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正能量句子网 > 语录大全 > 情感语录 > 吴伟业(共9篇)

吴伟业(共9篇)

来源:情感语录 时间:2018-11-06 点击: 推荐访问:钱谦益 吴伟业圆圆曲

【www.ahstyy.net--情感语录】

吴伟业(一):

吴伟业的《圆圆曲》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 圆圆曲》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伟业所作.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他长于七言歌行,他的诗歌多叙述史实、抒写个人情感,与长庆体有相似之处而又有所创新,后人称之为“梅村体”,其取材多用正史,叙事诗多为实事.而《圆圆曲》就是梅村体的代表作,是一首以情爱为主线的诗歌.
《圆圆曲》是自《长恨歌》以来最值得注意的叙事七言歌行.它既是一首爱情赞歌,也是一曲人生的悲歌.这首诗歌从全篇来看,有点像长篇小说.诗中不仅有主人公——吴三桂、陈圆圆,而且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作了记录.诗中描写了陈圆圆的美丽,写了她可怜的身世与遭遇,也写了她与吴三桂初识、相爱、分离的过程.从整首诗歌的谋篇来看,它就像是一篇长篇小说,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同时,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插叙、倒叙的手法,从这点来看,它也是类似于长篇小说的.如,吴伟业在诗的前半部分就写到“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怒为红颜.”然后再在后面交代陈圆圆的出身与一系列的遭遇.这种就是我们所说的倒叙手法.倒叙与插叙的运用使整首诗看起来更加灵活,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圆圆曲》这首诗的修辞运用也是恰到好处.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暗喻、借喻、借代等多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如,在“鼎湖当日弃人间”中,诗人用“鼎湖”借代崇祯;在“白晰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和“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中,用“白晰通侯、周郎”来借代吴三桂.又如,在“电扫黄巾定黑山”中,诗人用“黄巾、黑山”借代李自成、张献中的起义军.这样的用法避免了诗歌中用词的重复,也使得语言更加得晦涩含蓄.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修辞手法外,诗中还有几处用到了顶针.如“哭罢君亲再相见.相见初经田窦家”、“门前一片横塘水.横塘双桨去如飞”、“教就新声倾坐客.坐客飞觞红日暮”等等.诗中包含有这样的诗句,使得整篇浑然一体,读来琅琅上口.
在《圆圆曲》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怒为红颜.”这两句了.从整诗的首句“鼎湖当日弃人间”中的“弃”字,我们可以得知是崇祯自杀了,大明王朝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而在这两句中,“缟素”与“红颜”这样的一白一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民族危难面前,吴三桂个人的注意力却集中在自己的私情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分离,这使得吴三桂背上了洗不掉的污点.在此诗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既是对吴三桂罔顾君亲大义的讽刺,但从另一个侧面看,这里也讴歌了吴三桂对爱情的坚贞和捍卫爱情的勇敢.
人们在读《圆圆曲》时,往往只关注到吴三桂而忽略了陈圆圆,或是将吴三桂降清的矛头直接指向了陈圆圆.我觉得这都是对这首诗歌的片面解读.首先,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大量的笔墨对陈圆圆身世、遭遇进行了叙述,如“家本姑苏浣花里”,“前身合是采莲人”,诗人在叙述的同时所表达出的是一种对陈圆圆身世、遭遇的深切同情,吴伟业笔下的陈圆圆是虽然出身寒微却也纯洁美丽的.全诗将陈圆圆的悲惨命运叙述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对这样一个美丽不幸的女子,我想诗人是希望人们都能够怀着一颗同情之心来认知的.其实在本诗中,吴三桂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可能是因为在历史中陈圆圆远不如吴三桂重要,所以使得人们在解读时产生了偏差.当然,诗中不仅有对陈圆圆的同情,同时也有对吴三桂的讥讽.除了我们之前提到的“缟素”与“红颜”的对比之外,在“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中,诗人仍旧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成灰土”的“白骨”与“照汗青”的“红妆”对立起来,再一次使人们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对比.
而对于第二种情况,我觉得是受到了中国古代历来的红颜祸国的思想所致.红颜之祸常常被看作是朝代更替兴衰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论是商纣王身边的妲己,还是周幽王身边的褒姒,都被人们一致认为是导致亡国的红颜祸水.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所以人们在读过《圆圆曲》之后,有人会将吴三桂降清的矛头直接指向了陈圆圆,认为吴三桂终成为历史的罪人的原因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就好像是在说没有陈圆圆吴三桂就不会降清,没有陈圆圆大明王朝就不会灭亡,没有陈圆圆李自成就可以稳坐北京城,历史的罪责就这样一下子推给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人们这样的看法对于陈圆圆是很不公平的,试想,一个王朝的存亡又怎么会仅仅依靠这样一个女子的力量来改变呢?所以,那些对陈圆圆一味批判的声音是缺乏信服力的.
通过对《圆圆曲》多方面的分析,使我们对这首七言歌行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它既写了吴三桂与陈圆圆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也表现了他们的悲剧命运.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也是复杂的,有同情,有讥讽,亦有感慨.全诗规模宏大,人物身世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交织融会,既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又反映了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诗人运用多种结构手法,使情节曲折多变,富有传奇色彩.而且本诗注重格律,全篇尽是律句,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补充:
1、主旨:爱情.
2、谋篇:似长篇小说.不仅有主人公,且有相应的社会背景记录.
3、布局:似长篇小说.有插叙、倒叙等手法.“镜头”转换灵活,以相似或者相关之处,油然转换,不亚于双线索的当代电影《神话》.以文字,而达到影视效果,不得不佩服作者超人功力!
4、格律:前人古风体,除却王维《桃源行》,可能很少有如此注重格律的.《圆圆曲》全篇尽是律句.效果是:“好听.” (其中有六句使用了近体诗允许的“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格式.)张中行评价这首“简直是在做拉长的近体诗了”.
5、文学艺术地位:《圆圆曲》是一曲前所未有的爱情赞歌,也是一曲人生的悲歌.它既写了吴三桂与陈圆圆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也表现了他们的悲剧命运.从诗中的吴三桂身上,显示了个人在环境逼拶下的痛苦.把环境对个人的压迫力量写得沉重而不可抗拒是从吴伟业开始的,这也是《圆圆曲》能打动人的原因所在.

吴伟业(二):

自叹 吴伟业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诗句:误尽平生事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表达了作者因失节的悔恨与自责之情。【吴伟业】

吴伟业(三):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追悼
吴伟业
  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
  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呜机。
【注】①顺治四年(1647),吴伟业刚经历易代之痛,又逢妻子去世,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内心无比悲痛,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诗。
吴伟业的诗一般造语整饬,辞藻华丽,本诗有无此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本诗没有这种待点。全诗平平道来,浅浅写出,不用典故,不假辞藻,以极浅易的语言表现出极深沉的感情。

【吴伟业】

吴伟业(四):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试对诗歌最后两句做简要赏析。
送友人出塞  (吴伟业)
此去流人路几千,长虹亭外草连天。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

不知道西风吹拂,雪浪汹汹的“黑水”边,会不会有江南那样的喊渡船的景象。在“黑水”的对比中,透露着诗人对远出塞的友人的险恶莫测的流徒生涯的深切的牵念和忧惧。

解答本题答出“对比”这一手法很关键。具体作答时先分析句子内涵,再挖掘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另外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吴伟业】

吴伟业(五):

读吴伟业《圆圆曲》有感作文

陈圆圆到底有多美,因为三百多年前还没有发明相机,故不可能有陈圆圆的玉照留下来,中国古代画家也没有人专门为陈圆圆写生,故今天人们只能凭想象来回味一下她的美.我个人认为,陈圆圆为姑苏浣花里人,属于江南美女无疑,因声色俱佳,可能还缠小脚,假如出现在众人面前应该是袅袅婷婷,说一口吴侬软语的美人.但我认为她即使很美,也无法与当今的大美人林芳兵相提并论,因为至少崇祯皇帝不欣赏她(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圆圆曲》当初田弘遇送她进宫后,如果崇祯皇帝纳她为妃,也不会有后来一糸列离奇古怪事情的发生,她也不会被骂为“红颜祸水”,读后感《《圆圆曲》读后感----兼析《比林芳兵诗》一首》.【吴伟业】

吴伟业(六):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登缥缈峰
吴伟业
绝顶江湖 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
最高尚有鱼龙气 ,半岭全无鸟雀声。
芳草青芫迷远近,夕阳金碧变阴晴。
夫差霸业销沉尽,枫叶芦花钓艇横。
【注】①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今属江苏)人。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②江湖:偏义复词,义在“湖”,这里指太湖。③鱼龙气:指太湖水汽。
小题1:第二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1:第二联写景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2分)到了山顶,还有太湖的水汽,极言太湖之广。(1分)到了山半腰就没有了鸟雀之声,极言缥缈峰之高。(1分)

小题2:这首诗的尾联表面是慨叹吴王夫差的霸业消沉完了,只剩下枫叶芦花和钓船了,(2分)实际上抒发的是吊古伤今的感慨,借对吴王夫差的慨叹,抒发对明王朝灭亡的感慨。(2分)




小题1:



点评: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果遇到比较难理解的诗歌,一般会有提示,如注释、题目、作者的朝代等。此类题学生一般失分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二种,一是不知道诗歌写了什么,也就是说把握不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感情。二是语言表达不准确,或不全面。语言表达依赖于语感,还依赖于相关知识的积累,如作者的生平,创作主题,诗歌的分类,题材方面的知识等。

吴伟业(七):

张溥嗜学

编辑本段原文
  溥(pǔ)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做动词,命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做名词,名气)高一时.
编辑本段出自
  选自《明史·张溥传》,本文又名:《温额外 温录斋》
编辑本段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继续再抄写,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泡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原因在当时很有名气.
编辑本段注释
  (01)嗜(shi):爱好   (02)钞:通“抄”,抄写   (03)已:停止   (04)一过:一遍   (05) 即:就   (06)焚:烧   (07)如是:像这样.是:这样   (08)始:才   (09)管:笔管   (10) 皲(jūn):皮肤因受冻而开裂   (11) 沃:泡浸   (12)汤:热水   (13)名:题名   (14)斋:指书房   (15)征索:索取   (16)草:草稿   (17)毫:毛笔   (18)俄顷:一会儿   (19)以故:因为这个原因   (20) 名:名气
编辑本段道理
  体现了他刻苦学习的精神
编辑本段启示
  (1)我们要勤奋学习,认真刻苦.   (2)只要像他这样以学习为乐,就能达到这种求学的境界.
编辑本段作者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市)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在文学上,针 张溥
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务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1]》.著有《七录斋集》等.   明末苏州府太仓人张溥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文人领袖,他一生仕途不得志,但影响很大.中进士后,选为翰林院的庶吉士,这是读书人飞黄腾达一个极其重要的起点.《明史·职官志》载:“(庶吉士)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三年试之.其留者,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不得留者,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庶吉士品秩不高,没什么权力,但作为朝廷的后备高干培养,前景远大,明清两代,只有入翰苑者才能进内阁,死后谥号带“文”字.   可张溥做了庶吉士不久,便回到老家,再没有起复,一直通过复社的力量来影响政局.作为一个文人,没谁愿意隐居幕后,都喜欢走上前台做官,实现平生抱负.张溥这样过早地退出仕途,是不得已为之,也可以说是一个志大才高却缺乏从政艺术的文人性格使然.   张溥中举前,已名满天下,吴伟业等人拜他为师.崇祯三年(1630年)张溥和弟子吴伟业以及复社的同仁杨廷枢、吴昌时、陈子龙一起中举,崇祯四年(1631年)他和吴伟业一起会试、殿试中式,吴伟业为榜眼,张溥为庶吉士.复社诸人开始大规模进入政坛,这应当是一个胸怀治国平天下之志的文坛领袖很好的仕途开端,但张溥错过了这样的机会.   按惯例会试的主考官由内阁次辅当主考官,首辅因为要以政务为重,一般不充当主考.但当时的首辅周延儒看到此次会试天下名士甚多,想将他们收罗为门生——门生是当时政坛高官非常重要的资源,便破例自己做主考,次辅温体仁当然不高兴了.所以张溥还没有进入官场,已经被动地卷入高层权力斗争.   张、吴中进士后,按惯例新进士试卷要印发天下,作为《高考作文指南》之类的书供后来的举子学习,序言一定要由房师来写,以示师生名分.可吴伟业这位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二名的科场新贵,稿子出版后不请提携他的房师李明睿作序,而由同年中进士且名次不如他的张溥作序.这当然坏了官场不成文法,李明睿当时已经是尚书级别的官员,大怒,要削掉吴伟业的门生资格,后来吴伟业负荆请罪,风波才平息.李明睿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官场的体例,并不是仇恨嫉妒张溥.张溥作为文坛领袖,应当很了解这个规矩,开始就应当谢绝吴伟业要他作序的请求,尽管他是吴伟业实实在在的授业之师.风波起来后,对李明睿的愤怒更应给予理解,可他却很不高兴,和李明睿因怨生隙.   周延儒因为要笼络张溥等复社名士,对他恩礼备至,因此他才可能进入翰林院.此时,作为一个刚刚进入政坛的新进士,不管民间的声望多高,张溥聪明的做法应当是摆清自己的位置,好好在翰林院历练,依靠首辅这棵大树,等待机会.   可张溥太过于狂傲.翰林院的规矩,新来的庶吉士见到馆长就如见严师,见到先进翰苑的前辈要称晚进,坐在一起开会时只能老老实实坐到角落里.这和现在军营里新兵见老兵,大学中新生见老生没什么区别.可张溥大约觉得自己名气比他们都大,根本不管这一套,替天子草拟诰命敕令时,也语气太大.同馆的翰林当然看不惯,向内阁告状.首辅周延儒替他好言委婉解释,而次辅温体仁恨乌及屋,就说:“他有什么了不起的,庶吉士本来就是照例培养的后备人才,能成才就留下来,不成才就离开呗,让张溥走人有什么难的?”   被内阁二把手批评了,一个新进士本来就应当自省,及时调整心态.可张溥正好相反,他搜集温体仁结交宫内太监,重用同乡等事情,草拟奏稿,让学生吴伟业上书参劾温体仁.吴伟业比他的老师脑瓜子清楚,知道自己刚刚进入朝班,去参劾一个内阁二把手实在太有风险,但师命难违,便折中了一下,将张溥的草稿有所增损,改成参劾温体仁的亲信兼同乡蔡奕琛——当时的一个员外郎.但这事的前因后果怎瞒得过官场老手温体仁?温体仁早准备重重惩处张溥,多亏周延儒拉了张溥一把.但张溥已经彻底得罪了内阁次辅温体仁这一派,再加上李明睿时时找他的茬,他没法呆下去了,崇祯五年(1632年)碰上葬亲,请假回家守制.   吴伟业作为张溥的门生,会元榜眼连捷,让天下读书人羡慕.士林盛传出自张溥门下的人必定能很快发达,这实际上是把一个品秩很低的官员放在火上烤.张溥还在京师的时候,远近的士子跑到他太仓的家里,向着北面遥拜,称弟子,请掌管复社名录的人加上自己的名字.等张溥告假回乡时,来拜见他请他收为弟子的更是络绎不绝.崇祯五年(1632年),张溥在苏州虎丘主持复社大会,自己任社长.《复社纪略》载当时的盛况:   “先期传单四出,至日,山左江右晋楚闽浙以舟车至者数千余人.大雄宝殿不能容,生公台,千人石,鳞次布席皆满,往来丝织,游于市者争以复社会命名,刻之碑额,观者甚众,无不诧叹,以为三百年来,从未一有此也!”   本来守制三年,张溥还有机会东山再起,但他作为一个在籍守制的官员,这动静实在太大了.任何一个专制政权,对民间结社都是十分警惕的,对张溥这类民间意见领袖防范甚严,以在野之身,都能影响朝局,要是让他占据朝廷重要位置,那还得了.而崇祯六年(1633年),他仰仗的周延儒告老还乡,死对头温体仁升任首辅,张溥就更没希望重回官场了.   张溥闲居在家最后郁郁而终,是个悲剧.历史上张溥这类志大才高却终身不得志的文人还很多,苏辙对他哥哥苏轼的评价是:才高为累,道大难容.固然说出了一部分的真实原因,但还有一些原因没有说出来,就是这类大才子,眼高过人,对许多碌碌之辈、鼠蛇之徒瞧不起,不愿意引为同道,可官场上更多的却是这类人.在才气和志向上,张溥这种人可能高于那些鼠蛇之辈,可在从政的技术层面,张溥这类人往往是低能儿,远不如他们的政敌.从张溥初入官场的表现来看,他实在不适合从政,过早地被淘汰是很自然的事情.

吴伟业(八):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⑴⑵两题。(5分)
遇旧友
吴伟业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注释】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遗民:改朝换代后的人。
⑴第一句中的“已”“才”两字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2分)
⑵本诗表现了旧友重逢的复杂感情,请对此作简要赏析。(3分)

⑴“已”强调了两人已经擦肩而过,“才”强调了错过之后才觉面熟,又回去
“追问”的情形。两字呼应,表现了两人变化之大,突出了相逢的意外。(2分。意思基
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⑵战乱时期关于友人的消息不很明确,今日得见,诗人自然先是惊异;待二人相见,不觉悲从中来,乱世相逢,多少苦辣酸辛相互倾诉于是老泪纵横;随后自然是庆幸、喜悦,便邀友同住,难舍难分。(3分。意思符合即可)


小题1:已:已经,强调了两人已经擦肩而过,“才”强调了错过之后才觉面熟,又回去
“追问”的情形;这两个字,表现了两人变化之大,突出了相逢的意外和惊喜。
小题2:“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已经错过才想起追问,仔细看才发现是故人,表明了相逢的惊异;“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这两句强调了“离乱”,交待了相逢的背景,表明了相逢的不易,相互倾诉于是老泪纵横;相认后盛情相邀的喜悦,难舍难分。

吴伟业(九):

为什么句侯方域

方域(1618-1654),字朝宗,号雪苑,商丘人.清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其祖侯执蒲官太常寺卿,其父侯恂曾先后任兵部侍郎、户部尚书,二叔侯恪官国子监祭酒.  侯方域生有异质,侍父京师,多为贤公卿所赏识,称他“强记可比汉张安世,干局可比唐李文饶.胡介祉在《侯朝宗公子传》中称他“生而颖异,读书尝兼数人”“为文若不经思,下笔千万言立就”.他与魏禧、江琬被称为清初三大文学家,其文恢奇雄健,被誉为宋以来“中州数百年一人而已”.侯方域倜傥任侠,与陈贞慧、冒辟疆、方以智被誉为“为天下持大义者”的“南明四公子”.他与陈贞慧、吴次尾作《留都防乱公揭》,历列阮大铖之罪,声震南都.曾醉登金山,指评当世,临江悲歌,被誉为周瑜、王猛.他与同里贾开宗、徐作肃、徐邻唐、徐世琛、宋荦组织雪苑文学社,切磋文事,被誉为“雪苑六子”.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22岁的侯方域去南京应试,经张溥、夏允彝和陈贞慧介绍,与秦淮名伎李香君相识.香君以身相许,“设誓最苦”,誓词由陈贞慧保存.方域作诗赠李香君,香君自歌以偿之.  魏忠贤的干儿子阮大铖因《留都防乱公揭》而敛迹牛首,恨无出头日.知方域至南京,以方域与复社名士陈贞慧、吴次尾友善,且大铖与侯恂为同年进士,借世交,想结交侯方域,并通过王将军去拉拢方域,请方域为之说项,此事被香君识破,阮大铖阴谋未能得逞,从此阮大铖对侯方域、李香君一直怀恨在心.  七月,侯方域人试,举南雍第3人,以策语触讳而落第.冬,侯方域还里,李香君在桃叶渡为侯方域弹歌送行.返里后,以高阳酒徒自居,与吴伯裔、吴伯胤、徐作霖举社事,饮酒赋诗,感愤时政,啸傲乡里.  崇祯十四年(1641年)夏,侯执蒲病故,侯恂因父丧,带罪出狱,丁忧家居.秋,侯方域奉父命前往江南建德乞铭于原刑部尚书郑三俊.  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侯恂归京师狱.三月二十七,李自成农民军破归德.从兄侯方岩率家丁斩关逃出,后又伪袭起义军旗号,出人城中,救城中亲属.侯方域得免.祖母田氏、三叔忭妻刘氏、四叔恕及妻朱氏、五叔虑被杀.从祖侯执中及从叔忻、恒、棕、怡、恬、怙及兄弟辈方镇、方弼、方将、方度、侄方来子睃等皆死于战乱.侯氏一门死加余人.社友吴伯裔、伯胤、徐作霖、张渭、刘伯愚亦被杀.方域所刊文章数百篇及西园翰墨尽焚于兵火.方域随家人北渡黄河,避乱曹南.未几,移居南京.  六月,侯恂出狱,以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丁启睿总督保定、山东、河北、湖北等7镇军务,解汴围.方域由南京回河南随父军中.至开封北陈桥,侯恂召诸将来会,或至或不至.侯方域向侯恂献计曰:“今赐剑久虚不用,愿破文法.斩许定国以明军法,事办威立.令保定巡抚杨文岳,山东巡抚王永吉率师扼黄河,使李白成不能北渡;风阳抚臣马士英、淮徐抚臣史可法率师扼江淮,遏李白成南冲;陕西督臣孙传庭塞潼关,遏李自成归路;父帅赴左良玉军鼓励将士出师,与孙传庭合兵夹击,使李白成腹背受敌.进,无所拔;退,无所据.以百万之众蚕食中原千里无人烟之地,不出一年,内变必作,大功可成.”侯恂大骇,斥曰:“如此是我先跋扈矣.小子多言,不宜在军.”于是将侯方域赶走.冬末,以侯恂不即救汴而罢官.侯恂买舟南下,避难扬州.方域与兄方夏携家迁往嘉兴,方域还寓南京.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左良玉避李自成军,拥兵20万由武昌东下九江,以粮尽,欲趋南京就食,南都大震.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知方域与左良玉有世谊,请方域去良玉军止之.方域以为不可,仍假借父名写信派人至左良玉军.左良玉得书止其军.阮大铖借机陷害侯方域,方域作《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诋大铖,遂携妻儿流寓宜兴,依陈贞慧而居.与陈贞慧常同读于陈氏“文杏斋”.同年夏,岳父常维翰下葬,方域返里,为岳父撰《明东平州太守常公墓志铭》.八月,侯恂被逮入狱.仲兄方夏去北京营救父亲,侯方域由吴人越,省亲于嘉兴.是年,方域妻常氏生女于宜兴,后嫁于陈贞慧四子陈宗石.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破北京.五月,清兵人北京,五月十日福王在南京即位.秋,马士英、阮大铖向东林、复社人士进行报复,缉捕方域父子,侯恂逃往徽州.九月,侯方域潜人南京,时值阮大铖大兴党人狱,逮复社诸子,造“十八罗汉”、“七十二金刚”之目,妄图将异己一网打尽.吴次尾因锦衣卫梅惠连事先报信,逃离南京.方域送至燕子矶,并有《腕子矶送吴次尾》诗.阮大铖复逮方域,方域避练国事官邸匿夹墙中得免.与练国事少子练贞吉订交.逃离南京日,练贞吉置酒送别,方域慷慨悲歌,醉后留诗为别,遂流亡吴越.冬十月,清世祖福临即位于北京.命多铎经略江南.南明治“从贼之狱”,仿唐制六等治罪,侯恂列四等.其间刘泽清多次上疏,请严缉方域父子.方域流亡浙江.十二月,阮大铖令缇骑下吴、越捕方域,方域匿于苏、松巡抚张凤翔幕府得脱.不久又去扬州依史可法.史可法署方域为高杰军之监纪推官,从高杰军北征,经略中原.  清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方域随高杰军驻归德.高杰不听侯方域劝告.十一日夜,高杰被许定国所杀.侯方域归里后,不久去徽州省父,假道宜兴,探其妻儿.王御史阿阮大铖意,责令浙、直督府追捕方域.侯方域在陈贞慧家被逮.此时方域妻常氏与陈夫人置酒定婚约,以三岁女妻陈贞慧二岁四子陈宗石.侯方域被押解南京.四月初九,侯方域出狱,投扬州,人史可法幕府.史可法见扬州事不可为,促方域离扬州逃生去徽州.方域离扬州去泰州,再人兴乎军,图有所为.四月二十四日,清破扬州,史可法死,清兵屠城10日.五月,兴平伯刘泽清降清,贾开宗辞军归隐,侯方域亦渡江再人南京.兴平降将留方域,并请授以清官,方域辞不就.六月,侯方域去泰州.七月,曾与兴平监军王相业一同屏居,共盟不降.是年秋,方域去南京.九月,见明王朝恢复无望,便生归乡之念.侯方域在南京栖霞山寻香君当在此时.冬十月一日,侯方域动身回故里.归里后,居住在商丘城西南老家(今郭村乡袁店)村西草堂,派家人去江南探听消息,并寄诗陈子龙.  清顺治三年(1646年)春,南明隆武帝遣将分道出兵,以郑鸿逵为大元帅,出浙东,郑彩为副元帅去江南.既出关,不行.未几称饷绝而还.同年夏,方域得南方消息,愤而作《黔虎行》诗讽之.五月,侯恂自江南归里,筑南园而居之,方域遂随父居南园.  侯方域性豪爽.有一举人去京会试,在商丘附近被劫,不能赴京.方域闻讯后,立即予以资助.并急卖一庄,得千余金,遂令侍从于商丘四郊打听,凡进京会试举人,不问相识与否,皆给予资助.一时义声震四海.  顺治七年(1650年)春,三省督府张存仁访侯氏父子于南园,方域为条陈《剿抚十议》.八月初,河南巡抚吴景道,知方域“豪横”,又以布衣参与弘光将帅军事,将案治方域及侯恂.被罢官在家的国史院大学士宋权从中调解,与吴道景说:“公知唐有李太自,宋有苏东坡乎?侯生,今之李、苏也.”景道笑而止.有司令方域应河南乡试方解.是秋,方域与贾开宗、徐作肃、徐邻唐、徐世琛、宋荦重修雪苑旧社.  顺治九年(1652岁)夏,侯方域筑壮悔堂,并做文记之.秋,方域将古文辞进一步整理装订,命名为《壮悔堂文集》.九月‘徐作肃为之序.继文集之后,又对诗进一步整理,将少年时的《晋斋诗集》重新删削,存诗43首,编为一卷.将崇祯十二年(1639年)后诗作编为三卷,共四卷,名为《四忆堂诗集》而付梓.侯方域作文记之,贾开宗、宋荦为之序.九月末,侯方域携带《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去江南.至南京作短暂停留,又至镇江,继而游江阴.在江阴见江南总督马国柱荐江南文人启事,首以吴伟业姓名登之.方域曾寄书劝吴伟业终隐不仕.方域死后,吴伟业在《吊侯朝宗》诗序云:朝宗,“贻书约终隐不出,余为世所逼,有负夙诺”.其诗有“死生终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句.  侯方域这次江南之行,主要是去宜兴访陈贞慧.所以,在宜兴时间最长,创作的诗文最多.此外还先后游访了苏州、嘉兴、金坛、常州等地.年底返里,居壮悔堂.顺治十一年(1654年)秋,方域病重,有司仍逼他应试.十二月十三日病故,终年37岁.10年后,于康熙二年(1663年)九月十八日葬于商丘城南10里侯氏南园.侯方域娶东平州太守常维翰三女为妻,生2子1女,长子晓,次子皙.女嫁陈贞慧四子陈宗石.据侯氏后人说,李香君曾生一子,因身份低贱,随其母姓,未能载入《侯氏家谱》.

本文来源:https://www.ahstyy.net/yl/153271.html

上一篇:情诗词(共8篇)
下一篇:三闾庙(共10篇)

扩展阅读文章

正能量句子网 https://www.ahstyy.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正能量句子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35696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