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正能量句子网 > 说说大全 > 空间说说 > 远程培训学习总结(共10篇)

远程培训学习总结(共10篇)

来源:空间说说 时间:2018-10-19 点击: 推荐访问:

【www.ahstyy.net--空间说说】

远程培训学习总结(一):

远程研修感悟 作文



远程研修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教学方式是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具有许多独特的优越性。通过这次研修我确实收获不小,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新发现,解决了不少在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研修时期正值炎炎夏日,在屏幕面前研修很辛苦,但虽苦尤甜,我们不断收获着知识,收获着成长,更收获着感动。名师的循循善诱,开阔了我的眼界,充实了我的知识量。帮助我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发挥了作用。网络研修学让我感受到名师就在我的身边,这不禁让我慨叹到网络的日新月异和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研修过程中我也结交了许多同窗的师友。研修过程中,许多互不相识的人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家庭,我们一起共同学习,共同钻研,不断地讨论问题,丰富自己。我们收获了许多喜悦、感动,素未谋面的我们彼此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远程研修就像阶梯一样,使我们不断的向顶峰攀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远程研修又像是一艘巨大的船舰,载我们一同驶向成功的彼岸。

这次远程研修使我对远程研修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我得到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有实践经验和理念。它必将在我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这个平台,我认识到了合理利用好资源的重要性,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努力实践,使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也增强了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不断创新,真正做到一丝不苟。

远程研修让我看到了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体会到了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还让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远程研修,一路走来,感谢有你。

远程培训学习总结(二):

基于网络探究式教育传播模式

【远程培训学习总结】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与典型模式
教育传播模式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教育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教育传播模式也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要想找一个能适合于各种各样的教育传播活动的绝对权威的万能模式,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也应看到,教育传播是有规律的,在掌握教育传播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构建一个教育传播模式的总体框架,以便人们能对教育传播过程有一个总体认识,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们把这个教育传播模式的总框架,称为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其它的教育传播模式就是在此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一些因素或改变各要素联系方式而形成.下面先探讨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然后再介绍几种典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一)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要构建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首先必须明确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前面指出,教育传播系统是由传播者(教师)、受传者(学生)、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同时,传播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对传播的效果有重要影响.此外,要使传播能有效进行,还必须对传播的效果进行考察,即需要一个反馈环节,由此,我们可以构建如下图所示的教育传播基本模式或教育传播模式的总体框架.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这一模式揭示了教育传播中,教师根据某种需要(如社会发展、年轻一代身心发展需要等)选择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并通过媒体(这里的媒体包括教师的语言符号和体态等非语言符号)将教育信息传输给学生,学生主动地接受通过教育媒体传来的信息并进行反馈,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教育信息与媒体,达到优化传播过程,提高传播效果的目的.传播环境对传播系统的各个要素都有一定的影响.反馈和传播环境虽然对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但它们不是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故在模式图中用虚线框表示.另外,环境对传播过程的影响,不是人为控制的主要信息流向,所以也用虚线表示,下同.
当代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宣韦伯)和余也鲁根据现代教育新秩序理论,勾勒出的教育传播模式,比较全面、具体地反映了教育传播的基本规律,可以看作是上述基本模式的具体化.
该模式全面系统概括了教育传播系统构成的要素和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反映了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结了面对面传播和远程传播的共同特点,直观清晰,可操作性强.
该模式指出教育传播必须全面关注传者、信息(软件)、工具(硬件)、受众、效果等五方面的理论研究,这对深入研究传播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该模式指出,要提高传播效果,传播者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对新事物的学习和新技能的培养,以利于科技与媒体在教育的应用;作为一个传播组织来说,还应注重人才的训练以适应当代教育的要求;传播者不是单个个人,更是集体,要发挥集体的合作精神,搞好分工协作.
(二)几个典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我们将复杂的教育传播现象归结为面对面、远程、自主和协作互动这四种典型的传播类型,其他任何具体教育传播模式都是从这四种模式中演绎、分化或重组得来的,因此,研究这四种传播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
在学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教育传播的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师生面对面,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在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中,教师分析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教学对象的特征去选定与编制所需的各种教学媒体,并把多种媒体进行有机组合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施教.为突出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在教师与学生间连接了一条信息传输线,表示教师可直接向学生传输信息,学生也直接向教师反馈信息.在传输活动中,教师还得根据学生接受情况的反馈信息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所运用的教学媒体.整个过程体现了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的水平、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技巧,将对教学传播效果有重大影响.
在课堂多媒体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多种媒体传授教学内容.(1)教师能面对面直接运用自身的语言与体态作为教学媒体去传递教育信息,尽量缩短了信息传送的通道,使学生有一种直接的亲近感;(2)除了教师用自身的语言与体态为教学媒体外,还能直接采用板书、挂图、模型、标本等教具和演示实验等传统媒体去呈现教学内容,以及利用课堂上的光学投影媒体、电视、电声媒体和计算机媒体等把教学内容用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还可以把上述多种媒体作有机的组合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呈现与阐述教学内容,因而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教学传播效果.
课堂多媒体教学活动是当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媒体、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是成功采用这一模式进行教学的关键.下面以小学语文《趵突泉》的课堂教学传播结构为例(见图2-16),来说明这一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趵突泉》课堂教学传播结构图

可以看出,在《趵突泉》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借助于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学.教师综合运用了录像、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完成了教学任务.
2. 远程教学传播模式
远程教学传播模式是一种以教学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当前广播电视大学、卫星电视教学系统、网络学院、函授等基本上是属于这一类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远程教学传播模式
在远程教学传播模式中,教师利用书本、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能远距离传送教育信息的媒体去传送教育信息,学生主要通过这些媒体进行学习,因此,它基本上是一种以媒体为中心的教学传播方式,媒体编制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传播效果.
在这一教学传播模式中,教师基本上不面对学生,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去编制远程传播的教学媒体,如教科书、录音教材、电视录像教材、VCD教材、计算机课件、网络课程等.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媒体传送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目前的远程教育通常还设有教学辅助者,帮助组织学生,起到辅助学生学习,反馈教学信息的作用.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反馈信息,通过少量的面授与教师交流,因为这种反馈还比较弱,所以用虚线表示.
辅助性教育组织机构在远程教育中起到特殊作用,这些机构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函授部、视听中心等,他们在制定计划以及准备学习资源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他们负责教学及其管理工作,必须同学生保持双向交流.
远程传播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容纳千千万万的教育对象同时学习.因此,它与课堂班级的教学相比,能大大扩大教学的规模.而它的缺点是教师难与学生直接见面,难以及时获得教学传播的反馈信息,不能及时去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从而影响了教育传播的效果.
3. 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
下图所示的教育传播模式,是学生自主利用教学媒体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无需教师作为中介就能直接向多种教学媒体学习.这时,控制学习过程的主体在学生一方,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传播模式.学生的学习有高度的独立性与主动性.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间接为学生编制教学媒体,或者通过教学媒体的程序设计来间接控制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利用媒体学习的模式
实现这种教学模式,目前有两种教学方式.一是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上的视听教材和文字教科书,按需要确定学习的目标,选定合适的教材进行自学.这种学习,要求学生有很高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但他们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欢乐.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文字教材配套的视听教材与资料越来越多,图书馆中视听资料越来越丰富,众多的视听器材与资料已进入家庭,为这种学习方式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使自主利用媒体学习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与生命力的教学模式.二是学生利用教师事先编制好的程序教材或网络课程去进行学习.这类学习能间接受教师编制好的程序的指导,同时能按学生的接受程度,提供最有效的内容去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有相当好的学习效果.这一学习模式的实施,同样要求程序教材或网络课程的质量要高.当然也可以是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区都建立了多种多样的媒体资源中心、电子计算机中心,家庭里也有众多的视听器材与计算机终端,因此,人们的学习将无需到学校去.在社会上、在家里,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都可以按自己的需要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时,利用媒体自主学习的模式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传播模式,教育也将产生一次新的飞跃与革命.
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
协作互动传播模式
该模式突出师生通过媒体互动,师生直接互动;生生直接互动,生生通过媒体互动.这种多向互动,是现代教育传播的突出特点,能达到意义共享,极大提高转播的质量.
以初中生物课《小小营养家》为例,来说明此种传播模式.
初中生物课《小小营养家》的传播过程
此课例先由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二战后日本人的身高会迅速超过中国人呢?),让学生利用网上的资源进行探究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各种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了解有关营养知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操作电脑和上网搜索,让学生学会制订合理的营养计划,并通过使用相关软件,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从而培养他们通过Internet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例是将网络自主学习、网络互动与教师的当面指导等结合起来,较好解决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问题.
几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简述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研究能及时反馈、多向互动的网络媒体用于教育传播的理论或传播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将对网络环境下几种教学传播模式进行介绍,并从显示信息、传递信息、反馈信息、诊断评价四个方面来分析各种模式的教学传播功能.
一、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1. 教育传播模式图
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教育传播模式

远程培训学习总结(三):

网络利大于弊辩论词

1. 必要性.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和爆炸,未来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要让我国在这个信息世界中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21世纪主力军的我们,必然要能更快地适应这个高科技的社会,要具有从外界迅速、及时获取有效科学信息的能力,具有传播科学信息的能力,这就是科学素质.而因特网恰恰适应了这个要求.邓小平爷爷不是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吗?
2. 实用性.网络世界资源共享,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金山",谁勤于在这座金山上耕耘劳动,谁就会有所得.你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堂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上网还可以超越时空和经济的制约,在网上接受名校的教育,有什么问题,你也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得到老师的指导.而且互联网上的交互式学习、丰富的三维图形展示、语言解说等多媒体内容,使得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这可是任何教科书都不可能具备的哦!另外,网络上以英语的使用率和内容为最多,分别为84%和90%,这将会促使我们更积极地去学习英语,这难道不好吗?
3. 现实性.每所中小学建立电脑教室,普及网络知识,推动小学生家庭上网,实现远程教育与知识共享是为了培养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我们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已成为势在必行了.再看看我们身边,学校的网站不正搞的红红火火,王老师不也建议大家多多去学校的网站看一看吗?班级的网站不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制作吗?如果上网不好,为什么要建这些网站呢?
的确,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相信,网络存在着一些弊端,但小学生处在学校的教育之下、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家长的指点下,必能使我们以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应用网络这种工具.21世纪将是信息时代,我们将会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就是闯荡未来信息时代的最强有力的武器.让我们相信,我们今天所付出的一点一滴的努力,终将会聚沙汇塔,终将会获得回报.所以,我再一次陈述我方观点: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正方二辩:各位老师、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网络带给人类的好处可谓数不胜数,网络的出现是现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标志.现代意义上的文盲不再是指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电脑脱离信息时代的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曾幻想要足不出户,就晓天下事,如今信息高速已将此幻想变为了现实.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难道还能只读圣贤书,而不闻天下事吗?
对方辩友举出了种种例子来证明网络对我们小学生的弊端.但是,我要说任何事物在新生阶段总会产生一些不适应弊端,如果我们只因为它一点小小的瑕疵而扼杀它,那我们岂不是少了很多现在必不可少的东西?【远程培训学习总结】

远程培训学习总结(四):

什么是现代远程教育?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

现代远程教育是相对于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等传统远程教育形态而言.网络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即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在教育部已出台的一些文件中,也称现代远程教育为网络教育.\x0d现代远程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真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受教育者选用;教学形式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需要说明的是,后一代远程教育并不意味着对前一代的否定或取代,不能把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看成是过时的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的媒体手段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新的媒休手段相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可以说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x0d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需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个人终身的社会需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生活、工作的节奏.\x0d● 现代远程教育为所有求学者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使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权利,而是个体生存的基本条件;教育资源、教育对象、教育时空的广泛性,为大众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性.\x0d● 接受教育不光是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学习,为以后继续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对今后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提高教育层次将是非常有益的.

远程培训学习总结(五):

distance learning是什么意思

distance learning
生词本
英 [ˈdistəns ˈlə:niŋ] 美 [ˈdɪstəns ˈlɚnɪŋ]
远程教育
网 络
远程教育;远距教学;远程学习;远距学习
双语例句
1.The flexibility of distance learning would be particularly suited to busy managers.\x09
远程学习的灵活性对于日理万机的经理人来说特别适合.
2.I"m doing a theology degree by distance learning.\x09
我正通过远程教育课程攻读神学学位.
3.E - Learning or Distance Learning is a new method with the adv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x09
网络学习(DistanceLearning或e-Learning )是一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的学习方式,它通过创建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来帮助学习者达成学习目标.
4.This solution is an ideal tool for effective distance learning.\x09
这个解决方案是一个理想的工具,有效的远程学习.
5.Distance learning grid is that applying grid computing technology to distance education.\x09
远程学习网格是网格计算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远程培训学习总结(六):

写一篇关于远程教育的英语作文
关于远程教育的优缺点、利与弊和自己的观点。

远程教育
Distance Education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的购物、交流,甚至是学习等一系列生活所需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就此,我们分析下当今社会发展所流行的远程教育。
In this technical high speed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age,people"s shopping, exchange, even is studies and so on a series of lives to be possible to complete through the network.Under this, we analyze the distance education whic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s popular now.

首先,远程教育使偏远地区的人们学习他们感兴趣的项目成为可能。
For one thing, distance education makes it possible for people in remote areas to learn the subjects they are interested in.
另外,人们有更广的范围选择老师和课程,因为他们可以听全国甚至全世界最好的老师讲的最好的课程。
For another,people have a wider range of choices as to teachers and lessons, because they can listen to the best lessons by the best teachers in the country, or even in the world.
但是,弊端也是有的。由于老师与学生间交流不生动,因此学术探讨也不够深。
But,malpractice is also some。Because between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exchanges not vividly, therefore academic discussion also insufficient depth.
总之,远程教育发展空间很大,教育前景很好,只是需要时间逐步完善。
In brief, the distance learning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re very big, the education prospect is very good, is only requires the time to consummate gradually.

远程培训学习总结(七):

贵州省是什么时间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远程培训学习总结】

  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2010-07-09
  各市(州、地)教育局:
  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经省政府同意,我省将从2010年秋季起,在全省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全面启动课程改革实验.为积极稳妥地做好实验工作,完成实验任务,达到实验目标,促进我省普通高中教育健康和谐发展,为培养和造就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备较高素质劳动者及专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我厅组织制定了《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现将《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地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试行)
  二00九年十一月二十日
  附件:
  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
  (试行)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总体部署,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的精神和要求,为做好实验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立足贵州省实际,学习借鉴国内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先行实验省(市、区)的有益经验,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促进基础教育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全面实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符合国家课程改革要求、具有贵州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二)研究探索在我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普通高中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通过课程改革,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为国家进一步修订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供经验.
  (三)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管理及课程建设能力,形成开发和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建立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四)建立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五)促进高中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六)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和我省实际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探索建立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配套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录取制度.
  (七)推进全省高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步伐,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发挥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为培养和造就适应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三、基本原则
  (一)积极进取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认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克服畏难情绪;客观分析、积极应对课程改革实验中必然出现的各种问题、困难和挑战;正确处理改革目标与现实可行性之问的关系,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取得实验的经验和成果.
  (二)目标达成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普通高中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制度等诸多方面要达到的改革目标,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跳而就,需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实践和完善,循序渐进地实现改革目标,完成改革任务性.
  (三)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统一的原则.全省普通高中要同时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鉴于普通高中学校在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方面存在的差异,要在整体推进的前提下,区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进行分类指导和要求,因地制宜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
  (四)政府统筹与群策群力相统一的原则.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向政府汇报,在政府的统筹领导下,通过制度建设和广泛宣传,形成学校、社会和家长群策群力、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推进课程改革的工作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为保证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在组织领导、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制度建设、师资培训、专业指导、舆论宣传等方面做好准备并提供有力保障.
  (一)统一领导,加强指导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体现国家意志,实验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影响面大、社会关注度高,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专业指导.
  1、成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进行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由领导小组研究决定(领导小组名单另文下发).
  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本地区实验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负责实验工作在本地区的推进.
  2、组建专家指导组
  组建“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专家指导组”.专家指导组成员主要由有关高校、各级教育科研和教研机构的专家以及学校的学科教师代表组成,在省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改革买验工作的专业研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全省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和业务支持.专家指导组要切实跟踪实验工作,加强专业指导,总结实验工作经验,收集、整理、反馈信息,为各地和学校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指导(专家指导组名单另又下发).
  3、其他指导举措
  (1)省、市(州、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课程改革实验样本校,通过样本校实验工作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辐射和指导全局.
  (2)省、市(州、地)、县(市、区、特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普通高中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实验工作的网络平台,收集信息,听取意见,把握进程,介绍动态,咨询答疑,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同时利用网络推介教学经验,丰富课程资源,指导课程改革工作.
  (3)各普通高中学校要成立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统筹负责学校新课程的规划、实施、管理与评估等工作.学校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下设学科组,各学科组提出本学科课程的开设方案,报学校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审定后实施.
  (二)经费保证,政策倾斜
  省、市(州、地)、县(市、区、特区)要设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课程资源开发、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科研、监控与评价、评优示范、交流研讨、总结经验等各项工作,确保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商财政、人事、编制等有关部门,争取经费支持.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核定或调整普通高中学校的人员编制,按规定配齐、配足教师,达到新课程教育教学的要求.
  (三)专题研究,区域推进
  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确定不同阶段实验工作的重点课题,通过专题研究促进重点和难点问题的逐步解决,推进实验工作.加强市(州、地)、县(市、区、特区)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合作研究和资源共享,发挥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实验工作的区域整体推进.
  (四)建设队伍,提高水平
  通过制度创新,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强普通高中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城镇高中与农村高中之间、示范性高中与一般高中之间的教育教学合作,建立教师定期交流和课程资源共享制度.
  (五)监控评估,专项督导
  建立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监控与评价机制和专项督导制度,制定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评估标准及评估方案.省、市(州、地)、县(市、区、特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专项调研和阶段评估,监控课程改革实验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反馈情况,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明确改进思路和措施,推动实验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督导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督导工作范围,推动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六)优化环境,正确导向
  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宣传,不断优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社会环境,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征求和听取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刘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及时反馈,将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吸纳到实验工作当中;主动通报工作情况,争取社会各界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形成社会各界关心、理解和支持实验工作的良好氛围
  五、重点工作
  (一)组织学习培训
  市(州、地)、县(市、区、特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高中学校要坚持“全员培训”、“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组织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全体高中校长和教师接受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
  培训工作要充分利用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进行.
  培训工作要注重实效,做好“四个结合”,即: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理念更新与课例分析相结合、专家讲座与教师示范教学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使受训者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深刻领会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按照新课程理念创造性地进行学校管理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课程改革进程的需要,负责组织相关人员的一级培训.各市(州、地)实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二级培训.各普通高中学校组织开展校本培训.
  (二)创新管理制度
  省制定定出台有关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指导意贝,并在全省范围内督促和指导实施.市(州、地)及县(市、区、特区)做好对本地区普通高中学校的督促和指导工作.学校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制定具体的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组织实施新课程.学校在按照课程方案要求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要结合实际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计划,创造条件开好各类选修课程;要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设好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加强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
  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校要成立选课指导机构,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帮助和引导学生选课.选课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注意防止教师和家长包办代替.学校要充分发挥现有教师、场地、设备等教育资源的效益,积极探索建立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认真研究解决学生选课给学校常规管理带来的新问题.
  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的要求确定学生获取各类学分的办法和制度,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使学分管理体现学生学业发展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学校教研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支持新课程的咨询和指导体系,组织和引导教师研究解决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三)改革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积极进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既要继承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合理内核,又要切实推进教师教学万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根据教育部有关新课程实验教材选用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我省实际,选择确定我省使用的各学科实验教材.
  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探索建立普通高中之间、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资源共享制度,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院、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教学合作关系.利用各方面的师资、设备和场所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以及报刊、杂志、电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样性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利用学校所在地区的工厂、农村、部队、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
  充分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省、地、县三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资源网.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非物质又化遗产”等社会教育资源.
  (五)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
  全面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按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过程结果并重的原则,建立综合性的、动态的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推进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改革,制定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方案和高中学业水平监控与测试方案,充分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方向,合理设置考试科目,严格按照学科课程标准和省提出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确定考试范围,既要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高中学业成绩水平,又要有利于高等院校选拔新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统一组织实施.
  在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模块考核办法,建工公正有效的模块考核制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既要保证获得学分的真实可信,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进一步建立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学校评价机制,引导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学校管理、课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经常性、制度性的自我评价.
  六、分类要求
  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在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学校在保证开设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部必修模块,满足学生获得116个必修学分的基础上,选修模块开设的比例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但所有学校至少要开30%以上的选修I模块,满足学生3年中在选修I中获得22个以上学分,在选修Ⅱ中获得6个以上学分.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至少要开设70%以上的选修I模块,满足学生3年中在选修I中获得28个以上学分,在选修Ⅱ中获得8个以上学分.在选修模块的选择上,省将提出指导性意见,供各地学校进行课程设置时参考.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课程设置的监控,重点帮扶条件较为薄弱的学校.所有学校都应通过实验,促进自身发展,逐年提高选修模块开设的比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他相关实施意见、方案等,另行制定下发.

远程培训学习总结(八):

上网获取知识比读书好 辩论稿
是上网获取知识比读书获取知识的好处,要一条一条列出来。我们明天就用了。我把悬赏加到二十了都 在这儿先

1. 必要性.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和
爆炸,未来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要让我国在这个信息世界中跟上时代的步
伐,作为21世纪主力军的我们,必然要能更快地适应这个高科技的社会,要
具有从外界迅速、及时获取有效科学信息的能力,具有传播科学信息的能
力,这就是科学素质.而因特网恰恰适应了这个要求.邓小平爷爷不是
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吗?
2. 实用性.网络世界资源共享,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富金山",谁勤于在这座金山上耕耘劳动,谁就会有所得.你可以从中
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堂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课内知
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上网还可以超越时空和经济的
制约,在网上接受名校的教育,有什么问题,你也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得到
老师的指导.而且互联网上的交互式学习、丰富的三维图形展示、语言解说
等多媒体内容,使得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这可是任何教科书都不可能具备
的哦!另外,网络上以英语的使用率和内容为最多,分别为84%和90%,这将
会促使我们更积极地去学习英语,这难道不好吗?
3. 现实性.每所中小学建立电脑教室,普及网络知识,推动小学生家庭上
网,实现远程教育与知识共享是为了培养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
趣与意识,培养我们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已成为势在必行了.
再看看我们身边,学校的网站不正搞的红红火火,王老师不也建议大家多多
去学校的网站看一看吗?班级的网站不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制作吗?如果上网
不好,为什么要建这些网站呢?
的确,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相信,网络存在着一些弊端,但小学生处在
学校的教育之下、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家长的指点下,必能使我们以一个正
确的心态来应用网络这种工具.21世纪将是信息时代,我们将会是祖国未来
的栋梁.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就是闯荡未来信息时代的最强有力的
武器.让我们相信,我们今天所付出的一点一滴的努力,终将会聚沙汇塔,
终将会获得回报.

远程培训学习总结(九):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学习,网络时代已经到来。某校九年级(4)班同学就网络问题开展了一次主题班会,请你也参与其中。
【知识链接】
(1)你知道“网络”属于第几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网络】
进入21世纪,网络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电子邮件、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
(2)你知道网络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三次科技革命。
(2)网络给我们的生活豆类来了便捷,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悄然变化,世界变成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空间。通过互联网,我们能够了解国际形势的现状和发展,进行多种合作与交流,获得更多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网络把世界变成了一个村落,让我们接近与世界的距离,享受跨越国界、无限沟通的乐趣。

远程培训学习总结(十):

如何用生态学的角度陈述校园

一、 生态文化——人类文化的最新走向
考察人类的文化史可以发现,人类已走过了太古时代的自然文化,迈过了古代社会的人文文化,正在经历工业文明时代的科学文化.[1]当我们极力推进现代化大业之际,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一种现象:现代化在东西方均遭遇到了挑战,现代化正经受着审视与批判.为了不断做大“经济馅饼”,满足贪婪的物质消费欲望,人类向自然开战,向自己的同类索取.人类失去了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之心,不断地消灭其它物种和生命,正在成为“生命的孤独者”,难以享受到与其它物种和生命共存共娱的欢乐.同时,自大的人类亵渎神灵、失去信仰、放逐崇高,正在成为一个精神无所归依,失去终极关怀的精神流浪者.[2]于是本世纪70年代前后由若干先驱呼喊出“拯救地球”“敬畏生命”“全球伦理”的口号,揭示了人类文化的最新走向——由科学文化走向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它代表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演进的潮流,它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首先,是人的价值观的革命,即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其次,是世界观的革命,即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用关于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生态世界观代替机械论、元素论;另外,它还会引发人类思维方式的革命,整体的生态学思维如莱昂波尔德等提倡的“象一座山那样的思考”将代替机械论的分析思维.[3]这一转变已经在各个领域中表现出来,它是全方位的、深刻的人类文化革命和创新.
生态原本是生物学的概念,今天生态文化早已突破了单纯的环境科学扩展到了人类学、社会学以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它反映了一个事实:全新的生态化社会正在形成,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必然也存在自身的生态文化.1979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劳伦斯在《公共教育》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教育生态学悄然兴起.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N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它“大致可以从三种角度和三个层面来分析:一是以教育为中心,结合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单个的或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二是以某个学校、某一教育层次或类型为中轴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它反映了教育体系内部的相互关系;三是以人的主体发展为主线,研究外部环境,包括教育在内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因素组成的系统,还要研究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等内在的环境因素”.[4]正是由于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促进了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大学校园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大学不仅决定了学校当前的运行状况,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教育生态学观念的胚芽早已植根于古代教育之中,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母三迁”,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一些教育著述中都涵盖了教育生态学的观念.现有的教育生态学表明:学校所具有的规模和组织结构、所提供的物质环境、所推崇的价值观念、所熔铸的行为模式等等,构成了受教育者个体的学习情境,它们对受教育者学习行为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受教育者个体在特定情景下所采取的特定行动,又改变着现实的情境,影响自身和其他个体的身心发展.因而,大学校园是一个“N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它们共同构成学生成长的“生态位”.[5]走进21世纪的人类,一方面享受着高度物质文明带来的福祉,一方面又经受着高度精神文化矛盾的炼狱.霍克海姆和阿道尔诺的回答是:理念在现代科学技术的驱赶和诱惑下演化成工具理念,启蒙由此变为蒙昧,工具理性昂首阔步,价值理念悄然引退,启蒙再一次成为新的神话——科学技术的牺牲品.社会的阴影再一次投射到大学校园里,大学再也不是一块“净土”,人文精神凋敝、功利主义盛行、创造性枯萎……大学的自由与批判精神,大学中的“精神的自由交往”已不复存在了.用尼采的话来说,大学成了“精神本能退化的工厂”,一切高等教育的任务是“把人变成机器”,使人失去自我和生命本能,听命于知识,听命于金钱,听命于国家,而独不听命于他自己.[6]教育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发展和存在产生制约和控制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这一重要的生态因子,是21世纪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对教育的生态学分析,不仅应具有整体性的眼光,而且要注重人——教育——环境的浑然一体的关系,这是21世纪大学校园发展的走向.

二、 生态化校园——21世纪大学校园的前瞻
人类文化由科学文化向生态文化的转化,必将引发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生态化的观念与思维将成为21世纪大学校园的主流.教育生态化系统强调一定程度的自组织性和人的主体性,把教育与环境作为一个交互作用的网状立体整体,注重和谐与整合,力求使大学受到良好的“生态气候的湿润”.
1. 大学校园应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现代生态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着眼点是解决环境、资源、发展问题,目的在于通过生态环境的优化,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最大的生态功能.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曾提出一种“泡菜”理论.他指出:“泡菜的味道,主要取决于由糖、盐、生姜、大蒜等构成的泡菜水的味道.同理,大学的教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南开大学老校长母国光也说过:“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如果历久积淀的虽不见诸文字却弥漫于校园的舆论氛围和为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原则是和谐的、健康向上的,那么生活在这一文化共同体中的个体,将受益无穷.
大学的文化氛围不是一成不变的,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双向交流过程.一定时期的校园文化,总是借鉴历史和现实社会大系统的各种成果以为滋养品,校园文化是从属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当社会文化发生变革时,作为亚文化的校园文化也必然从这种变革中吸收新的因素.21世纪的大学校园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日本学者岸根卓朗先生提出:文明大学的校园应以物和心取得调和的自然共生型社会系统为目标,以知识系统的科学(真)、宗教(善)与艺术(美)三位一体化作为办学精神,它的校舍也必须是象征文明的科学的森林、宗教的森林、艺术的森林三位一体化的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学会系统.[7]日本学者的教育理念中渗透的无疑是教育生态学的理念,体现了生态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目标.从校园生态的角度来看,大学应建立绿色人际关系,即人与人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生态环境,造就学生自己把握自己的文化氛围.成功大学的最大秘密与其说是“精神物质化”,不如说是“物质精神化”.只有灌输了某种精神后,校园的一切才变得有了生气,成为积极的教育因素.可以说,为大学提供和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氛围是21世纪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
2. 大学校园应致力构建良好学术生态
大学是“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的机构[8],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殿堂,学术是大学的逻辑起点.对知识的传递、批判和探索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大学“学术研究能力的开发,本身就孕育着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萌芽,它表现为人力资本、内隐知识和知识产权,把川流不息的知识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源泉是大学学术研究的一项任务.”[9]“大学同宇宙”大学同它的名字一样,探究宇宙万物,大度包容,容无止境.“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21世纪的大学为了固守学术堡垒、提高学术声誉,都应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
学术生态的概念是依据社会生态学和教育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21世纪大学校园的学术生态既是一种社会生态,也是一种教育生态;它既存在于生物圈,也存在于智力圈.高校的学术生态,由学术——人——环境构成,是一个与外界不断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的自组织耗散机构系统.参与学校活动的人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结成一定的群体,“学术”是系统的生态功能即追求的目标.换言之,大学学术生态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为达到学术创新的目的,进行复杂的学问探究和科学实验等活动的生态系统[10].大学的学术生态无论是群体生态还是个体生态都应秉承学术自由的大学理念,学术自由是大学生态中核心的生态因子.
自由的学术氛围是孕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创新思维的土壤.一些创新观点在提出之初,会遭到一些权威人士的反对,只有自由的学术氛围才能允许“出头鸟”的存在.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教育已从自由中不断获得的东西为内容”[11].洪堡在19世纪之初提出的“学术自由”理念,促使德国大学成为世界大学的中心;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为北大营造了浓郁的学术环境.学术自由匮乏,学术追求就会淹没,创新活动就会衰竭.21世纪的大学校园应是富于自由精神的学术殿堂,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为学术大师的涌现提供无限的发展空间.
3. 大学校园应加大社会辐射力度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要超越“象牙塔”,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由精英走向大众,由为经济服务的部门转变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部门,在肩负历史使命的同时,大学仍要在保持自身的价值、遵循内在的逻辑中寻求大学校园内各生态因子的平衡.一方面,“象牙塔精神”在更广阔的空间发生影响,实现其价值;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却以系统的方式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现实社会中,成为社会的“服务器”.然而走出“象牙塔”并不意味着就是放弃“象牙塔”的精神实质,“象牙塔”的精神理念依然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说,走出“象牙塔”的过程,不是象牙塔消亡的过程,而是“象牙塔精神”在更广阔的空间发生影响,实现其价值的过程,[12]走出也就意味着超越.
过去,人们只是从校园本体孤立地理解校园,今天社会开放已经打破了社会系统间的封闭性,大学校园已融入到社会整体系统之中.伴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的辐射力不断得到加强,校园网与互联网实现连接本身也代表着大学校园走向了社会,实现了对社会的开放,而这种开放本身也是校园加强社会辐射力的前提.高等学校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轴心机构(axial institution).正如纳伊曼所说:“高等教育机构既是社会经济的轴心又是文化发展的轴心,也应成为周围社会的源泉,因此应该完全向社会开放.”大学校园不仅要达到内部的学术生态平衡,还应促使外部生态环境的优化,提高大学校园的社会辐射力度.
4. 大学校园应成为“国际性”开放组织
现代大学一步步走向大众,融入社会,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而充分显示了大学的开放性.大学校园的开放不仅指面向社会的开放,更表现为面向世界的开放,大学已日益表现为一个“国际性”的组织.
我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必将更加迅猛地袭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将越来越为我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提供人才与科技优势,成为制胜源泉和长期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对于正在走向学习化、信息化、知识化社会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WTO必然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其产生“折射”作用.一方面大学将更广泛地与世界接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也将置身于世界的大舞台,以国际化的视野,全球化的思维把握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超越民族国家的层次上,从全球进程的角度,以开放的姿态理解教育,并以国际的标准来衡量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断调整改革和发展的策略;另一方面,21世纪的大学校园将更具多元化意识,学会认识和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积极利用巨大的国际教育市场和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我国大学在国际高等教育格局中的地位的确立,大学将致力于加强同国外高校在管理、人员方面的自由流动,实行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方针.开辟高等教育的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发展远程教育,争取向海外提供更多的远程教育服务,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21世纪的大学校园将树立国际化、全球化的意识,把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联系起来,立足于世界,着眼于未来,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校园成为“国际性”的组织,使大学群聚在文化上表现为由一元性群体生态转变为多元化群体生态.异域文化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应加强异域文化的沟通,使多样性的群体生态达到平衡.21世纪大学校园无疑将向“国际性”的开放组织发展,形成和谐、共容的良好生态.
5. 大学校园应承担“泽被人类”的使命
金昌泰先生将当今时代称为“地球时代”,此指全人类的命运和出路系于一体的时代,是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走出困境的时代,是需要关爱人类共同家园的时代.“地球和它的居民有着最密切的相互联系,不了解其它要素,就不能了解任何一个要素.一般地说,生态价值在于生态作为生物物种的生存空间和条件而成为它们不可缺少的生理和文化需求.与此同时,不能扩大人类主体在生态系统中的统治地位,应从人是大自然主宰者的地位改变人类,使其成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类应当尊重其它生命,尊重大自然和社会.”(李特尔语)
人类当前存在的问题,表面是环境、生态、资源问题,实质上是人自身的问题.因为人类在向“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失去了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之心,日益成为“生命的孤独者”,为了拯救地球,挽救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同时伴随着21世纪的大学校园成为“国际性”的开放组织,它理应承担“泽被人类”的历史使命,关注人类的精神家园.按照生态学的观点,人与自然具有“亲生”与“共生”的关系,把宇宙万物看作是我们人类自身的“构成性”存在,在人类这种必须做出的大转变中,教育是大有可为的[13].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所指出的:“教育是一项巨大的事业,对人类命运具有强烈的影响”,“如果人们集中力量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人又会自觉地争取他们个人和集体的解放,那么教育就可以对改变社会和使社会具有人性做出巨大的贡献.”因此,21世纪的大学校园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拯救人类精神家园的伟大的历史使命,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教育,让生态意识注入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灵之中.
21世纪的大学将日益走向社会的轴心,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人类文化由科学文化向生态文化的演进也将改变大学校园的生态.面对历史的呼唤,大学校园应致力于校园生态的探究与建设,注重人——教育——环境的和谐与平衡,造就校园生态的新天地,推进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望采纳

本文来源:https://www.ahstyy.net/ss/150092.html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正能量句子网 https://www.ahstyy.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正能量句子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35696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