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正能量句子网 > 名言大全 > 英语名言 > 网拍十三姬(共10篇)

网拍十三姬(共10篇)

来源:英语名言 时间:2018-10-08 点击: 推荐访问:蓝十三姬 怪物大师十三姬

【www.ahstyy.net--英语名言】

网拍十三姬(一):

英语翻译
吴王阖庐谓孙武曰:“子之兵法十三篇,吾尽见矣,可教妇人乎?”曰:“可.”乃出宫女三千,分为二队,以宠妃二人为队长.孙子三令五申:“鼓之,皆左.”妇人掩口而笑.孙子又三令五申:“鼓之,皆右.”妇人笑愈甚.孙子谓执法者曰:“约束既严,法令已立,队长故违,其罪何归?”曰:“队长应斩.”武喝令斩却二姬.吴王使救之,则二姬首已坠矣.于是用次为队长.宫女皆股栗,前后左右皆中规矩,领兵伐楚.诸将无不用令.翻译 只用这些

吴王阖闾对孙武说:“你的兵法十三篇我都看过了,可以教妇女么?”孙武回答说:“可以.”于是吴王派出三千个宫女,分为两个队,大王的两个宠妃当队长.孙子三令五申:“击鼓,大家都转向左边.”宫女们都偷偷的笑.孙子又三令五申:“在击鼓,大家都转向右边.”宫女们笑的更厉害了.孙子对执法的人说:“既然约束了就要严格执行,法令已经确立,队长故意违背的话,这罪是什么?”执法者回答说:“队长应该处斩.”孙武厉声命令斩两个妃子.吴王派人救二妃,然而两个妃子的头已经落地了.于是这样用下一级的人当队长.宫女们都双腿颤抖,听命令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规规矩矩,带兵去讨伐楚国.各将领没有不听命令的.

网拍十三姬(二):

我想知道历史上有关陈国的历史!

陈,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本为妫姓.舜后裔,建国君主陈胡公本名妫满,据胙土命氏的惯例称陈氏,遂名陈满,字少汤.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附近),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公元前479年,楚国灭陈.
陈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陈胡公 陈满
陈申公 陈犀侯
陈相公 陈皋羊
陈孝公 陈突
陈慎公 陈圉戎
陈幽公 陈宁 在位23年
陈厘公 陈孝 在位36年
陈武公 陈灵 在位15年
陈夷公 陈说 在位3年
陈平公 陈燮 在位23年
陈文公 陈圉 前754年~前745年 在位10年
陈桓公 陈鲍 前744年~前707年 在位38年
陈厉公 陈佗 前706年~前700年 在位7年
陈利公 陈跃 前700年 在位5月
陈庄公 陈林 前699年~前693年 在位7年
陈宣公 陈杵臼 前692年~前648年 在位45年
陈穆公 陈款 前647年~前632年 在位16年
陈共公 陈朔 前631年~前614年 在位18年
陈灵公 陈平国 前613年~前599年 在位15年
陈成公 陈午 前598年~前569年 在位30年
陈哀公 妫弱 前568年~前534年 在位35年
陈惠公 陈吴 前533年~前506年 在位28年
陈怀公 陈柳 前505年~前502年 在位4年
陈愍公 陈越 前501年~前479年 在位23年
陈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列国的重要国家之一.其统治区域主要在豫东周口一带,存国时间近千年.现将陈国的历史渊源做一简单考证和介绍.
陈乃原始部落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郧”.放郧即帝尧陶唐氏,帝喾是黄帝曾孙.陈部落是黄帝时代大的原始部落之一.与黄帝的姬姓部落互相联姻,是构成黄帝部族两大支系之一.黄帝族起于姬水,即今陕甘之交的岐山一带,陈部落的起源也当在附近.陈部落跟随黄帝部落四处征战,最后统一了黄河流域.陈部落也随着黄帝族东迁于中原肥沃的平原,最后落脚于东夷族属的太昊部落旧地宛丘(即今淮阳).陈部落东迁后,由游牧生活走向定居生活.夏商时期,陈部落一直在豫东一带活动,也曾建立小的国家,分别臣属于夏、商.商代晚期,周武王灭商前夕,派大军攻取商纣王的两个属国-靡、陈.周武王的军队集中于陈,打败商纣王的属国军队,夺取了陈地,切断了商朝同淮河流域赢、偃姓诸国的援军,为灭商创造了有利条件.
陈氏陈国
妫姓陈国的建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商汤封虞遂于陈,如《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为舜后是也.”一种说是虞思之后遏父之子妫满,《史记》、《左传》均主此说.但据周武王灭商前曾在陈集会,这陈当系商汤所封有虞氏帝舜之后一虞遂于此,而虞遂的一支嫡裔则封于遂国,在今山东宁阳县西北,后为齐所灭.另一支裔则封于陈,因亲商,被周武王所灭.而虞遂的一支裔孙遏父,因他曾投靠周国,担任陶正之官.帝舜是上古时著名的制陶专家,他的子孙也继承这种技术,擅长于制陶,正因遏父给周国立下了大功,周文王便将长女大姬嫁给遏父之子妫满.周武王便另封妫满于陈,以奉舜帝之祀.所以,《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之产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以备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诸侯.”妫满即陈胡公,是西周所封陈国的第一代国王.
正因陈胡公封于陈,与原来的陈部落关系密切,故也自认为是黄帝之后.今陈胡公墓在淮阳县柳湖旁,城壕水注啮其址,见有铁锢之,俗称铁墓.陈本侯爵,此称为公,乃春秋通例.
陈都宛丘在今淮阳县东三里,城为方形,周九里十三丈,高二丈四尺,四门,门皆三重,四门,门皆三重,绕城有土筑外郭一道,即护城堤,高丈许以防水患.《路史·国名纪丁》、《元丰九域州》记载是陈胡公所筑.以后为郑子产修筑,楚惠王又再修建,城临蔡水,周围三十里,汉后修.东汉章和二年为陈国,北魏为陈郡,隋为陈州.
《诗经》所载的宛丘,即今平粮台,也叫贮粮台.《淮阳县志》说:“俗呼粮冢,高二丈,大一顷,有四门,林木郁然.在城东八里.”
宛丘“城东北三十里犹有牺城”,为伏羲氏、神农氏所都.城西北三里许有太昊陵,即伏羲墓,周五顷余,俗呼人主坟.墓周产蓍草,高至数尺,前有石碑,刊“太昊伏羲墓”.墓临蔡水,唐太宗颁诏“禁民刍牧”,宋太祖诏立陵庙.原占地八百七十五亩.太昊陵高二十米,周长一百五十米,陵前有八卦台.城内发现春秋时代的陶片和筒瓦、板瓦及古城墙分土层,都可证明陈城起源于春秋之前,为陈国始筑无疑.
陈国文化遗存
周口现辖八县二市,大部分为古陈之地.其淳厚民风和尊文重教之习俗,得益于陈国丰厚文化的浸润.目前,在周口市发现的陈国文化遗存并不是很多,现简介如下:
陈故城.位于今淮阳城关一带,《水经·曾水注》:“?沙水?又东南陈城北,故陈国也.”今淮阳城北有新蔡河,河水绕城东流向东南,入沙水.新蔡河是沙水(今统称沙颍河)支流之一,《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将沙水支流统称沙水.经实地考察,今淮阳县城即古陈城所在.白眉初《鲁豫晋三省志》载,城为方形,周九里十三丈四尺,四门,门皆三重.王应鹿《诗地理考》:“今陈州城在古陈城内西北隅,陈都在宛丘之侧.”可见陈城大于后世的陈州府城.1980年,省文物研究所对陈城进行试掘,知其始建于春秋时期,最早城墙叠压在最下层,高度在2米以上,夯土筑成,夯层0.1米左右,出土陶片以板瓦、筒瓦居多,筒瓦外饰绳纹,间饰凹弦纹.同时出土的盆、罐、时代也较早.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周长约4500米.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在县城内进行文物勘探时,在中、南部在距现地表10米左右不时发现有春秋早期遗物,如板瓦、筒瓦、建筑遗迹如夯土、房基等.
陈国墓葬.清道光六年,《淮宁县志》载:“陈胡公墓,旧州志谓在东南.”从考古发现来看,1961年12月,淮阳县东南泥河村西北角的一个池塘内发现铜爵一件.次年4月,在同一地点又发现爵、觚、提梁卤、簋、戈等5件铜器和罐、尊、鬲、簋等4件陶器.其中陶鬲、陶罐的形制与陕西长安县客省庄和张家坡西周墓出土的早期陶器大致相同,这批器物很可能出自西周时期陈国贵族墓.
1973年,淮阳县城东南的固堆李出土的西周的铜盘、铜铺各1件,盘为浅腹、双耳,圈足,口饰穷曲纹,圈足饰蝉纹,盘径38.5厘米?高8厘米?盘内有铭文4行22字:“曹公媵孟姬,母盘用祈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寿用之.”铺为长方形,口外侈,有四矮足,兽首形耳,口足饰穷曲纹,腹饰蟠虺纹,长27.5厘米?宽21.5厘米?高8.5厘米,盖已佚.器内铭文字数、内容与盘铭大致相同.此盘与铺均为曹公嫁女的陪嫁器,曹国国君之女所嫁应为陈国王族,因而这里可能是陈国贵族的墓葬区.
1983年,县城东南的大连乡一带被盗春秋时期古墓数百座.文物、公安部门查抄大量春秋时期的铜带钩、青铜剑等文物.自1987年以来,文物部门通过文物勘探,从县城南关南白楼至王店镇大约十几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了一个规模很大的古墓葬群.时代从春秋早期一直延续到宋,墓葬分上下数层.文物部门配合基建发掘了春秋、战国时代墓葬十余座,皆为小型土坑墓,长在2米左右,随葬器物一般为陶器,个别有铜带钩等.应为陈国墓葬区.现该墓群已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出土与传世文物.1975年秋,河南省商水县朱村出土一批青铜器计有鼎、簋、车马器等,其中鼎已佚,其他皆有铭文.其中“原仲簋”高28.3厘米,宽21.5厘米,通高18厘米,器身分别饰交叠式兽体卷曲纹和变体鸟兽纹.器盖内铸铭文6行28字:“唯正月初吉丁亥,原仲作论仲妫嫁媵簋,用祈眉寿万年无疆永寿用之.”据《春秋·庄公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原仲,陈大夫,死于公元前667年,为其次女作陪嫁所铸的媵器,应早于此年.这批器物无疑属于春秋初期,其造型,纹饰和风格与洛阳地区所出同类器物相同.传世陈国器物不多,见于著录的有《王仲妫簋》、《陈医鼎》等.1976年,陕西临潼县零口出土的西周《陈侯簋》1件,是陈嫁女于周王的媵器,浅腹,方座,双耳有珥,通高25厘米,口径22厘米,器身分别饰龙纹、变形兽面纹,器内有铭文3行13字:“陈侯作王妫媵簋,其万年永宝用.”
在陈国故地内,除陈城外,还发现西周、春秋、战国文化遗址60余处.

网拍十三姬(三):

1.夏朝、商朝人名字多用天干、地支.这是为什么?
2、夏朝、商朝人的姓氏为何与现在的姓氏不同,有些姓氏还很怪异.如:高阳氏、高辛氏、有熊氏、有虞氏、姒氏(夏王姓氏)、子氏(商王姓氏).
3、姓氏是如何起源的,又是如何演变的,上古人类为何把这些姓氏当做自己的姓氏?(就是“李四为何姓李,张三为何姓张”)
答的越具体、越准确越好.虽然悬赏不高,但是,如果各位大虾回答令我满意.我会拿高分酬谢的.谢谢谢谢谢谢谢………………………………
四字复姓都有什么?"有熊"氏中的有是何意?

姓氏中的姓是“别婚姻”,氏则是“明贵贱”.正如《通志·氏族略》说的那样,“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在夏商周之时,姓氏分而为二.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而在不同场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区别的.例如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不相识的人碰在一起,往往会礼节性地问:“请问贵姓?”答曰:“免贵姓×.”从未听说有:请问“贵氏”的.在家谱、族谱的题名上却是《×氏家谱》、《×氏族谱》,也从未见过《×姓家谱》、《×姓族谱》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大概在口语中问“贵氏”犯忌,因“氏”与“死”同音.“氏”在远古时代是男子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是纪录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的图册,所以家谱、族谱的题名用某氏.
家族系统的称号.为姓和氏的合称.中国的姓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作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称号.氏隶属于姓.夏、商、周时期,贵族间区别不同血缘关系的一种制度.自秦汉以后,姓氏不分,合二而一.姓在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逐渐增多,来源极广.主要来源于封国名、谥号、爵位名、官名、居地、职业等.
姓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又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芊等八姓.这些是远古有代表性的一些姓.
夏、商时期,贵族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氏.
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妘、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
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
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以国名为氏.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晋重即晋文公重耳,以国名晋为氏,重为重耳的简称;鲁申即鲁僖公申,国名鲁为氏,申为名.
②以邑名为氏.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以韩为氏.
③以官名为氏.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
④以职业名为氏.如巫氏、卜氏、匠氏、陶氏,巫、卜、匠、陶皆为职业名称.
⑤以住地之名为氏.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名)、东门襄仲(字),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于宋桐门,称桐门右师,是以桐门为氏.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子罕)称公子喜,其孙舍之(子展)称公孙舍之.
⑦以贵族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騑,字子驷,其孙以“驷”为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
春秋以前,贵族之姓承袭自远祖,因此百代不变;氏为贵族得自与自己血缘关系较亲近的先人,则数代即发生变化.
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如本属于姒姓的齐国田氏,至战国时已以田为姓.以往贵族才有姓,平民仅有名,战国以后,平民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姓氏人口比例
中国的姓氏李、王、张、刘、陈,可谓当代“百家姓”中之大姓,其人口之和达3.5亿. 李、王、张三大姓人口分别占汉族人口的7.9%、7.4%、7.1%.按照姓氏进化的普遍规律,大姓人数将越来越多,小姓人数将越来越少,甚至最后消亡.
以姓氏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的多少为序,新编成当代人的“百家姓”: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肖、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候、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等.
这项调查和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历时两年.调查涉及全国1110个县和市,得到了2.96亿人口的数据,共获得姓氏4100个.通过县、地区、省三级人口比例的统计,从而得到了当今中国新百家姓的排序.
科学家还将陆续发表中国前300个姓氏的数据和分布地图,重新出版《中国姓氏大辞典》,包括至今已收集到的23000多个姓氏,以推进姓氏文化产业的发展.
姓氏暗藏大玄机
玄机一:姓氏暗藏遗传密码
“此次的姓氏调查,目的并非仅局限于统计姓氏数量,实际上,姓氏是连接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的一个桥梁.”
袁义达解释说,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
“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统计好姓名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研究人类遗传学就有了很大帮助.”袁义达告诉记者.
玄机二:同姓不一定同家
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并不可信,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说中国第一大姓‘李’,有些是来自‘嬴’姓,有些是来自‘赵’姓,唐朝时‘李’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李’的.”
但是,姓名却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很多海外华侨要出钱修补自己的家谱,他们要寻找自己的根,而在他们修家谱的过程中,通过与内地的联系,也对当地经济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玄机三:中国姓氏最有内涵
袁义达说,实际上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姓氏传承得像中国这样完整而且有内涵.
“比如说日本,虽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内涵极少.”袁义达解释,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时间里,出现了8万多个姓,而且没有源头及意义,多数是以位置名来代表,如松下、井上、田中,因此,日本学者很难把日本的姓氏与人类遗传联系起来.
在美国,虽然有固定的姓氏,但区区200多年的历史还不能形成文化的传承,因此,美国学者对本国人的考证主要从肤色、毛发颜色和眼球颜色来确定.
而在英国,姓氏则比较稳定,其来源主要有直接借用教名,或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统关系的词缀等来表示某某之子或后代,还有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词缀.还有反映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的,以及反映身份或职业的,至于后来出现的由双姓合并而来的姓氏,虽然出现较教名晚,但数量要多得多.而在王室,旧时采用“爱德华”作为姓氏,后来还出现了较新的“温莎”.
在欧洲大陆,姓氏通常是用来区分出生地的标志,二战时,欧洲军队曾把同一姓氏的军人分为一组,用以增加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北宋编撰、流传最广的《百家姓》,仅收录438个姓;明代编纂的《千家姓》,共收录1968个姓;而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记载,目前中国56个民族的姓已达11969个;窦学田所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收录的古今姓氏更多达12000个;最新数据 中国共有4100个姓
首次发现“难”姓村
在这次调查中,很多生僻的怪姓也被发现,这些姓氏从来没有被记载过,“过去看到时,还以为这些怪姓是因为笔误产生的,但经过我们这次调查后发现,这些怪姓有其深远的根源.”
袁义达给记者举例说,在河南,研究组发现四个姓“难”的小村,里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难”,当时研究组曾认为这个姓是笔误造成,不具有统计意义,但韩国文化署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异常惊喜,马上组织了一个“寻根访问团”来到中国.
原来,“难”姓在韩国人看来,就是自己的根源,“他们告诉我,河南曾出土过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记载一个鲜卑族官员的事迹,他的名字就叫‘难楼’,‘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改名成了‘难江’,随后,这些姓‘难’的鲜卑族才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因此,河南这些姓‘难’的村民就被韩国人认为是自己的祖先.”
姓氏排行榜 三大姓追源
第一名:李
根据排序,李姓是中国的第一大姓,据袁义达讲,在调查的近3亿人中,李姓占了13%.
李姓来源甚广,有数百之多,最早出自“嬴”姓,春秋时期流行以官位作姓,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为姓氏,后传为“李”.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16姓被赐于李姓,由此人丁大增,逐渐发展为中国第一大姓.
第二名:王
王姓为第二大姓,占总人数的12%.
一般帝王的后裔称王子、王孙,随后便用作姓氏,另外,王姓也由很多其他姓氏变化而来,最多的出于“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另外,姓王的人也有些是商纣时比干之后,甚至古高丽国君也是王姓.
第三名:张
张姓为第三大姓,占总数的11.8%.
据《元和姓纂》中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因此相传张姓源于黄帝,是黄帝的后代,张姓自汉代开始逐渐增多,与当时道教的兴起与流行有关,当时盛行“黄帝赐姓张氏”的说法,比如当时的道教领袖如张角、张鲁等.
三小姓探究
倒数第三:山(音“亚”)
袁义达说,这个姓是研究组在安徽省郭阳县和辽宁省彰武县偶然发现的,共有2000人左右.
有意思的是,这些人互相都没有联系,但都清楚自己姓的来源,他们都称自己是岳飞的直系后代,当年遭到秦桧的迫害,逃亡到此,把“岳”字上下颠倒,组成了这个新姓.
研究组帮助他们互相之间取得了联系,同时,考证了姓氏的来源,确实如他们所说.
倒数第二:死
据袁义达讲,“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目前人数呈减少趋势.
倒数第一:难(读去声)
分布于河南省,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姓发展而来,原本是一种鸟类的名字,由于当时人崇尚鸟类,把姓起成了“难”,后北迁,大部分迁徙到了朝鲜半岛,中国已极少存在.
中国姓氏的由来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网拍十三姬(四):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这片文章的译文【网拍十三姬】

太简单了,这是成语孺子可教的来历.孺子可教种的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诲.这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源于《史记.留侯世家》,作者是太史公司马迁,其中有云: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
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
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扬长而去.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文言文如下:
史记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 第二十五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
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
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
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网拍十三姬(五):

各位兄弟~求《桐叶封弟》的译文!~速度!~谢谢啊!~【网拍十三姬】

古之传者有言〔1〕: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2〕,曰:“以封汝.”周公入贺〔3〕.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4〕.
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5〕,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6〕,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7〕,亦将举而从之乎〔8〕?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9〕;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1〕.
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11〕,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13〕,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14〕.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15〕,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16〕,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者之事〔17〕,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或曰:封唐叔〔18〕,史佚成之〔19〕.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
【注释】
〔1〕传者:书传.此指《吕氏春秋·重言》和刘向《说苑·君道》所载周公促成桐叶封弟的故事.〔2〕成王:姓姬名诵,西周初期君主,周武王之子,十三岁继承王位,因年幼,由叔父周公摄政.小弱弟:指周成王之弟叔虞.〔3〕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朝开国大臣.〔4〕唐:古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一带.〔5〕不中之戏:不适当的游戏.〔6〕苟:轻率,随便.〔7〕妇寺:宫中的妃嫔和太监.〔8〕举:指君主的行动.〔9〕病:弊病.〔10〕遂:成.〔11〕道:指思想和行为的规范.〔12〕从容:此指举止言行.优乐:嬉戏,娱乐.〔13〕大中:指适当的道理和方法,不偏于极端.〔14〕辞:掩饰.〔15〕驰骤:指被迫奔跑.〔16〕自克:自我约束.克,克制,约束.〔17〕直:只是,只不过.(quē缺)?:耍小聪明的样子.〔18〕唐叔:即叔虞.〔19〕史佚:周武王时的史官尹佚.史佚促成桐叶封弟的说法,见《史记·晋世家》.
[译文]
古书上记载说:周成王拿着一片桐树叶子和年幼的弟弟开玩笑,说:“把这个作为玉邽封给你.”周公入宫庆贺.成王解释说:“我是开玩笑呀.”周公说:“天子不可以随便开玩笑.”于是成王就把唐地封给了年幼的弟弟.
我认为这件事不可能是这样的.成王的弟弟如果应当受封,周公就应及时地告诉成王,而不必等他开了玩笑再去庆贺,趁机促成这件事.成王的弟弟如果不应当受封,周公这种做法就使一个不恰当的玩笑变成了事实,使成王把土地和百姓封给年幼的弟弟,让一个小孩成为一国之主,周公这样做能算是圣人吗?况且周公只是认为君王说话不可随便罢了,哪里一定要听从成王的玩笑,并促成它呢?如果有这样不幸的事,成王拿了桐树叶子与妃嫔和太监开玩笑,周公难道也要按这种玩笑去办吗?大凡君王的恩德,要看实行得怎样.如果不恰当,即使改变十次也不算什么缺点;关键是要恰当,不随意更改,更何况是用它来开玩笑呢!如果开玩笑的话也一定要照办,这样做就是周公在教唆成王铸成过错.
我认为周公辅佐成王,应当用适当的原则去引导他,是要使他的举止行动和嬉乐恰如其分而已,一定不会去迎合他的过错并替他辩饰.又不应当对他管束太严,使他终日奔忙,像牛马那样,急于使他成长反会坏事.而且家人父子之间,尚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自我约束,何况名分上还有君臣之别的人呢!这不过是那些见识浅薄而又自作聪明的人所干的事,不是周公所应该采用的做法,因此不可相信.
有的古书记载说:封唐叔这件事,是太史尹佚促成的.

网拍十三姬(六):

介绍十个三国演义里的人物
注意细节 每个不少于200字
今天晚上20:00之前.

貂蝉: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司徒王允家的歌女,连环计实施的核心人物.后为吕布妾,白门楼吕布殒命后不知所踪.一说成为曹操的歌女;一说被曹操赠于关羽,后遭关羽斩杀;一说死于乱军之中;一说追寻自己的幸福去了.
2 甄宓:甄逸之女,嫁给袁绍次子袁熙.冀州城破后,为曹丕所获,纳为己妻,曹丕称帝后,为皇后.相传曹植初作《感甄赋》,体现出曹植对甄宓的爱慕之心,后魏明帝曹睿(曹丕与甄宓之子)觉得赋的名字太露骨,改之为《洛神赋》.221年6月,甄宓被曹丕赐死.
3 小乔:乔国老次女,大乔的妹妹,周瑜之妻.周郎小乔英雄美女、郎才女貌 ,被流传为千古佳话.相传周瑜死后不久,小乔也因思念成疾,随即弃世,一代佳人,就此化为一抔尘土.
4 蔡琰:即蔡文姬,我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蔡邕之女.年轻时为匈奴所掳,被左贤王纳为妻子,并诞下二子.后来,曹操将之从匈奴赎回,嫁给董祀.琴瑟和谐,也算是结局很不错的了.
5 大乔:乔国老长女,小乔的姐姐,孙策之妻.孙策死后,守寡至终.孙权薄情寡义,对兄长孙策多有怨怼,估计大乔的晚景并不令人羡慕.
6 孙仁:即孙尚香、孙姬、孙夫人(一说其实孙仁就是孙朗,并不是和亲的那个孙权之妹).刘备之妻,政治婚姻的牺牲品.相传这位孙夫人好武,刘备多有畏惮.刘备入川时,孙夫人被东吴夺回,自此终老东吴.
7 马云禄:民国文人周大荒所著小说《反三国演义》中马超的妹妹,马腾之女,赵云的妻子.
8 邹氏:张济之妻,张济死后守寡.张绣投降曹操后,曹操听说邹氏的美貌,召之侍寝,结果张绣反叛,使曹操折损了爱将典韦、爱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
9 杜氏:吕布麾下秦宜禄之妻,魏骠骑将军秦朗之母.吕布殒命前,关羽曾向曹操讨要杜氏,曹操不允,后曹操自纳之,并将杜氏之子秦朗视为己子.
10 樊氏:桂阳太守赵范的嫂子.赵范曾想将之配于赵云,以博得政治本钱,遭赵云拒绝,赵范后来反叛,樊氏却不知所踪.一说后来樊氏还是嫁给了赵云.
11 吴氏:吴懿之妹,初为刘焉的儿媳,刘瑁之妻.刘备入川后,甘夫人病死,法正荐纳吴氏为后,刘备初不允,后终允之,是之为穆皇后.
12 郭氏:甄宓之死就与她脱不了干系,后宫的女人们,就那么回事.不过曹丕能因宠爱她而杀甄宓,可见其美貌和手腕.甄宓死后,她成为皇后.
13 蔡氏:蔡瑁之姐,刘表之妻,刘琮之母.
14 甘夫人:刘备之妾,甘皇后,三国时代著名的美女之一.公元209年,甘夫人病逝,时年二十二岁.
15 糜夫人:刘备之妻,糜竺之妹,刘禅生母.天生丽质,其肤如雪.长坂坡,深明大义,为使得刘禅和赵云得脱,投井自杀.
16 祝融夫人:南蛮王孟获之妻,传说为火神祝融氏之后裔.《三国演义》中她生擒张嶷、马忠,后中计被擒.孟获彻底归顺后,祝融夫人也归顺西蜀.
17、18 大小张皇后:张飞的两个女儿,先后成为刘禅的皇后.
19 黄月英:诸葛亮之妻,也被称为“阿丑”.关于她的相貌,一种是说她长相奇丑,一种却是说她是个绝代美人,不过不管怎么样,一般都认为她才智过人,是个才女.
20 丁夫人:曹操之妻,是个识大体、有德行的女子,历史中评价颇高.
21 卞夫人:继丁夫人之后成为曹操之妻,曹丕、曹彰、曹植的生母,歌女出身,德行颇高.
22 吴国太:孙坚之妻,吴景之姐,孙策、孙权、孙翊、孙朗生母.
23 刘氏:袁绍之妻,据说甄宓之嫁曹丕,其中还有她的功劳,名声不咋样.
24 伏寿:即伏皇后,伏完之女,汉献帝立为皇后.因伏完参与谋曹操事败,受到牵连,遭曹操杀害.
25 何皇后:汉灵帝皇后,何进之妹,少帝刘辩之母,曾毒杀刘协生母王美人.董卓进京后,少帝被废,已升格为何太后的她遭董卓毒杀.
26 严氏:吕布正妻,为吕布生下一女.
27 曹氏:吕布之妾,曹豹之女.
28 魏氏:吕布之妾,魏续之姐.
29 吕布之女:吕布曾想用她与袁术之子袁耀和亲以获得袁术的援兵,为此,吕布亲自抱着女儿,想冲出重围,结果突围未遂.
30、31、32 曹羡、曹华、曹节:曹操的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为妃,政治婚姻的牺牲品.
33 夏侯氏:张飞之妻,夏侯渊的族女,十三、四岁时为张飞所获,纳为妻子,后为张飞诞下二子二女.
34 辛宪英:辛毗之女,辛敞之姐,羊耽之妻,羊琇、羊姬之母.辛宪英的智、曹娥的孝、木兰的贞、曹令女的节、苏若兰的才和孟姜的烈并称,皆谓之出类拔萃.三国时代最具有政治洞察力的女人,辛毗、辛敞、羊琇皆一时人杰,遇到大事都会去找辛宪英商量.享年七十九岁.
35 孙小虎:陆逊之妻,孙权之女.
36 孙大虎:全琮之妻,孙权之女.
37 诸葛果:诸葛亮的女儿.成都西南有朝真观,即乘烟观.相传,诸葛果在这里修行和成仙升天,
38 关凤:关羽之女,三国时期孙权欲以己子娶关羽之女以结为亲家,不料被关羽“虎女安能配犬子乎”所拒.关索的姐姐,荆州之变后不知所终.
39 徐氏:孙翊之妻.妫览、戴员谋反,杀死孙翊.孙翊死后,妫览想霸占孙翊妻子徐氏.徐氏为了替夫报仇,计杀二人.
40 徐母:徐庶之母,通情达理的老妇人.因徐庶被诓骗回来,恼恨交加之下自杀而死.

网拍十三姬(七):

古代皇帝后宫妃子的等级划分
古代皇帝后宫妃子共分多少级?依次名称是什么?

懿正超极品:圣颜尊太后
懿正尊极品:圣雪尊皇后
懿御皇极品:凝冰皇后
懿御圣极品:凌音皇后
懿侧尊极品:御权皇贵妃
懿庶尊极品:御权尊贵妃
懿正尊壹品:御权圣妃
懿从尊壹品:御权皇妃
懿御尊壹品:御权尊妃
懿侧尊壹品:圣泠懿贵妃
懿庶尊壹品:尊丽懿贵妃
懿正尊二品:皇泠懿贵妃
懿从尊二品:御沁懿贵妃
懿正尊三品:懿琴圣贵妃
懿从尊三品:尊囵圣贵妃
懿正尊四品:皇荫圣贵妃
懿从尊四品:御泠圣贵妃
懿正尊五品:懿心尊贵妃
懿从尊五品:圣兰尊贵妃
懿正尊六品:皇琪尊贵妃
懿从尊六品:御芸尊贵妃
懿正尊七品:懿琳皇贵妃
懿从尊七品:圣灵皇贵妃
懿正尊八品:尊凌皇贵妃
懿从尊八品:御岚皇贵妃
懿正尊九品:懿児御贵妃
懿从尊九品:圣凝御贵妃
懿正尊十品:尊柠御贵妃
懿从尊十品:皇熙御贵妃
懿正尊十壹品:惜甯懿贵妃,惜雪懿贵妃
懿从尊十壹品:韵雪圣贵妃,韵羽圣贵妃
懿正尊十二品:寒月尊贵妃,寒灵尊贵妃
懿从尊十二品:柔羽皇贵妃,柔悦皇贵妃
懿正尊十三品:馨甯御贵妃,馨落御贵妃
懿从尊十三品:懿*贵妃
懿正尊十四品:圣*贵妃
懿从尊十四品:尊*贵妃
懿正尊十五品:皇*贵妃
懿从尊十五品:御*贵妃
懿正尊十六品:淩雪贵妃,雨落贵妃
懿从尊十六品:*贵妃
懿正尊十七品:甯圣妃,斓圣妃
懿从尊十七品:月尊妃,雨尊妃
懿正尊十八品:落皇妃,灵皇妃
懿从尊十八品:灵御妃,怡御妃
懿正尊十九品:羽落懿夫人,羽雪懿夫人
懿从尊十九品:月圣夫人,落圣夫人
懿正尊二十品:雪尊夫人,羽尊夫人
懿从尊二十品:月皇夫人,雪皇夫人
懿正尊二十壹品:悦御夫人,落御夫人
懿从尊二十壹品:懿婉妃
懿正尊二十二品:圣希妃
懿从尊二十二品:尊琦妃
懿正尊二十三品:皇亦妃
懿从尊二十三品:御昭妃
懿正尊二十四品:懿樱夫人
懿从尊二十四品:圣盈夫人
懿正尊二十五品:尊瑛夫人
懿从尊二十五品:贵倩夫人
懿正尊二十六品:皇纤夫人
懿从尊二十六品:御仟夫人
尊一品:皇芸妃 皇怡妃 皇惠妃 皇香妃
圣一品:纤妃 怡妃 宁妃 芸妃 樱妃 惠妃 香妃
皇一品:*妃
从一品:羽柔夫人、冰蕾夫人、依灵夫人、馨缘夫人
侧一品:月华夫人、夕华夫人、凝华夫人、雨华夫人
宁一品:宁元夫人、雪元夫人、晴元夫人、灵元夫人
庶一品:兮夫人 和夫人 德夫人
正二品:*夫人御二品:昭仪 昭媛 昭容 淑仪 淑媛 淑容 修仪 修媛 修容(昭仪乃九位之首)
从二品:贵仪 贵媛 贵容 贵华
庶二品:月仪 月媛 月容 月华
正三品:雪仪 雪媛 雪容 雪华
御三品:冰仪 冰媛 冰容 冰华
从三品:灵仪 灵媛 灵容 灵华
庶三品:纤仪 纤媛 纤容 纤华
正四品:馨仪 馨媛 馨容 馨华
御四品:沁仪 沁媛 沁容 沁华
从四品:宁仪 宁媛 宁容 宁华
庶四品:蓝仪 蓝媛 蓝容 蓝华
正五品:羽仪 羽媛 羽容 羽华
御五品:舒仪 舒媛 舒容 舒华
庶五品:懿*贵姬
正六品:圣*贵嫔
御六品:圣*贵姬
从六品:尊*贵嫔
庶六品:尊*贵姬
正七品:皇*贵嫔
御七品:皇*贵姬
从七品:御*贵嫔
庶七品:御*贵姬
正八品:*贵嫔
御八品:*贵姬
从八品:*懿嫔
庶八品:*懿姬
正九品:*圣嫔
御九品:*圣姬
从九品:*尊嫔
庶九品:*尊姬
正十品:*皇嫔
御十品:*皇姬
从十品:*御嫔
庶十品:*御姬
侧十品:芸嫔 怡嫔 惠嫔 香嫔
正十一品:*嫔
侧十一品:芸姬 怡姬 惠姬 香姬
御十一品:*姬
从十一品:*婕妤
庶十一品:容仪 容媛 容华
正十二品:凝仪 凝媛 凝容 凝华
御十二品:娴仪 娴媛 娴容 娴华
从十二品:柔仪 柔媛 柔容 柔华
庶十二品:婉仪 婉媛 婉容 婉华
正十三品:德仪 德媛 德容 德华
御十三品:芳仪 芳媛 芳容 芳华
从十三品:顺仪 顺媛 顺容 顺华
庶十三品:茂仪 茂媛 茂容 茂华
正十四品:润仪 润媛 润容 润华
御十四品:妙仪 妙媛 妙容 妙华
从十四品:充仪 充媛 充容 充华
庶十四品:敬仪 敬媛 敬容 敬华
正十五品:惠仪 惠媛 惠容 惠华
御十五品:婧仪 婧媛 婧容 婧华
从十五品:瑞仪 瑞媛 瑞容 瑞华
庶十五品:温仪 温媛 温容 温华
正十六品:媚仪 媚媛 媚容 媚华
御十六品:玉仪 玉媛 玉容 玉华
从十六品:慎仪 慎媛 慎容 慎华
庶十六品:睦仪 睦媛 睦容 睦华
正十七品:慧仪 慧媛 慧容 慧华
御十七品:丽仪 丽媛 丽容 丽华
从十七品:梦仪 梦媛 梦容 梦华
庶十七品:佳仪 佳媛 佳容 佳华
正十八品:芬仪 芬媛 芬容 芬华
御十八品:弘仪 弘媛 弘容 弘华
从十八品:穆仪 穆媛 穆容 穆华
庶十八品:秀仪 秀媛 秀容 秀华
正十九品:祥仪 祥媛 祥容 祥华
御十九品:恭仪 恭媛 恭容 恭华
从十九品:肃仪 肃媛 肃容 肃华
庶十九品:欣仪 欣媛 欣容 欣华
正二十品:芯仪 芯媛 芯容 芯华
御二十品:歆仪 歆媛 歆容 歆华
从二十品:贵人
庶二十品:常在
正二十壹品:和在 容在
御二十壹品:小仪 小媛
从二十壹品:美人 才人 良人
庶二十壹品:顺人 佳人 淑人
正二十二品:昭训 修训 甯训
御二十二品:光训 敬训 明训
从二十二品:宝林 御林 保林
庶二十二品:承闲 无娟 舞娟
正二十三品:睦婉 淑婉 德婉 敬婉
御二十三品:选侍 御侍 常侍 典侍
从二十三品:御女 淑女 采女
庶二十三品:顺常 顺成 训成
正二十四品:承娥 婧娥 徽娥
御二十四品:娘子
从二十四品:更衣 充衣 承衣 贤衣
庶二十四品:华衣 婧衣 表衣 青衣
正二十五品:妙则 柔则 丽则
御二十五品:承徽 宣徽 隆徽 弘徽
从二十五品:答应
暂无品:秀女

网拍十三姬(八):

都说西周开创者,周文王姬昌有一百个儿子,不知道是真是假.

  中国古代民间有多子多福的观念,人们常常用“文王百子”的典故来表达这种美好愿望,并将文王百子的形象用年画、木雕、石刻等艺术表现出来,还有大量民间传说流传,如周文王有99个儿子,后收雷震子,共为百子等.
  其实,“文王百子”的典故出自《诗经·大雅·思齐》里的一句话:“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意思是周文王的正妻太姒,由于继承了文王母太任、文王奶奶太姜的美德,生了很多儿子.这里的“百”是虚指和夸张,并非说周文王正正好好有一百个儿子.
  据文献记载,周文王与正妻太姒一共生了十个儿子(嫡子),与其他几个妾一共生了十二个儿子(庶子),总计有二十二个儿子.
  周文王嫡子十人的情况是:
  1、嫡长子:姬考,即伯邑考,为纣所杀.
  2、嫡次子:姬发,即周武王,建立西周.其后裔姓氏有周、翟、侗、郏、亚、印、于、唐、温、邢、贾、侯、何、单、解、韩、步、贝、居、张、简、籍、党、晋、曲、应、翁、杨.
  3、嫡三子:姬鲜,被周武王封于管(今河南郑州),因而又被称为“管叔鲜”.周成王时与蔡叔、霍叔、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被周公所杀.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就是他的后代.管叔鲜的后裔姓氏主要有管、阴、拜.
  4、嫡四子:姬旦,即周公,周武王死后曾代周成王摄政,平管蔡之乱,制礼乐,建成周.其子伯禽封鲁(今山东曲阜),建立鲁国.周公的后裔姓氏主要有鲁、凡、蒋、邢、茅、胙、祭.
  5、嫡五子:姬度,被周武王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因而又被称为“蔡叔度”,因参与叛乱被放逐而死.后来,其子姬胡又被成王复封于蔡,建立蔡国.蔡叔度的后裔姓氏主要是蔡、姓.
  6、嫡六子:姬振铎,被周武王封于曹(今山东定陶或曹县),建立曹国,因而又被称为“曹叔振铎”.曹叔振铎的后裔姓氏主要是曹、卞.
  7、嫡七子:姬武,被周武王封于郕(今山东宁阳东北),建立郕国,因而又被称为“成叔武”. 成叔武的后裔姓氏主要是成、盛.
  8、嫡八子:姬处,被周武王封于霍(今山西霍州市西南),建立霍国,因而又被称为“霍叔处”.因参与叛乱曾被周公降为庶民,后复霍国,爵位由侯爵降为伯爵.霍叔处是霍姓的始祖.
  9、嫡九子:姬封,周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建立康国,因而又被称为“康叔封”.周成王时改封到卫(今河南省淇县),建立了卫国.康叔封的后裔姓氏包括卫、康、常、石、凌、甯(四声)、孙、戚等.
  10、嫡十子:姬载,被周成王封于聃或冉(今安徽临泉或河南省平舆县北汝南县东或湖北省荆门县沙洋县马良镇),建立沈国(古代沈、聃为一字);又因为排行最小(称为“季”),所以聃季载、季载、聃载.其后裔姓氏有沈、尤、聃、冉.
  周文王庶子十二人的情况是:
  1、姬奭,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五子),最初采邑在召(音“哨”,今陕西岐山西南),因而被称为“召公奭”或“召公”、“邵公”.因其死后的谥号是“康”,又被称作“召康公”. 武王灭商以后,封他或他的儿子姬克于燕地,建立燕国,都城在蓟(今北京),是燕国始祖.因而又称作“燕召公”.其后裔姓氏主要有召、邵、奭、燕、贝、盛、谯、缪.
  2、姬郑,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八子),因被封于毛(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爵位是伯,所以又称姬叔郑、毛叔郑、毛伯郑,是毛姓的先祖.
  3、郜叔,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一子或十五子),被周武王封于郜(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称郜侯或郜子,建立郜国.其后世子孙以原来的国名为姓,称郜氏.郜姓又写作告.
  4、廖伯,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二子),被周武王封于廖(今河南唐河南),其后裔姓氏主要是廖.
  5、雍伯:周文王庶子(大排行据说也是第十三子),封于雍(今河南省沁阳县),是雍姓的先祖.
  6、姬绣,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四子),先封于错地,因而被称为“错叔绣”,后被周武王或周公封于滕(今山东滕州市),建立滕国.其后裔姓氏主要是滕、腾.
  7、姬高,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五子),被周武王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称为毕公高.其后裔姓氏主要有毕、冯、王、万、魏、潘、庞、雏.
  8、原伯,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六子),被周武王封于原(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世为伯爵,史称原伯.其后裔姓氏主要是原.
  9、子于,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七子),被周武王封于酆(今陕西户县),世称酆侯.其后裔姓氏主要有酆、丰、潞.
  10、姬葡:周文王庶子(大排行据说也是第十七子),受封于郇(今山西省临猗县),又称郇伯、郇侯.郇、荀、旬、程氏、知、辅姓都是其后裔.
  11、樊寉,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八子或二十八子),被封于盛,是一部分盛姓的先祖.
  12、姬颖,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九子),也叫叔颖,被封在赖地(今湖北随县东北),是一部分赖姓的先祖.

网拍十三姬(九):

西周时期历史 姬昌有多少个儿子,书上说有16个,但雷震子又是他第一百个个儿子?

中国古代民间有多子多福的观念,人们常常用“文王百子”的典故来表达这种美好愿望,并将文王百子的形象用年画、木雕、石刻等艺术表现出来,还有大量民间传说流传,如周文王有99个儿子,后收雷震子,共为百子等.
  其实,“文王百子”的典故出自《诗经·大雅·思齐》里的一句话:“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意思是周文王的正妻太姒,由于继承了文王母太任、文王奶奶太姜的美德,生了很多儿子.这里的“百”是虚指和夸张,并非说周文王正正好好有一百个儿子.
  据文献记载,周文王与正妻太姒一共生了十个儿子(嫡子),与其他几个妾一共生了十二个儿子(庶子),总计有二十二个儿子.
  周文王嫡子十人的情况是:
  1、嫡长子:姬考,即伯邑考,为纣所杀.
  2、嫡次子:姬发,即周武王,建立西周.其后裔姓氏有周、翟、侗、郏、亚、印、于、唐、温、邢、贾、侯、何、单、解、韩、步、贝、居、张、简、籍、党、晋、曲、应、翁、杨.
  3、嫡三子:姬鲜,被周武王封于管(今河南郑州),因而又被称为“管叔鲜”.周成王时与蔡叔、霍叔、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被周公所杀.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就是他的后代.管叔鲜的后裔姓氏主要有管、阴、拜.
  4、嫡四子:姬旦,即周公,周武王死后曾代周成王摄政,平管蔡之乱,制礼乐,建成周.其子伯禽封鲁(今山东曲阜),建立鲁国.周公的后裔姓氏主要有鲁、凡、蒋、邢、茅、胙、祭.
  5、嫡五子:姬度,被周武王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因而又被称为“蔡叔度”,因参与叛乱被放逐而死.后来,其子姬胡又被成王复封于蔡,建立蔡国.蔡叔度的后裔姓氏主要是蔡、姓.
  6、嫡六子:姬振铎,被周武王封于曹(今山东定陶或曹县),建立曹国,因而又被称为“曹叔振铎”.曹叔振铎的后裔姓氏主要是曹、卞.
  7、嫡七子:姬武,被周武王封于郕(今山东宁阳东北),建立郕国,因而又被称为“成叔武”.成叔武的后裔姓氏主要是成、盛.
  8、嫡八子:姬处,被周武王封于霍(今山西霍州市西南),建立霍国,因而又被称为“霍叔处”.因参与叛乱曾被周公降为庶民,后复霍国,爵位由侯爵降为伯爵.霍叔处是霍姓的始祖.
  9、嫡九子:姬封,周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建立康国,因而又被称为“康叔封”.周成王时改封到卫(今河南省淇县),建立了卫国.康叔封的后裔姓氏包括卫、康、常、石、凌、甯(四声)、孙、戚等.
  10、嫡十子:姬载,被周成王封于聃或冉(今安徽临泉或河南省平舆县北汝南县东或湖北省荆门县沙洋县马良镇),建立沈国(古代沈、聃为一字);又因为排行最小(称为“季”),所以聃季载、季载、聃载.其后裔姓氏有沈、尤、聃、冉.
  周文王庶子十二人的情况是:
  1、姬奭,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五子),最初采邑在召(音“哨”,今陕西岐山西南),因而被称为“召公奭”或“召公”、“邵公”.因其死后的谥号是“康”,又被称作“召康公”.武王灭商以后,封他或他的儿子姬克于燕地,建立燕国,都城在蓟(今北京),是燕国始祖.因而又称作“燕召公”.其后裔姓氏主要有召、邵、奭、燕、贝、盛、谯、缪.
  2、姬郑,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八子),因被封于毛(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爵位是伯,所以又称姬叔郑、毛叔郑、毛伯郑,是毛姓的先祖.
  3、郜叔,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一子或十五子),被周武王封于郜(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称郜侯或郜子,建立郜国.其后世子孙以原来的国名为姓,称郜氏.郜姓又写作告.
  4、廖伯,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二子),被周武王封于廖(今河南唐河南),其后裔姓氏主要是廖.
  5、雍伯:周文王庶子(大排行据说也是第十三子),封于雍(今河南省沁阳县),是雍姓的先祖.
  6、姬绣,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四子),先封于错地,因而被称为“错叔绣”,后被周武王或周公封于滕(今山东滕州市),建立滕国.其后裔姓氏主要是滕、腾.
  7、姬高,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五子),被周武王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称为毕公高.其后裔姓氏主要有毕、冯、王、万、魏、潘、庞、雏.
  8、原伯,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六子),被周武王封于原(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世为伯爵,史称原伯.其后裔姓氏主要是原.
  9、子于,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七子),被周武王封于酆(今陕西户县),世称酆侯.其后裔姓氏主要有酆、丰、潞.
  10、姬葡:周文王庶子(大排行据说也是第十七子),受封于郇(今山西省临猗县),又称郇伯、郇侯.郇、荀、旬、程氏、知、辅姓都是其后裔.
  11、樊寉,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八子或二十八子),被封于盛,是一部分盛姓的先祖.
  12、姬颖,周文王庶子(大排行可能为第十九子),也叫叔颖,被封在赖地(今湖北随县东北),是一部分赖姓的先祖.

【网拍十三姬】

网拍十三姬(十):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呼?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
  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
  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候,孙子与有力焉.吴王为什么说“寡人不愿下观”?
这次演武之后,吴王对孙武有了怎样的看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吴王任用孙武为将,结果怎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这个故事体现了孙武怎样的治军统兵原则?
从文中的描述看,作为一个国军,吴王至少有哪两点是值得肯定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回答比较简略,你可以再丰富一下:1、吴王不忍心看.2阖庐知孙子能用兵.3、西破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候.4、令行禁止,军纪严明.5、有心整顿风气;知人善任.

本文来源:https://www.ahstyy.net/my/147912.html

扩展阅读文章

正能量句子网 https://www.ahstyy.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正能量句子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35696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