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正能量句子网 > 名言大全 > 读书名言 > 李石(共10篇)

李石(共10篇)

来源:读书名言 时间:2018-11-07 点击: 推荐访问:深圳李石 河北省商务厅李石

【www.ahstyy.net--读书名言】

李石(一):

读书的诗句

关于"读书"的诗句有上千句,提供一部分供你参考:

 

1、读书习气扫未尽(宋·陆游·《示儿》)

2、读书万卷真何益(宋·陆游·《示儿》)

3、剩欲读书已懒(宋·辛弃疾·《西江月》)

4、读书万卷不谋食(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5、伴读书郎(宋·无名氏·《沁园春》)

6、正是男儿读书时(唐·颜真卿·《劝学》)

7、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8、眼昏几废读书功(宋·陆游·《秋思》)

9、轮扁议读书(宋·陆游·《杂兴》)

10、读书肝胆尚轮囷(宋·陆游·《读书》)

11、读书四更灯欲尽(宋·陆游·《读书》)

12、射雉归来夜读书(宋·陆游·《读书》)

13、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4、三冬兰若读书灯(宋·张元干·《好事近》)

15、读书浪苦只取笑(宋·陆游·《遣兴》)

16、甚欲读书如嬾何(宋·陆游·《遣兴》)

17、惟有读书高(宋·汪洙·《神童诗》)

18、读书写字两眼眵(元·王冕·《梅花 其一》)

19、我老嬾读书(宋·陆游·《对酒》)

20、惟寻旧读书(宋·欧阳修·《读书》)

21、乃知读书勤(宋·欧阳修·《读书》)

22、读书射猎毕此生(宋·陆游·《秋怀》)

23、读书灯下目几盲(宋·陆游·《寓叹》)

24、老生读书百绝编(宋·陆游·《寓叹》)

25、学古无成罢读书(宋·陆游·《夏日》)

26、读书第一当勤(元·许有壬·《沁园春 寿可行弟,次其见寿韵》)

27、读书第一当勤(元·许有壬·《沁园春 寿可行弟,次其见寿韵》)

28、刘项原来不读书(唐·章碣·《焚书坑》)

29、况是读书万卷(宋·赵长卿·《满庭芳》)

30、想得读书头已白(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1、读书已废虚长夜(宋·陆游·《秋夜》)

32、读书才过已茫茫(宋·陆游·《自嘲》)

33、牵率使读书(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

34、儿饥读书到鸡唱(宋·陆游·《书叹》)

35、读书历见古人面(宋·陆游·《梦中作》)

36、读书写字两眼眵(元·王冕·《梅花》)

37、读书破万卷(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8、危坐读书忘百忧(宋·陆游·《喜雨》)

39、眼昏不读书(唐·白居易·《闲居》)

40、读书难疗饥(元·王冕·《感怀 其三》)

41、读书三万卷(宋·陆游·《醉歌》)

42、读书渐废意蹉跎(宋·陆游·《舟中作》)

43、可以照读书(宋·陆游·《冬夜》)

44、读书偏爱夜长时(宋·陆游·《冬夜》)

45、到此悔读书(唐·孟郊·《游终南山》)

46、读书读史(宋·戴复古·《沁园春》)

47、读书虽恨此身老(宋·陆游·《雨中作》)

48、读书功少(元·许有壬·《沁园春》)

49、性慧从来爱读书(宋·王仲修·《宫词》)

50、残年唯有读书癖(宋·陆游·《次韵范参政书怀》)

51、扶桑之居读书尚友既一载(清·梁启超 ·《二十世纪太平洋歌》)

52、少小喜读书(宋·陆游·《幽居记今昔事十首以诗书从宿好林园无俗情为》)

53、读书乃一癖(宋·陆游·《村舍杂书》)

54、读书惟恐尽(宋·陆游·《春阴》)

55、晓窗分与读书灯(宋·王禹偁·《清明》)

56、一碗松灯夜读书(宋·陆游·《题斋壁》)

57、读书眼欲暗(唐·白居易·《悲哉行》)

58、儿会读书儿不痴(宋·李石·《扇子诗》)

59、读书灯影度微明(宋·李石·《扇子诗》)

60、读书不能遂吾志(宋·陆游·《悲歌行》)

61、读书精舍(宋·刘克庄·《摸鱼儿》)

62、读书用意苦(宋·黄庭坚·《和邢惇夫秋怀十首》)

63、小儿读书耕且养(宋·陆游·《纵笔》)

64、读书不厌勤(宋·杨万里·《读书》)

65、读书写字伴儿嬉(宋·陆游·《岁暮》)

66、饮水读书贫亦乐(宋·陆游·《白发》)

67、淮拟君王夜读书(宋·张公庠·《宫词》)

68、读书三十年(唐·白居易·《续古诗十首》)

69、体中不佳聊读书(宋·陆游·《闭户》)

70、旧喜读书今懒读(宋·陈与义·《无题》)

71、读书孝其亲(元·杨维桢·《览古四十二首 其三十》)

72、人生唯有读书好(宋·翁森·《四时读书乐》)

73、读书之乐乐何如(宋·翁森·《四时读书乐》)

74、只因素稔读书趣(宋·翁森·《四时读书乐》)

75、读书之乐乐无穷(宋·翁森·《四时读书乐》)

76、及此读书功更倍(宋·翁森·《四时读书乐》)

77、读书之乐乐陶陶(宋·翁森·《四时读书乐》)

78、读书之乐何处寻(宋·翁森·《四时读书乐》)

79、读书有课真当勉(宋·陆游·《初冬》)

80、读书犹自力(宋·陆游·《自勉》)

81、背壁青灯劝读书(宋·杨万里·《夜坐》)

82、十年学读书(南北朝·江淹·《效阮公诗》)

83、合遣轮人笑读书(宋·张耒·《偶成》)

84、读书虽益嬾(宋·陆游·《病起》)

85、读书有味身忘老(宋·陆游·《不寐》)

86、读书仍负夜凉时(宋·陆游·《新秋》)

87、读书览五行(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88、读书岂免死(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89、读书岂免贫(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90、读书览五行(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91、读书岂免死(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92、读书岂免贫(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93、读书兼咏史(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94、与儿同策读书勋(宋·陆游·《秋夕》)

95、少年读书目力耗(宋·苏辙·《夜坐》)

96、读书虽复具只眼(宋·陆游·《书志》)

97、先生读书尽三藏(清·龚自珍·《西郊落花歌》)

98、读书以自娱(宋·陆游·《闲适》)

99、读书故都乔木(元·魏初·《木兰花慢 为冯副使寿》)

100、挑灯夜读书(宋·陆游·《冬夜读书》)

李石(二):

唐朝有哪些宰相?

唐朝 宰相集
高祖朝
宰相十六人 李世民 裴寂 刘文静 萧瑀 窦威 窦抗 陈叔达 杨恭仁 封德彝 裴矩 高士廉 李元吉 宇文士及 长孙无忌 杜如晦 房玄龄
太宗朝
宰相二十九人 裴寂 萧瑀 陈叔达 李靖 封德彝 宇文士及 长孙无忌 杜如晦 房玄龄 高士廉 温彦博 岑文本 魏征 侯君集 杨师道 戴胄 刘洎 李世绩 张亮 马周 褚遂良 崔仁师 杨宏礼 王珪 杜淹 杨恭仁 许敬宗 高季辅 张行成
高宗朝
宰相四十七人 长孙无忌 褚遂良 于志宁 张行成 高季辅 李世绩 柳奭 宇文节 韩瑗 来济 崔敦礼 李义府 许敬宗 杜正伦 辛茂将 任雅相 卢承庆 许圉师 上官仪 刘祥道 窦德玄 乐彦玮 孙处约 姜恪 陆敦信 戴至德 刘仁轨 杨武 李安期 张文瓘 赵仁本 阎立本 李敬玄 郝处俊 来恒 薛元超 李义琰 高智周 张大安 裴炎 王德真 崔知温 郭待举 岑长倩 郭正一 魏玄同 刘齐贤
则天朝
宰相七十八人 刘仁轨 薛元超 郭正一 姚元崇 裴炎 袁恕己 敬晖 岑长倩 郭待举 魏玄同 刘齐贤 韦弘敏 桓彦范 王德真 刘袆之 武承嗣 骞味道 崔詧 李景谌 韦方质 沈君谅 裴居道 韦思谦 苏良嗣 韦待价 张光辅 王本立 范履冰 邢文伟 武攸宁 傅游艺 史务滋 宗秦客 格辅元 乐思诲 任知古 欧阳通 裴行本 狄仁杰 杨执柔 李游道 袁智宏 崔神基 崔元综 李昭德 姚崇 李元素 王璇 娄师德 韦巨源 陆元方 豆卢钦望 苏味道 王孝杰 武什方 杨再思 杜景佺 周允元 孙元亨 李道广 王方庆 王及善 宗楚客 武三思 吉顼 李峤 张锡 韦安石 李怀远 顾琮 李迥秀 朱敬则 唐休璟 韦嗣立 崔玄暐 张柬之 房融 韦承庆
中宗朝
宰相三十八人 刘景先 岑长倩 郭待举 韦弘敏 崔玄暐 杨再思 张柬之 房融 韦承庆 袁恕己 桓彦范 敬晖 武三思 祝钦明 魏元忠 李怀远 豆卢钦望 韦巨源 李峤 于惟谦 苏瑰 宗楚客 萧至忠 纪处讷 张仁亶 韦嗣立 崔湜 赵彦昭 韦温 郑愔 张锡 裴谈 岑羲 张嘉福
睿宗朝
宰相二十五人 李隆基 李峤 萧至忠 张仁亶 韦嗣立 赵彦昭 韦安石 苏瑰 唐休璟 裴谈 张锡 岑羲 崔湜 刘幽求 钟绍京 李日知 薛稷 姚元之 崔日用 宋璟 郭元振 张说 窦怀贞 魏知古 陆象先
玄宗朝
宰相三十四人 刘幽求 韦安石 魏知古 崔湜 陆象先 窦怀贞 岑羲 萧至忠 郭元振 张说 姚元之 卢怀慎 源干曜 宋璟 苏颋 张嘉贞 王晙 李元纮 杜暹 萧嵩 宇文融 裴光庭 韩休 裴耀卿 张九龄 李林甫 牛仙客 李适之 陈希烈 杨国忠 韦见素 崔圆 房琯 崔涣
肃宗朝
宰相十六人 韦见素 崔圆 房琯 裴冕 崔涣 李麟 苗晋卿 张镐 王玙 吕諲 李岘 第五琦 李揆 萧华 裴遵庆 元载
代宗朝
宰相十二人 李适 苗晋卿 裴遵庆 元载 李辅国 刘晏 李岘 王缙 杜鸿渐 裴冕 杨绾 常衮
德宗朝
宰相三十五人 崔佑甫 常衮 李勉 杨炎 卢杞 马燧 关播 萧复 乔琳 刘从一 姜公辅 卢翰 李晟 张延赏 韩滉 崔造 柳浑 李泌 董晋 赵憬 陆贽 贾耽 卢迈 崔损 赵宗儒 郑余庆 杜佑 齐抗 高郢 郑珣瑜 张镒 刘滋 齐映 浑瑊 窦参
顺宗朝
宰相七人 贾耽 杜佑 郑珣瑜 高郢 韦执谊 杜黄裳 袁滋
宪宗朝
宰相共二十九人 贾耽 韦执谊 杜佑 杜黄裳 袁滋 郑余庆 于頔 郑絪 武元衡 李吉甫 韩宏 裴洎 李藩 权德舆 李绛 张宏靖 韦贯之 裴度 李逢吉 王涯 崔群 李墉 李夷简 皇甫镈 程异 令狐楚 萧俯 段文昌 崔植
穆宗朝
宰相十四人 韩宏 裴度 李夷简 皇甫镈 令狐楚 张宏靖 萧俯 段文昌 崔植 杜元颖 王播 元稹 李逢吉 牛僧孺
敬宗朝
宰相七人 杜元颖 王播 李逢吉 牛僧孺 李程 裴度 窦易直
文宗朝
宰相二十四人 杜元颖 王播 李逢吉 牛僧孺 窦易直 裴度 韦处厚 杨嗣复 李珏 路随 李宗闵 段文昌 宋申锡 李德裕 李固言 郑覃 王涯 李训 贾餗 舒元舆 李石 陈夷行 崔珙 崔郸 李绅
武宗朝
宰相十五人 李固言 李石 杨嗣复 李珏 崔郸 牛僧孺 崔珙 李德裕 陈夷行 李绅 李让夷 崔铉 杜悰 李回 郑肃
宣宗朝
宰相二十三人 李让夷 李绅 郑肃 李回 白敏中 韦琮 崔元式 李德裕 卢商 马植 周墀 崔龟从 任铭 魏扶 令狐绹 裴休 魏谟 崔慎由 郑朗 萧邺 刘瑑 夏侯孜 蒋伸
懿宗朝
宰相二十一人 令狐绹 白敏中 萧邺 夏侯孜 蒋伸 杜审权 杜悰 毕諴 杨收 曹确 高璩 萧置 徐商 路岩 于琮 韦保衡 王铎 刘邺 赵隐 萧仿 崔彦昭
僖宗朝
宰相二十三人 萧仿 崔彦昭 郑畋 卢携 王铎 李蔚 郑从谠 崔沆 豆卢瑑 王徽 裴澈 萧遘 韦昭度 郑昌图 杜让能 孔纬 张浚 韦保衡 赵隐 刘邺 裴坦 刘瞻 刘崇望
昭宗朝
宰相二十五人 韦昭度 孔纬 杜让能 张浚 刘崇望 崔昭纬 徐彦若 郑延昌 王抟 崔胤 李磎 陆扆 孙偓 郑綮 朱朴 崔远 裴贽 裴枢 王溥 独孤损 柳璨 陆希声 苏检 卢光启 韦贻范
哀帝朝
宰相六人 裴枢 独孤损 崔远 柳璨 张文蔚 杨涉

李石(三):

柳公权简介

【李石】

  介绍
  柳公权(778--865),中国唐代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
  任翰林院侍书学士、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太子太保,封河东郡公.性情耿直,敢于直言进谏.擅楷书,广泛师法魏晋及初唐诸家,受颜真卿影响较大.其书结体紧密,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相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在书法史上具有很大影响.柳公权传世墨迹有《送梨帖题跋》,碑刻有《金刚经碑》、 《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平西郡王李晟碑》、《羲阳郡王苻璘碑》、《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冯宿碑》、《苏夫人墓志》、《李石神道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等.[1]
  编辑本段
  人物生平
  大唐文化瑰丽堂皇,书法艺术名家辈出.初唐有欧、虞、褚、薛;盛唐有张旭、颜真卿、怀素诸人;中晚唐有柳公权、沈传师诸大家.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登上又一峰巅.后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艺的楷模.
  皇家侍书生涯
  公元778年,唐代宗大历十三年,柳公权诞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字诚悬.其祖柳正礼,唐邠州士曹参军,其父柳子温曾任丹州刺史,其兄为唐名臣柳公绰.
  宪宗元和三年(808),三十一岁的柳公权进士及第,当年宏词登科.从此,柳公权开始了漫长的仕途生涯,竟然历仕七朝: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
  在宪宗时,柳公权任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夏州,辟为掌书记”(《旧唐书》).李听与柳有此交谊,故柳晚年还为其书过碑.
  穆宗即位,柳公权入奏事.穆宗召见柳公权,说:“朕于佛寺见卿笔迹,思
  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从此他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侍书禁中.皇帝的宠幸、生活的优裕,并不给柳公权带来欢乐.他内心却有无法排遣的苦闷与隐隐的羞愧.他酷爱书法艺术,但他不想以此作为自己全部的生活;建功立业的进取雄心,时时跃动在胸间.而随从皇帝的侍书,其地位仅与“工祝”一类相等.因此其兄柳公绰曾写信给宰相李宗阂,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于是改为右司郎中,累换司封、兵部二郎中,弘文馆学士.
  唐文宗颇爱柳公权书法,又召为侍书,迁谏议大夫,后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开成三年又转工部侍郎,累迁学士承旨.
  武宗朝,罢内职,授右散骑常侍.宰相崔珙用为集贤学士、判院事.
  宣宗时,左授大子詹事,改宾客,累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复为左常侍,国子祭酒,历工部尚书.
  懿宗时,咸通初年,柳公权改为太子少傅,改少师;在咸通六年(865)卒,赠太子太师,时年八十八.
  柳公权仕途通达,只是在八十二岁那年,因年老力衰,反应稍迟钝,在上尊号时不慎讲错,御史弹劾他,结果被罚了一季的俸禄.各朝皇帝都爱他的书法,爱他的诗才,甚至他的谏议也乐意接受.柳氏的一生,除了少许时间在外任官,基本上都在京城,在宫中,在皇帝身边.其一生,一直在不断地为皇家,为大臣,为亲朋书碑.柳公权颇像一只关在禁笼中的金丝雀.这样的生活使他缺少壮阔的气度、宽广的视野、浩瀚的生活源泉.颜体一碑一碑曾不断地变,柳体在其成熟以后变化较少;颜真卿像奔腾咆哮的洪流,柳公权却似流于深山老林的洞水.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命情调.
  高尚的人品素养
  柳公权从小接受《柳氏家训》关于“德行”的教导,因此终身以德行为根株,“博贯经术”.他于人生、书艺都具儒家风范,柳公权的“笔谏”,成为后世士大夫的一种“典范”:
  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旧唐书》)
  穆宗怠于朝政,柳公权以书喻政,由此及彼,巧妙地进谏.从此“心正笔正”说一直流传至后世.柳公权在“侍书中禁”时敢于直言或婉言进谏的行这,于此可见一斑.
  柳公权当着皇帝、臣子的面表现书法,又是他“侍书”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其诗才、书才,使帝王“奇惜之”.
  尽管如此,柳公权的心灵并不偏溺于这一端.外部的荣耀,消不去内心的苦闷.他“博贯经术,于《诗》、《书》 、《左氏春秋》、《国语》、《庄周》书尤邃,每解一义,必数十百言”(《新唐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研习儒学之时,又同时研习《庄子》,而且深得精微.柳公权同时从儒、佛、道中汲取心灵之滋养,求得互补与平衡,求得某种超脱.他对于佛、
  道方面接触颇多,并有多种书法创作.《金刚经》他多次挥写过,如今虽只见敦煌拓本,但前人著录柳书《金刚经》者颇多.另外公权还书有《阴符经序》以及《清静经》、《度人经》等.他对唐代僧人的碑志、塔铭多有挥写,其《大达法师玄秘塔铭》即此中最为著名者.柳于佛寺庙观也多书碑,有名者如《回元观钟楼铭》、《复东林寺碑》,即此中佼佼者.柳公权既有佛道慰藉心灵,故在滚滚红尘中颇能超脱.他甚至对于钱财不屑一顾.他给人写碑,每年有巨额收入,家奴海鸥与龙安常盗用其钱财器物,他都淡然处之.
  此外柳公权还“性晓音律”,但“不好奏乐”,常云:“闻乐令人骄怠故也.”(《旧唐书》)柳公权有多方面的学识素养,因而由其心灵滋养而出的书艺也是摇曳多姿.其性刚毅正直和超尘脱俗的佛道风范,都熔铸于柳书的风骨之中. 柳体之路
  在柳公权面前,久已名家林立.如何超越前人,如何在新的历史时空创造出一种新的书体来,这是柳公权面临的严峻挑战.他并不畏缩,而是以积数十年的不倦磨炼之功,广泛熔铸,终于创造出自具新理异态的“柳体”,在唐中晚期一新面目,一展风采.

李石(四):

想知道:抚顺市 抚顺生命之环位置 在哪

在抚顺的沈抚新城,既抚顺李石开发区,北湖“金风湾”的湖边,从沈阳经沈抚大道进入抚顺远远就能看到

李石(五):

吴承恩简介

  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中文名: 吴承恩
  别名: 射阳山人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
  出生日期: 公元1501年
  逝世日期: 公元1582年
  职业: 小说家
  代表作品: 《西游记》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小官吏降为小商人的家庭.父吴锐,字廷器,卖“彩缕文羯”,是“又好谭时政,竟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之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吴承恩杰出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作品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理想.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全书组织严密,繁而不乱,语言活泼生动且夹杂方言俗语,富于生活气息.主题上冲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具有民主倾向和时代特点.作品讽刺幽默.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取经故事的独特风格.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通严肃的批判巧妙的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 吴承恩的诗文多散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存世.
  天启淮安府志》评价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不过都是他死后的事了.他一生创作丰富,但是由于家贫,又没有子女,作品多散失.据记载有志怪小说集《禹鼎记》已失传.目前只遗留后人辑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一般公认他是中国的《西游记》的最后定稿作者,但也有观点认为不是,目前在学术界保持着争议(旧时传说是元朝的全真教道人丘处机).
  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 吴承恩雕像
  奉行常乐哲学,为儿子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 他除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或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移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正,忠于自己的妻室.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吴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他厌恶腐败的官场,不愿违背本心,对黑暗的现实持否定态度.他在《二郎搜山图歌》一诗中写道:“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惜.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认为“民灾”的形成,社会现实的丑恶,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用人不善,让“五鬼”“四凶”那样的坏人当道. 他想“致麟凤”,行“王道”,扭转乾坤,但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只能空怀慷慨,抚事临风叹息.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吴承恩
  《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数百年来一直是一个历史悬案.二十年代,胡适与鲁迅从清代学者中论证出《西游记》作者是淮安嘉靖中岁贡生吴承恩.但是,从目前所能见到的各种《西游记》版本,都没有一部是署名吴承恩所作的.最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推出《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问题揭秘》一书,提出《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词宰相”李春芳. 其考证思路是从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大字官板西游记》卷首的“华阳洞天主人校”的“校”字入手,对比杨致和《西游记》和朱鼎臣《释厄传》两个版本之间增、删、改的故事情节变化及发展,论证小说的成书过程,理顺这三个版本的出版顺序,结合其中所体现的佛、道、儒三家思想脉络,追根溯源论证《西游记》作者的阅历及身份,考证出《西游记》一书与吴承恩毫无关系,真正作者应为明嘉靖时代的“青词宰相”李春芳. 吴承恩有诗《赠李石麓太史》,石麓为李春芳的号.李籍隶江苏兴化县,嘉靖年间状元及第,因善撰“青词”而累升宰辅.少时曾在江苏华阳洞读书,故又有号“华阳洞主人”.曾受命总校《永乐大典》.在《西游记》第九十五回有一首诗:“缤纷瑞霭满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载清河海,电绕长春赛禹汤.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润有余芳.古来长者留遗迹,今喜明君降宝堂.”沈先生发现,这首诗的第四、五、六、七四句,暗含“李春芳老人留迹”,与卷首“华阳洞天主人校”指的是“编撰《西游记》”之意. 胡适与鲁迅主张吴承恩为《西游记》作者的根据是明天启间《淮安府志》,该志记有吴承恩作《西游记》,但未说明此为何类图书.清代咸丰重刻《淮安府志》删去这一条. 从晚唐五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的《西游记平话》、《西游记杂剧》,到明中叶百回本的出现,《西游记》的创作由民间说话的朴拙、稚嫩,渐次向文人化过渡,终于达到了艺术创作的一个巅峰,成为神魔小说创作的典范.对于《西游记》的研究、解读,从世德堂百回本问世之日起,几乎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关于作者、关于主旨、关于成书,一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法.迄今为止我们所发现的不同版本《西游记》,明代的也好,清代的也好,要么署朱鼎臣编辑,要么署华阳洞天主人校,要么署丘处机撰,要么干脆不署作者姓名,偏偏没有一本注明“吴承恩”三字. 使吴承恩成为《西游记》 近乎不可动摇的作者要归因于胡适、鲁迅两位大学者的努力. 民国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80年以后,有关《西游记》作者的研究渐成热点.仍不断有学者对吴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质疑.理由是今存吴承恩诗文及其友人文字中从未提及撰写《西游记》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载吴承恩著《西游记》一事并未说明是演义、稗官,而通常情况下演义、稗官是不录入地方志的;三是在清朝藏书家黄虞稷所著《千顷堂书目》中吴承恩所著《西游记》被列入舆地类(即地理类).因此,有人重新提出《西游记》是邱处机所著,或是其弟子、传人所著.也有极少数学者立论:《西游记》是明朝的“青词宰相”李春芳所著.但是由于论据稀少、牵强,绝大多数学者都不赞同此说.另外一方面,证明吴承恩就是《西游记》作者的论据似乎更多起来,而且更有说服力.
  主要有:
  一,吴承恩的个人情况与《西游记》创作者的特征完全吻合. 二,对各种质疑给出了较为合理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解释. 三,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是关于《西游记》各文本中方言的研究.1980年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突破性进展,几乎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吴承恩就是《西游记》的作者. 1983年末,章培恒先生在《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中指出,从《西游记》问世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三百余年里,各种刊本或署朱鼎臣编辑,或只署华阳洞天主人校而不署作者姓名,或署丘处机撰,没有一本承认吴承恩的著作权.胡适1921年的《西游记序》也说此作“是明朝中叶以后一位无名的小说家做的”.后来鲁迅先生力主吴承恩说,胡适得到鲁迅抄给他的材料,便在《〈西游记〉考证》中也持此主张.然而细观他们的考证,所依据的间接材料有二条,直接材料仅一条.
  间接材料1:
  吴玉搢(1698-1773)《山阳志遗》卷四: 天启旧《志》(指天启《淮安府志》)列先生(指吴承恩)为近代文苑之首,云“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初不知杂记为何等书,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考《西游记》旧称为证道书,谓其合于金丹大旨,元虞道园有序,称此书系其国初邱长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谓出先生手.天启时去先生未远,其言必有所本.意长春初有此记,至先生乃为之通俗演义,如《三国志》本陈寿,而《演义》则称罗贯中也.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手无疑.或云:有《后西游记》,为射阳先生撰. 吴玉搢距《西游记》问世已近二百年,判断的依据又唯有明天启《淮安府志》,他的发言权其实和我们差不多.
  间接材料2:
  阮葵生(1727-1789)《茶余客话》卷二十一: 按旧《志》,称射阳性敏多慧,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著杂记数种.惜未注杂记书名,惟《淮贤文目》载射阳撰《西游记》通俗演义.是书明季始大行,里巷细人乐道之,而前此未之有闻也.……按明郡志谓出自射阳手,射阳去修志未远,岂能以世俗通行之元人小说攘列己名?或长春初有此记,射阳因而演义,极诞幻诡变之观耳;亦如《左氏》之有《列国志》,《三国》之有《演义》.观其中方言俚语,皆淮上之乡音街谈,巷弄市井妇孺皆解,而他方人读之不尽然,是则出淮人之手无疑. 这里判断的唯一依据仍是天启《淮安府志》,据鲁迅先生分析,阮葵生实际上是据吴玉《山阳志遗》卷四写成,因为它沿袭了该书将《淮安府志》中“复善谐剧”作“复善谐谑”的误书.吴、阮两人都提到书中淮上方言,但都是在先肯定吴承恩之作就是小说《西游记》之后的旁证,但学术界对小说中的方言问题一直有较大争论,清初黄太鸿《西游记证道书跋》就已称:“篇中多金陵方言”.清代称吴承恩为作者的还有丁宴《石亭记事续编》、焦循《剧说》等,但他们或据《淮安府志》,或依《茶余客话》,这意味着将著作权判给吴承恩的依据其实只有一条.
  直接材料:
  天启《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一《淮贤文目》: 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四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章培恒先生根据这条材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论证.
  正面:
  《淮安府志》没有说明吴承恩《西游记》的卷数或回数,也没说明该篇的性质.历史上常有两种著作同名的现象,如清初沈谦与唐孙华就各有一部《东江集钞》,明代与清代都有一部小说名为《如意君传》.约比吴承恩大二十岁的安国也写过《西游记》,不过那是游记之作.因此,并不能据此断定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百回本《西游记》.
  反面:
  清初著名藏书家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卷八史部地理类有如下著录: 唐鹤征《南游记》三卷吴承恩《西游记》沈明臣《四明山游籍》一卷 其时距万历二十年(1592)《西游记》首刻刊行已有半个多世纪,它已是大家熟知之书,可是黄虞稷却将吴承恩的《西游记》明确归入地理类,足见该书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记,就像与吴承恩同时代的人写过《东游记》、《南游记》之类的游记一样. 专家们认为,关于《西游记》作者历来有种种不同说法,大都否认为吴承恩所作.也有人认为,关于《西游记》作者,以往也有人提出是李春芳.只根据《西游记》中的一首诗是暗含李春芳,还不够有说服力,这只能是一家之言.要真正解开《西游记》作者的历史之谜,还需要进一步发掘更多的第一手资料. 吴承恩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然而科举不利,至中年始为岁贡生.60岁时出任长兴县丞,又因与长官不谐,拂袖而归.后又聘任过荆王府纪善.
  编辑本段吴承恩家世考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1506—1582),字汝忠,一字以忠,明代中叶淮安人.淮安在汉代曾叫射阳县,县的东南有一湖泊叫射阳湖,所以吴承恩以“射阳”为号,经常自署为“射阳居士”.后代亦有人称他为“射阳山人”,这大约不是他当年的自号.淮安地处淮水之南,秦汉时期为淮阴县.唐代为楚州,一度时期也曾改称过淮阴郡,故他在署名时,前面往往冠以“淮阴”二字.这是明清时代两淮文人的普通风气. 关于吴承恩的家世,目前人们了解的还是很少.因为资料太少了,迄今为止,可供查考的资料主要的只有《先府宾墓志铭》一种.现在,我就根据这篇墓志铭和其他一些材料,作如下一些推测. 吴承思先世涟水人,是后来迁到淮安的.是什么时间迁居淮安的呢?他自己没有讲,我猜想最迟不应晚于明初.
  其理由有二:
  第一, 从时间上推算,应在明初之前.《先府宾墓志铭》云: 先世涟水人,然不如何时徙山阳.遭家穷孤,失谱牒,故三世以上莫能详也.曾祖讳鼎;祖讳铭,余姚训导;皇考讳贞,仁和教谕. 这里所说的曾祖、祖、皇考,均是以吴承恩的父亲吴锐的身份来说的.所谓“三世以上”,就是指的这三世,并不包括吴承恩父子,若连他们父子计算,当为五世.这五代吴承恩是清楚的,从他父亲的曾祖吴鼎向上便“莫能详也”.吴承恩生于十六世纪初,距明代开国 130余年.按通常 3 0年为一世的说法来计算,吴承恩向上四代为 12 0年,时间正好是明初.“三世以上莫能详也”的意思,明显是说吴鼎并非迁淮始祖,迁淮是他以前的一世、二位甚至几世的事,只不过是因为没有谱牒,吴承恩说不清楚罢了.所以,吴氏迁淮不当晚于明初.
  元朝末年战争频繁
  淮安所遭战祸尤为严重,土著居民死散殆尽,人口锐减.据黄梨洲为淮安杨士杰作的传记,以及曹镳《淮城信今录》、杨庆之《春宵呓剩》等记载,“明初谁人存者止七家”.“淮人”大概指的是城内居民,“七家”可能是指七个姓.据说这七姓是一“节孝徐(积)、槐树李、梅花刘、切面张、面合王、裱背王、南门潘(埙)”等几家.此外,还有人说七姓中有姓吴的,但那是指的是后来中进士做过御史的吴节、吴那一家,与吴承恩并无瓜葛.吴承恩的祖先不是淮安元代遗民,而是元末明初从涟水迁入的.明初,明太祖针对江北居民稀少的状况实行移民政策.来淮的移民多迁自江南,而且多为富户或军官.至今淮安许多人还世代相传说自己老家是江南苏州或其他什么地方.吴承恩家由北向南,自然不属于这个潮流,应该是元末明初破产农民的流迁.

李石(六):

浮开头的诗句有哪些

浮名浮利莫相试,三千世界一微尘.——宋 夏竦《偶成》
浮远堂前今日望,画图待我看潮时.——宋 尤袤《浮远堂二首》
浮丘羽化几经年,千仞青溪有洞天.——宋 陈巨川《浮丘庙》
浮名浮利懒跻攀,闻构茆堂杳霭间.——宋 释道宁《寄希饶闲堂》
浮世即浮家,书车与钓车.——宋 叶茵《浮世》
浮梁淮面欲飞腾,金碧浮屠间玉层.——宋 张耒《都梁雪天晚望》
浮萍增采色,轻压绿池莲.——宋 李石《感事》
浮花水入瞿塘峡,带雨云归越嶲州.——宋 杨徽之《句》
浮沈千古事,谁与问东流?——薛莹《秋日湖上》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友》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辞.——徐干《室思》
浮名相引住,归路不同归.——白居易《长安送柳大东归》
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秦嘉《赠妇诗》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七哀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梦李白二首》【李石】

李石(七):

什么动物长得最高【李石】

长颈鹿是一种生长在非洲的反刍偶蹄动物,是世界上最高的陆生动物.雄性个体高达4.8到5.5米高,重达900公斤.雌性个体一般要小一些.
长颈鹿是非洲特有的动物,与鹿和牛有亲缘关系,但属于不同的科,即长颈鹿科.长颈鹿科包括长颈鹿和霍加狓两种动物.
长颈鹿的学名为camelopardalis,源于早期罗马帝国时期人们给它起的名字,意思是骆驼和豹的杂交体,因为它的外形类似这两种动物的揉合体.
中国明朝时郑和的船队航行到东非,曾带两只长颈鹿回到北京,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麒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来表明自己施政的伟大.时至今日,日语及韩语仍将长颈鹿称作麒麟.
中国典籍关于长颈鹿的记载,最早出自晋代李石所著《续博物志》,记录非洲索马里沿岸拨拔力古国出产的异兽,身高一丈余颈长九尺.宋代赵汝适著《诸蕃志》中称非洲长颈鹿为徂蜡:“状如驼驰,而大如牛,色黄,前脚高五尺,后低三尺,头高向上”.

李石(八):

用什么话来表示黄酒?
用诗句来表达,

1、无人共酌松黄酒(宋·朱敦儒·《鹧鸪天》)
2、鹅黄酒暖(宋·朱敦儒·《水调歌头》)
3、地黄酒须满(宋·曹勋·《山居杂诗九十首》)
4、一盏中黄酒更甜(宋·白玉蟾·《快活歌二首》)
5、如倾潋灩鹅黄酒(宋·陆游·《拥炉》)
6、屏寒贳黄酒(元·王冕·《历枣强县》)
7、应倾半熟鹅黄酒(宋·苏轼·《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诗五首暴雨初晴》)
8、闲倾一盏中黄酒(宋·白玉蟾·《胡子嬴庵中偶题》)
9、力比鹅黄酒(宋·陆游·《十一月五夜风雪寒甚燃薪取暖戏作五字》)
10、蒲黄酒对病眠人(唐·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
11、应倾半熟鹅黄酒(宋·苏轼·《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
12、鹅儿黄酒十分倾(宋·曾几·《独步小园四首》)
13、一饮地黄酒(宋·许月卿·《有感》)
14、茶桑天似鹅黄酒(宋·方岳·《又用胡尉韵》)
15、更酌鹅黄酒(宋·李石·《谢刘韶美送酒》)
16、小车都载鹅黄酒(明·刘炳·《题叶楚庭醉渔卷简彭敬宗刘子原子载子明》)
17、饮余一纮中黄酒(元·张宪·《井西丹房》)
18、藜羹麦饭地黄酒(明·屠隆·《南滁大雪歌》)

李石(九):

阅读下面这则报道,把它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个字。
辽宁文物考古工作者经过4年的考察证实,战国、西汉、秦朝、明朝4个历史时期均在抚顺修筑过长城。据抚顺市博物馆馆长萧景全介绍,抚顺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发现 10多座汉代遗存土筑墩台后,又发现60多座连线分布的墩台遗址.这些墩台周围散布着有许多是西汉时期的板瓦、简瓦、陶器、铁器。考古专家由此确认这些墩台是西汉早期所筑的长城障塞遗存。
此外,在抚顺县拉古乡、海浪乡,也发现一些陆续分布的墩台,并在墩台周围发现许多战国时期的“明钱刀”和陶器。 同时,考古人员还在抚顺李石经济开发区刘尔屯村发现了秦代的一些器物。
结合一些丈献资料,考古专家认为秦代的辽东与战国长城的走向可能一致,明代的一些文物也在考察中被发掘出来。他们认为,这些发现对进一步研究当时的历史与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抚顺(辽宁)发现四朝代长城遗址

“发现四朝代长城遗址”为中心事件,抚顺(辽宁)为重要的地点信息和陈述对象。

【李石】

李石(十):

英语翻译
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

博山有个姓李的人,以砍柴为生.一天,他在山坳里捡到一只鹿仔,就带回家喂养.鹿长大一点后,十分驯服,见到人就呦呦叫.他们家周围都是大山,鹿出去,到晚上必然回来.到了秋祭的时候,照常例要用鹿(祭祀),官府监督打猎的人很着急,限期要送上,但是(猎户)十几天都没有打到鹿,就向这个姓李的人请求(把鹿给他),姓李的人不给.猎户一个劲地哀求.姓李的人迟疑道:"等我考虑考虑."当夜鹿就逃走了,不再回来.姓李的人十分后悔.

本文来源:https://www.ahstyy.net/my/153421.html

上一篇:王十朋(共10篇)
下一篇:体会(共10篇)

扩展阅读文章

正能量句子网 https://www.ahstyy.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正能量句子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35696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