同时也为未来 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然而与中国仍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和特殊时期,工业化从劳动以及企业经济由人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经济转化,农业人口向 城市转移,封闭型经济向参与国际分工的开放型经济转变.这些过程与体制转轨过程交错在一起,使得社会发展当中的新兴矛盾呈现出异常复杂的状况.因此在较长 时期内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依然面临着重大挑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的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是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是各地区共同 发展,共同提高的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长期协调相处的社会.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阶段,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这个时期往往是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急剧变化,社会政治 体制不断面临新挑战的时期,也是制度变化和发展相互重合又相互互动的历史阶段.其中体制创新是及时化解矛盾和冲突的最主要的方式,也是成功跨越这一时期的 基础.体制创新深刻的性质并不取决于变革的方式是激进还是渐进.重要的是创新是否实实在在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建立了合理、公正而有效的解决社会 矛盾的新的机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制度或者体制创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既不能满足于二十多年来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无视改革 不平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应该把这些负面影响不加分析地归结到改革基本方向的选择.继续深化改革依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
  二、当前制约和谐社会的体制因素.
  改革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的调整,但是这种调整不是人为地重建和固化一种新的利益格局,而是在于形成一种公平、富有效率的利益调节机制,在形成公平、富有 效率的利益调节机制形成是和谐社会构成的重要体制基础.中国改革前的利益关系大体是相对的平均主义格局.之所以是相对主要是这种平均主义是建立在城乡不公 平的基础,并且无视个体贡献多少,不仅严重制约了经济效率的提高,而且背后隐藏着极大的不公平.在这个意义上打破平均主义、重建新的分配关系,既是改革的 起点,也是改革的必然结果.然而利益分化导致社会分层的过程中,与传统体制某些重要环节改革的滞后,制约了公平、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并在相 当程度上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制性因素.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市场秩序混乱、官员腐败、法制不健全等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深层次 体制性原因.
  1、行政性资源配制中的权力市场化问题.
  资源的行政性配制在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但是权力运行的特殊性,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效率,同时为了防止权力“寻租”性腐败,成熟的市场经济都严格限制 其介入的领域,并且对权力的运行实施有效的监督.中国在体制转轨中虽然大幅度减少了行政性资源配制,但行政性资源配制不仅在国有经济部门依然存在,而且近 年来已经出现在非国有部门渗透的迹象.
  社会资源的行政性配制客观上存在着权力市场化的可能.从八十年代中期利用产品双轨价差牟利,到九十年代要素市场中的寻租,人们不难观察到大量权力市场 化的现象.近年来,在土地转让、资金信贷以及股权融资等领域,权力市场化的现象依然没有止步的迹象.问题是权力作为个人或群体的资源参与市场化,本质上是 对社会财富的瓜分.在形成少数暴富阶层的同时,不但侵犯了他人创造财富的收益,而且减少了社会可支配经济资源,削弱了社会调节贫富差距的能力,加剧了经济 转型时期社会的利益关系失衡.
  2、要素市场化之后的问题
  现代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主导资源配制.中国改革在推动市场化的过程当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并且也是最成功的方面,重塑了多元市场主体和产 品市场化,而在对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素市场方面,市场化的进程明显滞后.只是当前经济运行当中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也是影响经济健康发展 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在劳动力市场方面,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国有用工体制的改革,以及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就业机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的非农就业不再局限于短期流 动,出现了长期性、职业化、城市化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与传统的农民工的概念相联系的制度性安排已经明显滞后,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社会保障成为劳动力要素市 场化的突出问题.
  在土地市场化方面,政府和土地开发商成为最大的获利者,土地使用权拥有者的利益不同程度上受到损害.近年来在城镇拆迁和农地征用环节发生大量的民事纠 纷,主要是农业利益的补偿问题.而且反映了政府的征用和市场化的矛盾,反映了政府在土地市场中的功能定位及权力运行程序方面的缺陷.
  在资本市场方面,国有银行垄断信贷市场的情况下,资本约束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效率激励机制,从而形成银行系统大量的不良债权.股权融资方 面,一方面是层次单一,无法满足现在融资的需求,另一方面全国性股票市场存在着严重的制度缺陷.近年来股票市场不断下跌的走势表明,如果不从根本上克服体 制性缺陷,股票市场融资功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3、经济转轨中的资本与劳动关系平衡问题
  资本与劳动的关系问题是市场经济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资本是作为一种要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资本与劳动的矛盾总会通过 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转轨过程中国外资本和国内资本的发展,本身也隐含了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即使是在国有资本与代理链条的下端,代理人几乎获得了与私人 资本同样的权力,并且在若干方面模拟私人资本的经营方式,客观上存在职工权利被侵害甚至剥夺的可能性.问题在于形成平衡资本劳动的机制方面的滞后,特别是 代表劳动组织化力量的工会如何适应市场化进程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4、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转型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保障体系,有效地避免了弱势群体的扩大和需求萎缩,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并且在调节市场竞争中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发挥 了重要作用.因此,社会保障虽以若势群体为保障对象,但其功能实际上是保障社会.社会保障体系往往又称为社会安全体系,中国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已取得了 一定的进程,但受到转轨时期经验有限和利益格局变化的影响.在不同层次上企业、政府、个人的权利、职能不很确切,合理的分担机制还很不完善.这也是社会保 障改革滞后的重要原因.
  5、利益表达机制问题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利益分化加快,思想观念冲突的社会性日益突出,冲突的焦点几乎普遍与不同的利益群体的价值取向相关,在基本价值参照系方面形成共识 的困难越来越大.应该说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过程中发生思想观念的激烈冲突并不奇怪,利益多元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问题在于,在利益平衡 机制还很不健全和完善的条件下,强势利益集团往往占有甚至垄断表达渠道.这种情况一旦左右现实发展方向,就会加剧社会利益关系的失衡,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三、以改革完善和谐社会的体制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一定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前提,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也是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制基础的基本原则,在这个意义上,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改革全面深化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报道中提出改 革是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全局的重大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1、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方向
  2、深化行政性垄断部门的改革.
  3、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
  4、推进以政府行为规范为重点的职能转变.
  5、在宪法框架内稳步推进政治改革.
  6、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

【打破银行垄断】

打破银行垄断(七):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问题【打破银行垄断】

第三讲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教 学 大 纲
教学目的: 本讲主要使学生通过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变为多国等基本原理的学习,懂得社会主义事业就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自己的事业,从而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主义、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重点内容: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理论、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社会主义苏联模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难点内容: 列宁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对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评价、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及其特点
教学要点:
( 注:教材上有的内容列得简单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新内容列得详细一些,以便参考.)
第三讲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一、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到来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觉醒的时代,其具体特征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一方面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另一方
面是无产阶级革命力量还不够壮大,斗争经验也比较缺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尚未充分展现,与落后国家的矛盾也不十分尖锐.因此,虽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条件还不成熟,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
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和进行了初步实践尝试.列宁所处的时代进入了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一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基本特征(注:本科已学,点到为止,主要自学)
19世纪70年代,发生了以电力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垄断的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
具体说来,它有五个基本特征:其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的高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其二,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溶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其三,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其四,瓜分世界的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其五,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
二 垄断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空前激化(注:本科已学,点到为止,主要自学)
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一切矛盾都空前激化.其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其二,殖民地半殖民地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在激化.其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化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和分割殖民地的斗争中,结成了两大敌对的军事侵略集团,一是德、意、奥同盟国集团,二是英、法、俄协约国集团.1914年,这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之间的争夺和矛盾终于导致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切表明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的历史机遇出现了,无产阶级只有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创造条件,敢于和善于斗争,才能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开始向俄国扩展
1、俄国建立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也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同时又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残余,主要表现为大地主土地私有制和沙皇专制统治.因此其国内矛盾既有包括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大众同沙皇专制的矛盾,又有无产阶级同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同时还有少数民族同沙皇政府的矛盾.在这些矛盾中,首要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彻底扫除封建农奴制残余,建立民主共和国.
2、俄国成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1889年7月,第二国际在法国巴黎成立时,俄国于1883年成立的、由普列汉诺夫领导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加入了第二国际,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开始向东欧燃烧.
1898年3月,俄国成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 (注: 1912年1月,改称为“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3月改称为“俄国共产党” .)并发表宣言指出俄国无产阶级将摆脱沙皇专制制度的桎梏,然后用更大的毅力去继续同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作斗争,直到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注: 1903年7月,列宁亲自领导制定的党纲,第一次明确将其区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3、俄国爆发了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
1905年1月,俄国无产阶级爆发了“1905年革命”.在这次革命中,俄国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运用了总政治罢工、武装起义等斗争方式,创立了新的组织形式――苏维埃;农民开始夺取地主的土地;战列舰“波将金”号的全体水兵哗变.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积极领导了这次革命,号召人民把革命推向前进,推翻沙皇专制制度,革命一直持续到1907年.俄国1905年革命虽然是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革命,但是,它打破了第二国际时期无产阶级合法与和平斗争的局面,打响了俄国无产阶级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在俄国历史上和国际共运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列宁说:“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就不可能有1917年10月革命的胜利”.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理论
俄国无产阶级要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首先必须突破三大理论难题:一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能否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二是社会主义革命能否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三是能否制定出夺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策略方针.列宁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纲领而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 在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布尔什维克党内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无产阶级夺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新理论.没有这些理论创新,就没有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可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1、列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立场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能否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一个至今都不绝于耳的跨世纪之争的重大问题.反对者的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认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会造成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相矛盾,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相违背,是“先天不足的早产儿”必然会短命夭折.
马克思主义者从来认为,既不能机械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也不能把社会革命看作是纯粹的经济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个基本矛盾运才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任何社会革命的发生和胜利,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各种错综复杂地社会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形成合力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军事的、阶级力量对比、历史传统和国际条件等等.其中,阶级斗争是各个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作为生产力支配要素的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曾提出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论断,意在说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从而避免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前面已讲!)
恩格斯也曾指出:“假如我们不得不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到处都发展到底以后, 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牺牲品以后, 再来实现这个改造, 那对我们可就太糟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00页.)
列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有可能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在批驳考茨基反对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谬论时也提出质问:“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 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 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 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 (《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2、相对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符合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既不能机械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也不能片面否定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而必须正确理解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适应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是积极活跃的,生产关系建立后却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本应适当超前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二者不可能同步一步一趋.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都如此.
一定的生产关系需要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这两个“一定”都不是一个绝对固定的量,同一种生产关系下各国的生产力基础也不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容纳范围是有弹性的.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也都如此.
两种相邻生产关系面对的生产力基础没有天然鸿沟,反而有共同交叉部分.封建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曾并存于小生产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也可并存于一定的社会化生产基础之上.
在世界经济已经打破闭关自守而密切联系的基础上,各国生产力可以互相借助,不能只看一国一时的生产力状况,还应看世界上可借助的生产力水平.当时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后可以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注:后来新中国也利用了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
生产力不仅是物,还有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虽然生产力基础不能任意选择,但可通过创造和借鉴来

【打破银行垄断】

打破银行垄断(八):

中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是什么?
根据有关材料显示,我国发展正面临严峻的压力和挑战,如地区人均收入差距过大,人口高峰期的到来,就业压力增大.

  发展战略的升级将中国导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面临战略目标与战略环境、战略资源的反差,以及新发展观与旧发展观、旧体制、旧利益格局之间的激烈碰撞
  中国发展战略的升级,给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提出巨大挑战.5000年来农业立国的历史与传统,面临着同时完成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转型的艰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新旧理念、思想、体制、机制、利益格局发生激烈冲撞与交锋,13亿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无论自觉与否,均同时步入一个超级大课堂,不断学习、解决从内心的互相认同直至大国关系这样的课题,共同谋求适应、推动这一亘古未有之变.
  从个人的全面发展,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国家建设,微观与宏观问题千头万绪,矛盾交织,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就是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启航.平稳、安全、快速地驶过这段充满风险的航程,对实现我国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
  开放冲击
  加入世贸组织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开放态势,与国际经济的全面接轨,使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凸显.
  2004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例为6%,是1982年的5倍,当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一万亿美元,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同时,截至2004年12月底,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562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四.中国已跻身国际市场最大开放经济体之一.
  开放的经济态势增加了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和需求,并使经济运行中的新老问题、结构体制纠合伴生的弊病、对外经济中不容回避的矛盾凸显.
  ●艰难承受的经济之“重”
  全面开放推动中国国际国内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传统的粗放式产业扩张重新显现,伴随新一轮重化工业的发展,中国经济承受着巨大压力.
  入世三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十分显著,2004年的贸易规模相当于2001年的2.3倍,贸易增长连续多年都在30%左右,但是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国民福利增长与贸易的高增长并未同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赵晋平说,目前外贸增长更多的还是源自数量型的增长.
  赵晋平分析,2004年,中国出口增速为35.4%,出口价格上升了5.3%,而进口价格上涨10.3%,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在下降,这说明中国从外贸中得到的国民所得不高,对外贸易还是依靠数量型增长,对国民福利的贡献相对有限.
  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使得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同时扩容,中国进入第二次重化工业扩张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分析,经历了1998年之后的调整改造,食品、轻纺、家电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内市场需求饱和的情况下,开始更多的转向国际市场发展.同时,随着国内消费结构的升级,汽车、住房、电子通讯等新兴产品加快增长,这带来了新一轮重化工业的发展,加大了对能源、冶金、建材、化工等基础产品和原材料产品以及各类设备的需求.伴生而来的是部分行业出现短缺,导致钢铁、水泥、石化、煤炭、电力等部门高速增长,同时也使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短缺经济条件下的体制弊端重新抬头.
  在经济规模扩张下,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张立群认为,中国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资源浪费和使用粗放的“痼疾”不仅仅对国内有影响,也在国际市场中有所表现.2004年我国有20多个省市拉闸限电;煤炭价格一路走高,石油进口亦跃居世界第二,而铁路的请车满足率只达到35%.我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后,煤电油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同时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加剧,安全生产事故增加等都敲响了警钟.
  中国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明显增强,随之而来的,是如何保障我国外部资源、能源供给安全性.赵晋平说,目前,石油、铁矿石、氧化铝等重要的资源、能源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所必须的新的要素供给.尽管我国在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比较低,但在增量中我国所占的比重是比较高的,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我国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在逐步提高,这是中国经济在未来发展回避不了的现实,也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背景下值得探讨的课题.
  ●体制竞争亟待出手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经济竞争力不断提高档次.从产品竞争进入产业竞争,从经济竞争进入体制竞争,变革的压力已由经济领域传导到政治、社会领域.
  经济主体的活跃程度与发展质量是决定经济竞争成败的关键,而在中国,体制束缚尚未完全打破.张立群认为,面对开放的竞争环境,需加快完善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机制,即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机制,而目前仍有一些体制弊端影响企业的自主性,这包括市场和产业准入规则不完善,执行不严格;土地管理方式不适应形势的变化;投资约束机制不健全,各级政府部门对投资和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过多,国有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与政府的关系过于紧密,行政主导的投资扩张机制仍然存在等.
  此外,目前的风险应对机制、防范、监管机制等仍是在过去尚未完全实行开放型经济的背景下确定的.赵晋平说,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融合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相互影响非常直接.世界经济一旦发生变化,将直接影响国内.因此,需要在开放型经济的背景下,重新考虑建立风险防范应对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不再是封闭的、与世隔绝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改革现有的企业制度、市场制度、分配制度和政府管理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接轨,并尽可能增加体制的应变性.这将直接对政府体制带来影响,“倒逼”改革.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修泽教授说,政府转型及政府自身的体制改革正是下一步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症结”.从目前看,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与政府职能的定位失误——或越位、或错位、或缺位有关.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基本的思路应该是由“经济管制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即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重点抓投资体制特别是“审批制度”的改革和打破“行政性垄断”.
  在改变经济调控方式的同时,政府职能转变还要调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张立群说,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前,由于偏重于经济增长,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益性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欠账较多,特别是公共服务在城乡、地区之间的反差较大.跨过人均GDP1000美元以后,人口、就业、老龄化、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极易引起部分社会成员的心理失衡甚至利益冲突.而这是政府必需解决的.
  ●学会驾驭全球市场
  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高于大多数国家,在世界市场中所占份额也快速提高,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内将会进入贸易摩擦的多发期.迄今为止,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自加入世贸组织到2004年11月底,国外共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137起,涉案金额约35亿美元,涉及产品约4000种,涵盖五矿化工、机电、轻工、纺织、食品土畜等多个行业,其中农产品、纺织品等已逐步成为国外对我反倾销的热点.
  赵晋平认为,今后的贸易摩擦将会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各国会更多地利用反倾销、特别贸易条款等贸易救济措施对中国商品加以限制并保护其国内产业;二是发达国家将更多地利用非传统的贸易壁垒,如环保标准、劳工标准、社会责任标准等来设置更多的障碍;三是我国面对的知识产权纠纷有增加的趋势.
  面对这种冲突,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提高驾驭世界市场的能力.赵晋平认为,这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内容:首先,如何在多边体制中更多地发挥中国的作用,以影响规则的制定.入世前3年我国主要是通过自身制度的完善来适应世贸规则的要求,履行世贸组织成员的职责和义务.下一个阶段,我国需要更多地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寻找具有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规则的制定,使得规则的制定能够朝着有利于大多数国家利益的方向发展,而不至于被少数国家所垄断.其次,推进区域贸易安排.区域贸易自由化是当今一大趋势,加入这一进程,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的贸易安排,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多边机制下的合作能力、合作质量和水平,也有利于双方建立资源互补或优势互补型的经贸关系.最后,妥善处理双边关系.贸易摩擦和纠纷大都发生在双边关系的范围内,处理好双边关系应该是今后我国对外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文 / 记者 袁 元)
  调控博弈
  在一年多的宏观调控过程中,中央和地方的博弈,表明在20年市场化改革之后,政府仍然是经济发展中最大的投资主体.
  “2004年可以用四个字总结——惊心动魄!”窗外响着稀稀拉拉的爆竹声,在年关即近的苏南某市,市委宣传部长梁雄向记者坦言,“说实话去年年初市里雄心很大,什么都想干,对中央的调控政策有抵触.但不论是雄心还是积极性,都忽略了协调发展这个大概念.”
  他声称幸亏该市最后刹住了投资“虚火”,否则按计划把“摊子”铺开,现在难以收拾.
  ●驯服过热
  无农不稳.此轮经济过热的警号首先从农业发出.2003年一季度,中国GDP增幅达9.9%,二季度受SARS影响增幅仍达到7.9%.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不健康因素开始出现: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至15亿亩以下,是194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当年粮食大幅减产至8600余亿斤,人均占有粮食为10年来最低.
  2003年秋,粮价上涨,对物价指数产生向上牵引.但当时学者对经济是否过热意见不一,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信号失灵.进入2004年后,宏观数据变得发烫.前两月,占全社会投资八成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暴增53%,尤其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投资以翻番的速度上升,钢铁投资的增幅甚至达到惊人的202%.
  为此,2004年春节刚过,国务院即提出要制止钢铁、电解铝和水泥行业的过度投资,要加强货币信贷调控,严格控制这些行业的贷款.但是,从各地传来的信息显示,一些地方政府有不同的看法.当年“两会”期间,某省官员说,“从全局看,中国的发展需要更多投资,某种意义上讲,目前不是投资过多,而是投资不足或滞后.”
  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地方“集体抵制”宏观调控的情形.典型代表就是铁本事件和嘉禾事件,一个是“一起典型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严重失职违规、企业涉嫌违法犯罪的重大案件”,另一个是“一起集体滥用行政权力,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规事件”.
  这种思想和行动的结果就是,尽管经济出现了强劲增长,但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超过40%,而且增长方式是高耗低效.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总量的4%,石油消费却是世界第二,钢材消耗占27%,水泥消耗占40%,煤炭消耗占31%,全国23个省市出现了拉闸限电,到处缺煤、缺油,运输极度紧张,国民经济运行绷得紧紧的.
  面对这个严峻的局面,中央政府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人民银行于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4月26日发改委对钢铁、电解铝等行业进行了资本比例调整;4月27日,国务院发文,发改委、银监会联合发文,对钢铁等十大行业固定资产全面清理;4月29日出台关于土地流转的“三个暂停”政策,同日银监会以电话方式通知银行严控信贷……
  这些举措被称为以“管住土地、管紧信贷”为主要政策线索的宏观调控.其特点被发改委主任马凯总结为,主要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注重发挥信贷、投资、价格等方面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作用.
  事实证明,这套“组合拳”迅速带来了宏观经济高烧的退却.短短的3个月内,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下降到5月份的18.3%.经济运行2004年下半年开始步入稳定.
  ●体会科学发展观
  “飙车”的经济被“点刹”平稳了,这使中央决策者更加认识到,长年对GDP的崇拜和以经济指标为主的政绩考核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解开问题的症结还在于端正我们既有的发展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宏观调控不应是对发展的限制,但就地方官员的行政作为而言,还得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思路中解放出来,从强烈的政绩取向、自利冲动中挣脱出来,把加快发展的动力引导到投资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换、清除垄断壁垒上来,引导到转换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素质上来,引导到理顺利益关系、公平竞争环境、增强公共服务上来.
  他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改革和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必须统筹推进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三者关系的协调.王梦奎强调,“现在国内外环境比过去复杂得多,要解决的问题也比过去复杂得多,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增强经济增长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才能趋利而避害.”
  观念是一方面,既有的体制设计也让地方难以摆脱粗放的经济发展惯性.比如在传统的土地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要提高当期财政收入和吸引外资,土地政策优惠是最快捷获得的资源和财源.
  北京市政协委员蔡金水指出,“地方政府要通过以土地批租为核心的经营城市带动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加上获得土地是计划经济,用地上是市场经济.巨大的利益空间使地方政府成为巨大的‘地主’.”因此,一面是中央政府强调保护耕地,另一面地方政府的真正动机是获得土地双轨制的巨大利益.结果就是地方政府甘冒违法乱纪、农民闹事的危险,也要大力圈占土地.
  据了解,近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累计达9100亿元,而1998-2003年全国实现积极财政政策发行的国债总额一共是9300亿元.也就是说,过去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的收入接近过去5年的国债总额,为遍地开花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巨大利益的诱惑使地方政府无视了宏观调控的种种信号.
  因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认为,深化政府改革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新的发展阶段,政府职能及其运行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决定性体制因素和关键.如果说20多年来以企业为中心的改革成功地塑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体制条件,那么,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改革的重心转向政府体制.

打破银行垄断(九):

【金融学基础】4个论述题,
1.2010年通货膨胀的影响和对策.
2.联系实际论述金融市场的职能.
3.论述货币政策工具三大法宝的优点和缺点.
4.论述三种国际货币体系的优缺点,以及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附注:
不需要长篇大论,简明扼要即可.
“三大法宝”即是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三种国际货币体系包括国际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
金融学基础中两种计算题型的举例和做法:1.贴现,2.外汇期权。【打破银行垄断】

1.促进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利于富裕阶层的收入再分配,富裕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比较高,因此,通货膨胀会通过提高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
较长期的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导致生产性投资下降.
通货膨胀会降低投资成本,诱发过度的投资需求,从而迫使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配额,降低金融体系的效率.
持续的通货膨胀最终可能迫使政府采用全面的价格管制措施,降低竞争性和经济活力.
通货膨胀和失业在短期内存在交替关系,而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对失业基本没有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就是反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的一种曲线.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
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
出售政府债券
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三)紧缩性收入政策
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
(四)价格政策
通过一定的手段限制价格垄断,来避免抬高物价.
(五)供给政策
通过降低税率,刺激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
2.金融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中最活跃、最有渗透力的因素.它是商品交易和生产要素交换的媒介,使资金在部门间、地区间、经济单位间流动,因而也是打破封闭、分割,促进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和发展的有力工具.
3.三大法宝
1.存款准备金政策
2.再贴现政策
3.公开市场业务
(1)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
(2)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
(3)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作用过于巨大,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都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中央银行因此有将准备率固定化的倾向;二是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在商业银行有大量超额准备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会将超额准备的一部分充作法定准备,而不收缩信贷规模,这就难以实现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的目的.

打破银行垄断(十):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列举商朝冶铸业、唐宋制瓷业、汉唐丝织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古代手工业
分类\x09特点\x09地位\x09成就
官营手工业\x09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x09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x09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制瓷
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手工业\x09①由民间私人经营
②产品供民间消费\x09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x09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x09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x09农户的副业\x09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x09发展状况\x09表现
春秋战国\x09商业繁荣\x09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x09发展艰难\x09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x09商业发展\x09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柜坊、飞钱问世; “扬一益二”; 外贸港口广州
两宋\x09空前繁荣\x09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
元\x09商业繁荣\x09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 天下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x09城镇商业繁荣\x09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和发展历程
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过程
③影响
A、对世界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对欧洲
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
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

\x09时间\x09特点\x09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x09交通工具的革新
第一次工业革命\x0918c60d-19c中期\x09手工工场工匠技术积累\x09工厂\x09火车、轮船
第二次工业革命\x0919c中后期-19c末20c初\x09科学理论与技术相结合\x09垄断组织\x09汽车、飞机
▲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③一五计划(1953—1957):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⑤八字方针1961
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革时期(1966—1976)
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内容:
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
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
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对外开放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新中国的成立 ③改革开放
▲表现(见以前的讲义)
①物质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讯工具 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
②社会习俗
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
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
4、影响
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2、内容
(1)金融
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
(2)工业
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农业
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福利
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5)社会立法
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③“社会保险法”
3、实质:
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
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
5、影响
(1)对美国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对世界\x09
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期\x09背景\x09措施\x09结果
二战结束—20c70d初\x09战后经济残破,欲恢复经济\x09国家干预经济\x09经济快速发展,“黄金时期”
20c70d初\x09出现“滞涨”现象\x09减少国家干预\x0920c80d经济恢复和发展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
1、背景 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
3、主要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评价
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1、背景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
2、内容
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
(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斯大林模式”
1、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
2、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
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3、评价
(1)成就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x09重点\x09结果\x09失败原因
赫鲁晓夫改革\x09农业\x09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x09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x09工业(军事工业)\x09\x09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经济改革(重点):
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
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3、政治改革:
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
相同点:
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
②手段:
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构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
世界货币体系 (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 1945 三大支柱
(长期贷款、技术援助)
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
(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
1、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基本特征
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3、影响
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
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
①背景
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②建立过程
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
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
③意义
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历程
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
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
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
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
(2)评价
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②影响
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
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
(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2)成立
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成立:1995年1月1日
(3)作用
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
(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 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中国加入WTO的影响
①积极作用
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
▲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

本文来源:https://www.ahstyy.net/my/150703.html

扩展阅读文章

正能量句子网 https://www.ahstyy.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正能量句子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35696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