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正能量句子网 > 名言大全 > 名言警句 > 博学苑(共8篇)

博学苑(共8篇)

来源:名言警句 时间:2018-11-05 点击: 推荐访问:博学苑二手房 东阿博学苑

【www.ahstyy.net--名言警句】

博学苑(一):

关于 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及其 典故

名言警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僮巢慌?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典故
1.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2.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3.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4.挟策读书
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策,写书的竹简.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5.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6.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7.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8.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9.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10.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1.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12.下帷读书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13.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4.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4.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25.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26.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7.著述等身
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29.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三,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30.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博学苑(二):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出自哪里?原诗(词)呢?

再过金陵   唐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赏析】: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诗中必存境界,读者细细品味可知.南唐臣徐铉出使,欺宋太祖不文而盛称李煜的博学多艺.时李煜《秋月》一篇天下传诵,太祖大笑:“寒士语尔,吾不道也.”并说出曾经所作诗句:“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彼一“月”此亦一“月”,吟月之雄,令徐铉大惊.
盖王霸之意,非胸怀大志无以为之.像我们常见的瀑布,自古诗人吟咏不绝,各有千秋,而唐宣宗独具“王气”,其诗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这就是气度和境界.李煜虽然在君主中以诗词独占鳌头,以宋太祖看来,不过“一翰林学士才耳”.而文翰为一时之冠的陶谷,在翰苑以“年年依样画葫芦”,太祖薄而不用.太祖曾说:“李煜若以作诗功夫治国事,岂为吾擒也.”正是:“不觉钱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来.”呜呼!
太祖戏李煜,还有另一故事.李煜投降后,在一次宴会上作诗,李煜以扇子为题,诵云:“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太祖也是一番揶揄:“满怀之风,却有多少?”明显讥他的“小气”.故诗话以为,“帝王文章自有一般富贵气象”,“太祖虽无意为文,然出语雄健如此”.又评李煜“数十州之主”,“集中多有病诗”,“不似人主之作,只似贫士大夫诗也”,“真所谓衰飒憔悴,岂‘大风’、‘横汾’之比乎?宜其亡也.”
赘附一段.诗中所藏之“谶”更为称奇,兹摘录数例.吴人范摅七岁能诗,有诗句“闲云生不雨,病叶落非秋”,人以为“必不享寿”,“果十岁卒”.有僧献诗云:“吟中双鬓白,笑里一生贫”;李景曰“诗以言志,终是寒薄”,“束帛遣之”.潘佑命笔“谪向人间三十六”,“果当其岁诛死”.邵拙“万国不得雨,孤云犹在山”之验,“仕宦不达而卒”.高若拙作《中秋不见月》,言者“将来但恐丧明”,“后果如其言”.真个“年衰鬼弄人”了.连诗话作者也不得不如是言:“诗之作也,穷通之分可观.”
或曰:凡夫俗子故作“大言”,如何?耻子谓不然.高人且惧画虎不成,又若不胜衣,况庸才哉!同为怀古,苏轼悲“早生华发”,辛弃疾叹“廉颇老矣”,而毛泽东则“还看今朝”;同为咏梅,陆游“寂寞开无主”,毛泽东则是“她在丛中笑”.情发乎心,“浣花溪上空惆怅,子美无心为发扬”是也.“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诗话作者得其旨矣!矫情之作,好比绢花无香,直似白雪逊梅.

博学苑(三):

清初词繁荣的具体体现【博学苑】

清词有别于宋词的一点是清代词人之主盟坛者或以词著称者,颇多是学人.王夫之是清学开山的顾、黄、王三大宗师之一;朱彝尊是顾炎武赞服的人,撰《经义考》巨著的经学家;洪亮吉是经学、史学、地理学的专家;张惠言是《周易》虞氏学的专家;张琦是舆地学家;周济是史学家;龚自珍是公羊学家、佛学大台宗专家;陈澧是声韵学、算学等学问广博, 汉、宋兼采的通儒;谭献是浙东学派专家;李慈铭是多面博学的名家;王阎运是经学、史学专家;沈曾植是兼精音韵、西北地理、辽金元史.律法、版本、佛学、道藏,为王国维所钦服的大师;文廷式是兼通经学、纬候、玄学、宋元儒学、史学各方面,为沈曾植赞誉为“有清元儒、东洲先觉”的学者;梁启超通史学、佛学;张尔田是史学家;王国维是兼通西方哲学、殷商古史、甲骨文,开创现代治学新风气、新道路的大师.这些是最著名的,即使如厉鹗,也是辽史专家,王鹏运、朱祖谋也是词籍版本专家,郑文焯是词律研究专家.      清人惩明代文人空疏不学之弊,昌明实学,迈超唐、宋.陈衍论晚清诗,有“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的说法,一代词苑,也可以说是学人之词与词人之词合.回头来看宋词,情况便不是这样.周敦颐、二程、张载、陆九渊不写词,朱熹词仅存十三首,叶适不过一首,比较清词苑学人云集的盛况,宋词莫逮于清词!      清词能高于宋词者,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清词流派的众多,词学理论丰厚.而且清词较之于宋词,能变而益上,在于有丰富的词学理论,给词人启迪.浙派论“醇雅”,常州派论“意内言外”,论“比兴”,论“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以及刘熙载论流变,况周颐论词境词心,王国维论境界,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论理想与写实等等,都深入奥姿,发前人所未发.其它,还有大量的清人词话,其中蕴有宝贵的理论矿藏,也是有很多精辟之论.较之宋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之断简,张炎《词源》之论乐律和作品赏鉴者,其精粗广狭的程度,大不相同.      清词流派众多,其中已经约定俗成,有开派的宗师,有共同的审美倾向,有一定理论纲领,有丰硕的创作成果的,可以列举如下:
一、云间派:这派的领袖是几社的倡导人陈子龙、李雯、宋征舆以及陈子龙弟子夏完淳.标举的宗旨是以南唐、北宋为法.此派形成于明末崇侦年代,活动延及清顺治朝,余辉远蔼及康熙年代.      二、阳羡派:这派的领袖是宜兴陈维崧,形成于顺治中期,极盛于康熙二十年,余波及于康熙后期.万树、蒋景祁、陈维岳等部属此派.主要倾向在学习辛弃疾、蒋捷,并能融会南北宋词家的长处.多感叹沧桑、关心民生的作品,兼“跋扈”、"清扬”两种特色,而以前者为主.      三、浙派:此派分前后两期.前期领袖是朱彝尊,宗尚南宋,以姜蘷、张炎为师法,标举“清空”风格与“醇雅”宗旨,对明词的颓靡风气有廓清的作用.此派作者有李良年、李符等人.后期的领袖是厉鹗,其创作活动,后于朱氏约二三十年,时己在雍正朝及乾隆前期,文字狱繁兴,士大夫处于窒息的情况下,故在厉鹗词中,已听不到朱氏词中微弱的时代现实感,而大量的出现了写景咏物之作,佳者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后来继厉氏而起执浙派词坛牛耳的是吴锡麟,其活动年代已在乾隆后半期和嘉庆时期.以后姚蘷、黄蘷清,下迄晚清李慈铭、王诒寿等,法乳未曾断绝.      阳羡、浙西两派,对树旗帜,影响所及,不仅嘉庆以前为陈、朱二家牢笼者十居八九.(谭献《箧中词》语),下迄清末民国,还有冒广生为其尾声.      四、常州派:这派始于嘉庆二年常州张惠言、张琦兄弟编选《词选》.它的宗旨,一是揭经学家所谓“意内言外谓之词”(《说文》:“词,意内而言外也.”)的说法,强调词主要有“意”;二是重视比兴寄托,认为“《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是作词的典范.这是常州派所谓“尊词体”,是为了纠正浙派“清空”词风的缺点而发,传这派衣钵的,有张惠言的外甥董上锡.中坚人物为周济,他提出了一套词的创作理论:“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五、疆村派,这派的中心领袖是朱祖谋,影响从清末直至民国二十年以至朱的身后,这派的领导人物和成员,朱氏外包括王鹏运、郑文焯、况周颐、张尔田、陈锐等,他们并不是湖州人,王鹏运、况周颐是临桂人,早期同官京师,切磋词学,时人有“临桂派”之称.但王、况词风并不相近,二人说不上派.朱氏之所以成为派的中心领袖,一则他先在京师时与王鹏运共同探讨词学,趋向基本一致,再则朱氏晚年居苏州,郑、张、陈诸人都聚集于吴下,形成风气.朱氏继王鹏运精刻四印斋善本词籍之后,校辑刊行《疆村丛书》总别集合一百七十九种,还辑“溯州词征”、“国朝湖州词征”、和“沧海遗音集”等扩大影响.因此,许多词家,围绕在朱氏周围,成了“疆村派”的群体,陈曾寿、夏敬观也是声气相应求,况氏在词学理论上更有建树,提倡“重、拙、大”,与朱氏词作相契合.朱氏门弟子众多,宣传标榜,其声势超过常州派.
     还要进一步说明的,清代杰出词人,并非限于此五大派.清代的杰出词人屈大均、王夫之、曹贞吉、顾贞观、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清中期项鸿祚、周之琦.蒋春霖、龚自珍以迄晚清的张景祁、文廷式、王国维、黄人、金天羽,都没有派.不以词家出现的郑蘷,以及女词人徐灿、吴藻、顾春、秋谨、吕碧城.都不属于何派.但五大派却在纵深与横贯方面,使清词呈现了众流归海的大观.
     回头来看宋词,所谓“豪放”、“婉约”,不过词论家区别风格特征之名,在宋代并不称派,二晏不是派,苏、辛不是派,姜、张不是派,二窗不是派,不象宋代诗家明白标出“江西诗派”“续派”之名,列为宗派图,刊为宗派集.由此可见宋词在词学流派,词学理论方面是望尘莫及清词的!
     复次,词人总数量之多,宋也非清敌.《全宋词》收作者仅一千三百余人,清词仅以《全清词钞》初选作者计,已达四千余家,这还不过是选录而已,比宋已多出三倍.将来《全清词》问世,则其数无疑要多得多.
综上所述,可知词至于清,生命力还旺盛,光芒还是万丈,并不象“一代有一代文学论者”断言宋词莫之能继.《庄子.养生主》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火传之得以绵延无尽,由于生命力的存在.生命力在,便能发展.文学作品生命之火所以不至于熄灭,其本身的关键在于变.“穷则变,变则通.”就词来说,宋代,比如人的少壮期,生命力正当旺盛,但也未必没有疾病.清代,比如人已在中年以后日趋于老.老当益壮,原因在于生命之火未到衰竭,光焰还是万丈.这是善变的效果.      清词,超越元明,上继两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二百六十余年间,伴随着清王朝的兴盛衰亡,词坛上呈现了万紫千红、争奇斗妍的新貌.从提倡气节的遗民词人奏起序曲,到号召推翻帝制的民主主义革命词人降下帷幕,其间重大政事如前期南明抗清、三藩兵事、科场大案直至近代鸦片战争、中法战役、甲午之战、戊戌变法、八国入侵.辛亥革命等等,无不成为词人们从正面、侧面、大的、小的进行歌咏的题材,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正确认识与褒贬,凝聚了作者的血泪.清词的优秀篇章,植根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其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艺术技巧的独创性,都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远胜过宋词!

博学苑(四):

踏青,有哪些古诗曾提及?

春游曲二首诗人:王涯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上苑何穷树,花间次第新.香车与丝骑,风静亦生尘.【作者简介】:王涯字广津,太原人.博学,工属文.贞元中,擢进士.又举宏辞,调蓝田尉,以左拾遗为翰林学...

博学苑(五):

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的故事

  王应麟(1223--1296)
  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先世居浚仪(今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路治今浙江宁波).淳枯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等都有研究;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九岁通六经,1241年中进士第,仅仅十八岁.学问渊博,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等皆有研究,熟悉掌故制度,考证博洽.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六百多卷.
  附:(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儒林八)
  王应麟,字伯厚,庆元府人.九岁通《六经》,淳佑元年举进士,从王野受学.调西安主簿,民以年少易视之,输赋后时.应麟白郡守,绳以法,遂立办.诸校欲为乱,知县事翁甫仓皇计不知所出,应麟以礼谕服之.差监平江百万东仓.调浙西提举常平茶盐主管帐司,部使者郑霖异待之.丁父忧,服除,调扬州教授.
  初,应麟登第,言曰:“今之事举子业者,沽名誉,得则一切委弃,制度典故漫不省,非国家所望于通儒.”于是闭门发愤,誓以博学宏辞科自见,假馆阁书读之.宝佑四年中是科.应麟与弟应凤同日生,开庆元年亦中是科,诏褒谕之,添差浙西安抚司干办公事.
  帝御集英殿策士,召应麟覆考.考第既上,帝欲易第七卷置其首.应麟读之,乃顿首曰:“是卷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士贺.”遂以第七卷为首选.及唱名,乃文天祥也.迁主管三省、枢密院架阁文字.
  迁国子录,进武学博士.疏言:“陛下阅理多,愿治久.当事势之艰,舆图蹙于外患,人才乏而民力殚,宜强为善,增修德,无自沮怠;恢弘士气,下情毕达,操纲纪而明委任,谨左右而防壅蔽,求哲人以辅后嗣.”既对,帝问其父名,曰:“尔父以陈善为忠,可谓继美.”
  丁大全欲致应麟,不可得.迁太常寺主簿,面对,言:“淮戍方警,蜀道孔艰,海表上流皆有藩篱唇齿之忧.军功未集而吝赏,民力既困而重敛,非修攘计也.陛下勿以宴安自逸,勿以容悦之言自宽.”帝愀然曰:“边事甚可忧.”应麟言:“无事深忧,临事不惧.愿汲汲预防,毋为壅蔽所欺.”时大全讳言边事,于是应麟罢.
  未几,大全败,起应麟通判台州.召为太常博士,擢秘书郎,俄兼沂靖惠王府教授.彗星见,应诏极论执政、侍从、台谏之罪,积私财、行公田之害.又言:“应天变莫先回人心,回人心莫先直受言.箝天下之口,沮直臣之气,如应天何?”时直言者多迕权臣意,故应麟及之.迁著作佐郎.
  度宗即位,摄礼部郎官,草百官表.旧制,请听政,四表已上.一夕入临,宰臣谕旨增撰三表,应麟操笔立就.丞相总护还,辞位表三道,使者立以俟,应麟从容授之.丞相惊服,即授兼礼部郎官、兼直学士院.
  马廷鸾知贡举,诏应麟兼权直,俄兼崇政殿说书.迁著作郎,守军器少监.经筵值人日雪,帝问有何故事,应麟以唐李峤、李乂等应制诗对.因奏:“春雪过多,民生饥寒,方寸仁爱,宜谨感召.”迁将作监.
  帝视朝,谓应麟曰:“为学要灼见古人之心.”应麟对曰“严恭寅畏,不敢怠皇,克勤克俭,无自纵逸,强以驭下,制事以断,此古人之心.然操舍易忽于眇绵,兢业每忘于游衍.”帝嘉纳之.既而转对,言:“人君防未萌之欲,存不已之诚.”擢兼侍立修注官,升权直学士院,迁秘书少监兼侍讲.上疏论市舶,不报.
  会贾似道拜平章事,叶梦鼎、江万里各求去,似道亦求去.应麟奏,孝宗朝阙相者亦逾年,帝亟取以谕之.似道闻应麟言,大恶之,语包恢曰:“我去朝士若王伯厚者多矣,但此人素著文学名,不欲使天下谓我弃士.彼盍思少自贬!”恢以告,应麟笑曰:“迕相之患小,负君之罪大.”迁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冬雷,应麟言:“十月之雷,惟东汉数见.命令不专,奸UB并进,卑逾尊,外陵内之象.当清天君,谨天命,体天德,以回天心.守成必法祖宗,御治必总威福.”似道闻之,斥逐之意决矣.
  应麟牒阁门直前奏对,谓用人莫先察君子小人.方袖疏待班,台臣亟疏驳之,由是二史直前之制遂废.以秘阁修撰主管崇禧观.
  久之,起知徽州.其父捴尝守是郡,父老皆曰:’此清白太守子也.”摧豪右,省租赋,民大悦.
  召为秘书监,权中书舍人,力辞,不许.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兼侍讲.迁起居郎兼权吏部侍郎,指陈成败逆顺之说,且曰:“国家所恃者大江,襄、樊其喉舌,议不容缓.朝廷方从容如常时,事几一失,岂能自安?”朝臣无以边事言者,帝不怿.似道复谋斥逐,适应麟以母忧去.
  及似道溃师江上,授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即引疏陈十事,急征讨、明政刑、厉廉耻、通下情、求将材、练军实、备粮饷、举实材、择牧守、防海道,其目也.且言:“图大患者必略细故,求实效者必去虚文.”因请集诸路勤王之师,有能率先而至者,宜厚赏以作勇敢之气,并力进战,惟能战,斯可守.进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侍读,迁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日食,应麟诏论答天戒五事,陈备御十策,皆不及用.
  寻转尚书兼给事中.左丞相留梦炎用徐囊为御史,擢江西制置使黄万石等,应麟缴奏曰:“囊与梦炎同乡,有私人之嫌,万石粗戾无学,南昌失守,误国罪大.今方欲引以自助,善类为所搏噬者,必携持而去.吴浚贪墨轻躁,岂宜用之?况梦炎舛令慢谏,谠言弗敢告,今之卖降者,多其任用之士.”疏再上,不报.出关俟命,再奏曰:“因危急而紊纪纲,以偏见而咈公议,臣封驳不行,与大臣异论,势不当留.”疏入,又不报,遂东归.
  诏中使谭纯德以翰林学士召,识者以为夺其要路,宠以清秩,非所以待贤者.应麟亦力辞,后二十年卒.
  所著有《深宁集》一百卷、《王堂类稿》二十三卷、《掖垣类稿》二十二卷、《诗考》五卷、《诗地理考》五卷、《汉艺文艺志考证》十卷、《通鉴地理考》一百卷、《通鉴地理通释》十六卷、《通鉴答问》四卷、《困学纪闻》二十卷、《蒙训》七十卷、《集解践阼篇》、《补注急就篇》六卷、《补注王会篇》四十卷、《小学绀珠》十卷、《玉海》二百卷、《词学指南》四卷、《词学题苑》四十卷、《姓氏急就篇》六卷、《汉制考》四卷、《六经天文编》六卷、《小学讽咏》四卷.

博学苑(六):

我求要30篇读书笔记,
我要30篇读书笔记,

【博学苑】

《柏拉图对话集》读书札记
近读古希腊柏拉图对话篇,收益良多,且做读书札记如下.
这是一篇苏格拉底式的对话.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470-前399年)是第一个能够确切知道生卒年月的、第一个出生在雅典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他最杰出的弟子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年),这个跟随他8年,后因苏格拉底被指控犯有败坏青年道德和信仰新神的罪状而判处死刑被迫离开雅典远走异乡的历史上最美的哲学家,以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这个柏拉图学园里最优秀的弟子,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一生享尽荣华富贵最后却在颠簸流离中因胃病发作于加而西斯岛与世长辞的最博学的哲学家、思想家、逻辑学的创始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共同构成了哲学史上难以逾越的喜马拉雅山.
柏拉图早期写的对话被称为“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作为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可以说苏格拉底是把哲学从天上呼唤到地上的人.当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的智者学派对“人为性”的强调不可避免的走向人们价值判断的主观性追求,造成相对主义的盛行并直接导致价值的无政府状态以及道德混乱的时候,苏格拉底提出了“德性即知识”的客观道德命题,并进行了他关于人的道德行为和价值体系的客观标准的不懈追求.苏格拉底的探索带有普遍定义的追求,他和青年人讨论伦理问题,问“什么是某某品德?”他要得到的回答是这种品德的普遍定义,但是对话者都以一些特殊的事例来回答他,最后无果而终.
《欧悌甫戎篇》写的是苏格拉底受到控告,在他出庭受审之前,和热心宗教的欧悌甫戎讨论什么是“虔诚”的问题.欧悌甫戎提出几种具体的虔诚的例子,都被苏格拉底驳倒,最后以没有结论而告终.
两人的对话在“衙门”口发生.欧悌甫戎见到苏格拉底未上吕各苑溜达而是来到惊官动府的衙门口来觉得奇怪便问其祥.苏格拉底便告诉欧悌甫戎:“不管这位梅雷多还是哪位别人,对我看的很清楚,所以告我不虔诚.”此处便自然引出了对“虔诚”问题的讨论.聪明的苏格拉底对欧悌甫戎说:“现在请你给我说说你刚才断言的那些真知灼见吧.你说,虔诚是什么,不虔诚是什么?虔诚是不是在每个行动中都一样,反过来,不虔诚是不是全都是虔诚的反面,永远一样?是不是一切不虔诚的事情都有一个‘不虔诚的相’?”
欧悌甫戎对苏格拉底的最后一个问题表示同意并说:虔诚就是现在我所做的这件事,告发那些犯有杀人罪或者盗窃庙产罪的人,不管他是你父亲、母亲,还是什么别的人,不告就是不虔诚.
这当然不是苏格拉底想要的结果.“朋友,我刚才问你虔诚是什么,你并没有充分说清,只是跟我说虔诚就是你正在做的那件事情,就是控告你父亲杀人.”
苏格拉底接着说:“我向你提出的请求,并不是从许多虔诚的事例里说出一两件来,而是说出那个使虔诚的事情虔诚的‘型’本身.因为你说过,有一个‘相’使不虔诚的事情不虔诚,使虔诚的事情虔诚.”
于是欧悌甫戎又提出一个观点:神灵喜爱的就是虔诚,神灵不喜爱的就是不虔诚.
苏格拉底轻而易举就驳倒了这一观点:他重申了欧悌甫戎的观点:虔诚和不虔诚不一样,而且正好相反.接着,苏格拉底指出正如人与人之间在是非、贵贱、善恶等之间会有意见分歧一样,神与神之间也有争吵,有意见分歧.也就是说有些神灵认为这件事对,有些神灵认为那件事对,有的认为贵或善,有些认为贱或恶,这也即是说每个神灵都喜爱他认为善的、对的,都厌恶与此相反的事情,由此可以推出同样的事情就会既虔诚又不虔诚,因为似乎同样的事情有的神灵厌恶,有的神灵喜爱,所以它对于神灵既可爱又可恨.
于是,在苏格拉底“精神引产术”的引导下,欧悌甫戎提出这样的主张:所有的神灵都喜爱的是虔诚的,所有的神灵厌恶的是不虔诚的.当然,这依然不是苏格拉底想要的答案,正如在《美诺篇》里,苏格拉底问这位西西里岛的富家子弟,智者学派的著名代表之一高尔吉亚的学生什么是美德,美诺却列举了众多的德性现象.
对这一观点的反驳也十分的精彩.苏格拉底说:现在我们来考虑一下:究竟是虔诚的事因为虔诚所以被神灵们喜爱呢,还是它被神灵们所爱所以虔诚?这样一路考察下去,结果是:正如一件东西被喜爱并不是因为它可爱,而是因为它被喜爱,一件东西被神灵们喜爱是因为神灵在喜欢它,这样神灵喜爱的就不是虔诚的了,虔诚的也不是神灵喜爱的.
最后,苏格拉底又反驳了“凡是虔诚的都是公正的”这一观点.这一过程跟上面的一个论证过程有些相似,依然从对“究竟一切公正的都是虔诚的,还是一切虔诚的都是公正的?”探讨入手,然而,显而易见,欧悌甫戎有些跟不上苏格拉底所思路了.也许是想急离开,欧悌甫戎说:苏格拉底,我现在有急事,该走了.
探讨无果而终.【博学苑】

博学苑(七):

形容东坡公园的词语

东坡园大门上的门环与众不同,其形似虎,名曰狴犴(bi an,毕岸),相传是龙的第七个儿子,半亭屋脊两端
东坡公园(6张)
的卷尾龙头,名叫螭(chi 嗤)吻,相传是龙的第九个儿子.因为“龙生九子,子子不成龙”,所以它们的地位比龙低下,只有在园林建筑上能看到它们的形象.门上的狴犴能明辨是非,急公好义,有威慑力,而螭吻口阔嗓粗,平生好吞,属水性,能克火,装在屋脊两端既美观,又能灭火消灾.苏东坡深受世人敬仰,而常州人对东坡先生则更敬爱有加, 1982年修建门庭时,特以龙子护门,日夜守护先生正气.
进入洞门,迎面白墙分隔为抑景、洞门作框景、漏窗为借景,并以廊相连,配以松石花木,层次有致.而眼前这组湖石小品,名曰:“三苏苑”.虽只有这方寸之地,但也小中见大,寓意深刻.乍看之下,好似泰山、华山
江南水乡 常州园林 诗画东坡
之缩影.主峰高耸,次峰拱奉,前后错落,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立体图画.而细看之中,这画面不正是东坡“试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的真实写照吗?!而这种小中见大的艺术处理,则反映了先生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情怀.主峰后的松、梅、竹为“岁寒三友”,与前面这三座湖石相呼应,难道这“三峰、三友”不就是隐寓着“一门三父子,文章四大家”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吗?
穿过洞门,就是怀苏庭.故名思意,这庭中景色是与东坡息息相关,让人有触景而怀苏之情.而我们眼前这块湖石之上的“雪浪”二字,则为我们引出了先生爱石的一段佳话.相传,东坡在扬州曾得奇石一块,其纹路皱折如长江风浪,洁白无瑕,遂名“雪浪石”,并将其清供案头盆内,终日观赏,后又将其书斋改名为“雪浪斋”,先生爱石,由此可见.在他定居常州藤花旧绾后,为答谢杭州径山寺长老前来探望之情,曾以诗相赠,落款中署名“雪浪翁苏轼”.为纪念这段佳话,特在洞门对景中置“雪浪石”,人们见物思人,当年东坡先生爱石之情景,历历在目.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庭中的两株玉兰,其花芽似蘸满浓墨的毛笔,支支坚挺,满树玉兰,乍看之下,犹如笔林.“谁信花中原有笔”,“笔笔忽生花”之咏颂玉兰诗句,寓意东坡出生时,其母梦见一高人送来一枝如椽大笔,体现了东坡日后的大手笔:“落笔惊风雨,挥毫压四座”.当朝皇帝宋神宗说:李白有苏轼之才,但无苏轼之学.苏东坡诗词书画全面发展,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敬仰.庭中的桂花,一向是“不与春花争艳斗奇”,象征先生的自知之明.先生在京做官时,因与当朝宰相王安石变法思想相左,便自请做地方官,离开京都避嫌,不与人争.桂花色不艳,但却“清气满乾坤”,恰为先生高风亮节的人格写照.我们今天仰慕苏东坡,是因为他在逆境中能风趣幽默,乐观超脱.一生灾难不幸,亲友们担心他,他却引吭高歌:“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在流放时,他自宽道:“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正是东坡先生这种热爱生活,无怨无悔的达观态度,使他度过了生命中一个又一个难关,从未被艰难困苦所吓倒.
东坡书院
大家请看,这座塑像就是大文豪苏东坡.他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出生于北宋仁宋景祜三年(1037年)十二月十九日.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列名于“唐宋八大家”.苏东坡的一生曲折坎坷,他曾在京城里做过官,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分歧,后自请任地方官.先后担任过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太守等职,屡遭贬谪,晚年流放海南.东坡生前博学广记,才华横溢.他的文章、诗词、书画,堪称千古一绝.
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49岁的东坡曾上表神宗皇帝请求到常州居住,因他在宜兴黄土村置有田产,当时的宜兴县属于常州府管辖.次年得神宗诏旨,允许他留在常州居住,并封为常州团练副使.因此东坡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往返常州达11次之多.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夏),苏东坡蒙朝廷平反不白之冤,东坡从海南流放地北归,至虔州(今江西赣州)时,身患重病,本想回四川眉山老家安度晚年,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斟酌再三,决定来常州.通过常州人钱济明借得顾塘桥孙氏馆居住,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病终老于孙氏馆,享年66岁.
东坡雕像
龙亭,此亭临池而建,造型奇特,象亭子又象水榭,是亭榭结合的建筑,不太多见.之所以称为龙亭有二个原因,一是乾隆皇帝曾在亭内召试地方文人,二是该亭顶上有二条龙,因此被称为龙亭.“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是可眺览、休息、遮阳、避雨的点景建筑,常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亭的形式多样,有山亭、廊亭、沿水亭,还有专门为碑而设的亭.屋顶形式分有单檐,重檐、歇山顶等.它为游客提供了休息和欣赏园林景色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中国园林的建筑要素中“叠山”、“理水”这二项很重要,有山有水才构成风景.东坡公园内“山”倒是不少,可“水”却就只有这么一点,似乎是不成比例.然而,独具匠心的造园者却巧妙地将园外古运河的水“借”进园内,这充分体现了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技巧和艺术手法.
东坡公园 水月洞天
在水池南边有御碑亭,亭内保存乾隆皇帝南巡时所写的六首诗的碑刻,这些诗文表达了他对苏东坡的崇敬和对地方官员的训导.乾隆皇帝1751年至1784年间曾六次巡游江南,四次来常,其中三次以此为行宫,为皇太后祝寿和召试地方文人.乾隆下江南时,一路浩浩荡荡,欢迎场面十分壮观.据史籍记载,每经常州,都“御乐前引,万骑夹岸”、“文武诸臣率地方文人等跪迎于西郊,恭送御驾至东郊”、“沿途则香案、旗帜、鼓吹、张灯、结彩、道路为之阻塞”.这些碑文记述了他南巡时的盛况和表达了他对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颂扬.毗陵驿口驻飞颅,城郭周巡六辔纡.老幼欢欣称就日,江山风物已勾吴.勖哉尔牧无胥怠,弱矣斯民未尽愚.户口实繁盖藏少,隐忧水旱岂能无.(过常州府作,辛未仲秋御笔.)这碑文表达了乾隆皇帝来到常州,看到这儿江山秀丽、景物优美,老百姓欢天喜地,心里非常高兴.鼓励当地官吏要勤勉自己,爱戴老百姓.同时,也告诫当地官员要增加储备,以防水灾和旱灾.由此可见乾隆皇帝是何等爱民.再来看看这块:髯翁迁八州,浮踪不系艇.其不迁者存,至今遗佳境.当年舣棹时,水流人自静.倜傥缅高风,徘徊发清省.这首诗是乾隆皇帝经过舣舟亭时有
东坡公园(17张)
感而发的.全文表达了他对东坡的高尚品格的敬重,及以此醒悟自己.诗中也表达了对东坡悲惨遭遇的惋惜.
碑文呢,就欣赏到这里,我们继续向前走.这御碑亭前有一小桥,可见假山一座.小巧玲珑,形态生动.常州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各种能人巧匠也是层出不穷,如清初以叠假山著称的造园艺术家戈裕良就出生在常州,苏州的环秀山庄和常州近园就是他的杰作.在古代,常州城内花园很多.到清代,还有七十二个.俗话说,庭院中可以无山,但不可无石.石有天然的轮廓造型,质地粗实而纯净,是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联系的一种美好的中间介质.中国人所欣赏的“石”,非一般之石,不但要怪,还要丑.“怪石以君为类,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丑字中丘壑未尽言.” 掇山常用的石品湖石类居多,体态玲珑通透,表面多弹子窝洞,形态婀娜多姿,多数为石灰岩类.好的石峰,可用瘦、皱、漏、透来概括.瘦指石峰整体形象苗条多姿,风骨磊磊;皱指石身起伏不平,能看出有节奏的明暗变化;漏指石身里边有孔穴上下相通,脉络连贯;透指玲珑多孔穴,前后透过光线.在好的石峰身上,它们往往协调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石的整体审美特性.东坡洗砚池,它以白石凿成,长1米,宽0.5米,深0.5米.常州《合志》中记载:“此池系白石凿成,底旁有小孔,去其楔,水立涸,以新水盖之,容十五六石许,积水盛夏不腐.”只有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才需要这么大的洗砚池.它原在顾塘桥孙氏馆,地方官员和绅士们知道乾隆很敬仰苏东坡的才学,也为了给万寿亭行官增添一景,以得到皇上的欢心,就将它移到此地.常州清代著名诗人洪亮吉诗中“紫藤花开墨池涨,古色斑烂各相抗”之句的墨池即指洗砚池.而今,洗砚池却让更多的游客缅怀东坡先生的高风亮节.

博学苑(八):

求“文”字开头的成语或四个字的好词.

【文炳雕龙】炳:形容有文采;雕龙:擅长写文章.文章写得很出色,极富文采.
【文不对题】文章里的意思跟题目对不上.指人说话或写文章不能针对主题.
【文不加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文不尽意】文章未能完全表达出心意.
【文笔流畅】文字通顺,读起来不费力.
【文采炳焕】本指豹身花纹,光彩四溢.后形容书法精技艺湛,光彩照人.
【文场笔苑】苑:荟萃的地方.指文学界.
【文采风流】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亦指才华横溢与风度潇洒的人物.
【文抄公】指那些剽窃别人作品的人.
【文彩四溢】形容作品典雅.
【文才武略】武略:军事方面的才能.既有文学才能,又有军事才能.形容文武兼备.
【文弛武玩】文武官员玩忽职守.
【文川武乡】原指出文臣武将的地区.后指教化普及,风俗纯正的地区.
【文采缘饰】文采:指文章精采;缘饰:指衣物镶缀的花边.指花边文学,文笔精美.
【文从字顺】
【文德武功】治理国家恩德昭着,对外用兵成绩斐然.旧时多用为赞誉帝王或重臣的颂词.
【文觌武匿】艺文兴而武道隐.指尚文之风大盛.
【文东武西】本指汉初叔孙通所定的朝仪,文官位东,武将居西.指文武官员的排列位次.
【文牍主义】一种官僚主义作风.不下基层搞调查而在办公室签发文件,想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
【文风不动】一点儿也不动.形容没有丝毫损坏或改变.
【文房四寳】指笔、墨、纸、砚.亦称“文房四物”、“文房四士”.
【文房四宝】俗指笔、墨、纸、砚.
【文房四侯】指笔、砚、纸、墨.古人戏称笔为管城侯毛元锐,砚为即墨侯石虚中,纸为好畤侯楮知白,墨为松滋侯易玄光,故称.
【文房四士】俗指笔、墨、纸、砚.同“文房四宝”.
【文房四物】俗指笔、墨、纸、砚.同“文房四宝”.
【文房四艺】指琴、棋、书、画.
【文过其实】文辞浮夸,不切实际.
【文过遂非】掩饰过失,顺随错误.
【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文贵天成】贵:以某种情况为可贵.指有时写出的文章最自然最好.
【文轨攸同】文:文字;轨:车的轨迹;攸:语助词,无义;同:相同.书牍的文字相同,车辙痕迹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文奸济恶】掩饰奸诈,助长恶行.
【文籍满腹】
【文君司马】后指相爱的情人或夫妻.
【文经武略】经世的文才和军事谋略.
【文经武纬】经、纬:编织物的纵线与横线.指从文武两方面治理国家.
【文君新寡】文君:汉朝的卓文君.原指卓文君刚死去丈夫.后泛指妇女死去丈夫不久.
【文江学海】比喻文章和学问似长江、大海般深广博大.
【文君新醮】醮:旧指女子出嫁,这里指再嫁.原指汉代卓文君嫁司马相如事.后指寡妇再嫁.
【文籍先生】称熟悉文献典籍的人.
【文君早寡】文君:汉临邛富商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死了丈夫就与司马相如私奔.指年轻女子丧夫寡居.
【文理不通】指文章在词句和内容方面都行不通.
【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文:文德,指政治;武:武功,指军事;附众:使大家亲近;威:威服.旧指在政治上能团结部下,在军事上能威震敌人.
【文理俱惬】文、理:指文辞表达和思想内容;惬:满足、满意.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令人满意.
【文婪武嬉】指文武官员习于安逸,贪婪成性.
【文鸟之梦】形容人的文思新颖.
【文情并茂】文章写得不仅富有文采,而且感情也很丰富.
【文齐福不齐】文:文才;齐:全.文才足够崭露头角,可是命运不济.
【文期酒会】旧时文人定期举行的诗酒集会.
【文如春华】华:同“?花”.文章词藻像春天盛开的鲜?花争奇斗艳.形容文章词汇丰富华丽.
【文人墨客】泛指文人、文士.
【文人墨士】泛指文人、文士.
【文如其人】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
【文弱书生】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文人无行】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
【文人相轻】轻:轻视.指文人之间互相看不起.
【文人学士】泛指文人、文士.
【文人雅士】有学问和处事修养的孤高的人.
【文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文身断发】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用以指较落后地区的民俗.
【文搜丁甲】文章精妙感动神灵.丁甲,神名,即六丁六甲神.
【文擅雕龙】比喻文章写得极好.
【文山会海】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
【文身剪发】常用以指较落后地区的民俗.同“文身断发”.
【文身翦发】常用以指较落后地区的民俗.同“文身断发”.
【文思敏捷】形容写文章的思路迅速而灵敏.
【文思敏速】形容写文章的思路迅速而灵敏.
【文似其人】文章的风格与作者本人相似.
【文思如泉】祥见:文思敏捷
【文深网密】用法严刻,法网严密.
【文通残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
【文通武达】以文学通登显贵,以武略位居达官.指不管学文学武,只要为国出力,就都有前途.也形容文武双全的人.
【文韬武略】韬:指《六韬》,古代兵书,内容分文、武、龙、虎、豹、犬六韬;略:指《三略》,古代兵书,凡三卷.比喻用兵的谋略.
【文韬武韬】韬:古代兵书《六韬》,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指文武两方面的谋略.
【文恬武嬉】恬:安闲;嬉:玩乐.文官安闲自得,武官游荡玩乐.指官吏只知贪图安逸享受,吃喝玩乐,不关心国事.
【文武并用】
【文武差事】比喻明劫暗偷.
【文无定法】写文章没有一定的固定不变的规程.指文章写作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文无点易】点:涂改;易:改动.形容作文一气呵成,不加改动.
【文武皇皇】皇皇:非常显赫的样子.形容文武双全,非常显赫.
【文武兼备】同时具有文才和武才,文武双全.亦作“文武兼济”、“文武兼全”.
【文无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同“文不加点”.
【文武兼济】同时具有文才和武才.指文武双全.
【文武兼全】同时具有文才和武才.指文武双全.
【文武兼资】资:具备.具有文才和武艺.指人文武全才.
【文武两全】文:文才;武:武艺.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
【文武全才】文才与武功同时具备的人才.
【文武如雨】形容谋士武将非常多,人才济济.
【文武双全】文:文才;武:武艺.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
【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文行出处】文:学问;行:品行;出:作官;处:隐居.旧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
【文星高照】比喻文运亨通.
【文选烂,秀才半】文选:指《昭明文选》.意思是熟读了《文选》,就可以成为半个秀才.讽刺科举取士的话.现也含有熟读诗文对写作有益之意.
【文修武备】文:指教化.修:指走上正规,已符合标准.备:准备完毕.谓文治和军备都已达到了理想的要求.
【文修武偃】礼乐教化大行而武力征伐偃息.指天下太平.
【文献之家】指博学多闻、熟悉典章掌故的人.
【文友诗敌】敌:对手.文中好友,诗中对手.
【文业砚田】砚田:旧时读书人依文墨为生计,因将砚台比作田地.旧指以文墨为生的读书人.
【文以载道】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
【文圆质方】指外表随和而内心方正.
【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文质斌斌】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同“文质彬彬”.
【文章盖世】盖世:超过世人.指文章好得无与伦比,谁都赶不上.
【文章绝唱】绝唱:指文艺创作所达到的空前造诣.形容文艺作品绝妙无比.
【文章巨公】巨:大.文章大家.形容文才出众.
【文章钜公】文章大家.形容文才出众.同“文章巨公”.
【文章经济】文章和经世济民之才.
【文章魁首】魁首:为首的,这里指名列第一.形容文章写得最好,文才极高.
【文章山斗】指文章为人所宗仰.
【文章宿老】宿:年老的,长期从事的.指擅长文章的大师.
【文致太平】意思是作文章粉饰太平.
【文子同升】指家臣奴仆与主人同居官职.
【文治武功】比喻政治与军事.
【文昭武穆】原指文王的子孙众多,后则泛称子孙繁衍.
【文治武力】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
【文子文孙】指周文王的子孙.后泛用为称美帝王的子孙.
【文章星斗】是文章之冠首,形容人文章写得漂亮,超群出众.
【文宗学府】文章的宗伯,学问的渊府.比喻学问渊博的人.
【文阵雄帅】文人行列中的统帅.指文才出众,在文坛上居首位的人.
【文字狱】统治者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而造成的冤狱.
【文责自负】作者对其发表的文章所引起的一切问题,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宗工】为人所宗的文章高手.
【文章宗匠】为人宗仰的文章巨匠.
【文章憎命】憎:厌恶.文章厌恶命运好的人.形容有才能的人遭遇不好.
【文章憎命达】憎:恨,厌恶;达:显达.文章厌恶命运好的人.形容有才能的人遭遇不好.

本文来源:https://www.ahstyy.net/my/153023.html

上一篇:龙头像(共10篇)
下一篇:孝顺名言(共10篇)

扩展阅读文章

正能量句子网 https://www.ahstyy.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正能量句子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35696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