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正能量句子网 > 读后感 > 狱中记(共8篇)

狱中记(共8篇)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8-10-28 点击: 推荐访问:王尔德狱中记 狱中记小说下载

【www.ahstyy.net--读后感】

狱中记(一):

《小萝卜头在狱中》读后感

读了《小萝卜头在狱中》这本感人肺腑的书,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腔对国民党的憎恨,一股对为国尽忠为国牺牲的英勇将士的敬意,在我心底油然而生。

革命回忆录《小萝卜头在狱中》,生动地记叙了1494年重庆解放前夕,小萝卜头在那地狱般的牢房里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在艰难困苦中成长的故事。

小萝卜头短短的9岁的一生中,没有尝过自由的滋味,他在敌人的魔掌中结束了他的生命,每次读到“小萝卜头穿的是妈妈改小的囚衣,吃的和大人一样,也是发霉发臭的牢饭,长期监狱生活把年小的他折磨得面黄肌瘦。”这句话,我感到十分愧疚,同样是差不多大的孩子,我生活在温暖美好的家,我有自由,有学校,有吃有穿。可我却时常浪费,时常挑吃拣穿。记的有一次,我们去饭馆吃饭哦,我点了一的桌子饭菜,以为是在外面吃,可以不顾的浪费,有的菜吃到一半就扔在桌子上,虽然那时我还很小,可现在看来那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啊,谁有能知道食物的来之不易!只有那些在牢里真正体验过艰苦的日子以及下地干活的农民才能体会到。

小萝卜头虽然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但是他学习的机会,发奋图强,每一门课程都学的很好。没有笔和纸,他就用小石子在地上画,没有课本他就请爸爸,叔叔为他编写。

比比小萝卜头,我们生长在新中国的儿童,是多么幸福啊!党无微不至的关怀着我们的成长。在家里爸爸妈妈照管着,再学校里有老师的指导。我们像小鸟似的自由自在地在蓝天下飞翔。

看过这本书,小萝卜头的印象深深地印在我心中,我一定会向他学习。

狱中记(二):

谁知道"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写的吗?

我一直一为是谭嗣同写的. 但是在《书屋》二〇〇一年第六期里面,傅国涌写了一篇《康有为的神话》,其中这样说: 一百年来激励过、鼓舞过整个中华民族,让一代又一代人激动不已的谭嗣同《狱中题壁诗》,原来被梁启超篡改过. 先烈用鲜血写成的这首绝命诗根据史家黄彰健考证原来是这样写的: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面对死神,谭嗣同豪气冲天,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然而,这首诗却泄露了戊戌的一个秘密,所以笔锋常带感情的梁启超要用他的如椽大笔,用墨水改写这首血水写成的诗篇: 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果然是大手笔.这一改,“我自横刀向天笑”,仿佛比原诗更加豪迈,但是却违背了先烈的原意.这一小小的改动就完全遮掩了康有为所代表的维新派曾有武装夺权的谋划,没有了谭嗣同“留将公罪后人论”的坦诚. 我觉得道理也在,不想很快又在雅虎中国博客的一个叫蒋清泉的主页里看到了一篇也很有理由的但完全持相反态度的文章:驳谭嗣同《狱中诗》伪造论 全文为下: 中国许多人,对所谓“正统”的历史教材很感冒,所以也就产生了一种心理,只要见到与教材相左的论调,也不去辩别是非曲折,就鼓掌喝采.这种逆反心理被某些投机的文人所窥破,想想中国十几亿人,有几个有心思去对历史事实进行考证,所以就铤而走险,进行历史大翻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温故戊戌年》一书粉墨登场,该书之种种荒谬,自有历史学家指正,不待我言,这里我只是驳斥书中所言,谭嗣同《狱中诗》系梁启超伪造一说. (一)始作俑者:台湾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 这本书,大概是出版于七十年代,这本书对《温故戊戌年》作者影极大,这里我引用一段文字:“这本不足三十万字的历史报告文学只是因为作者读了台湾戊戌变法史专家黄彰健早在一九七0年写的史学专著,才毅然改写成这个样子的.这以前,他笔下的康有为依然是圣人一般无暇,和百年来多少写戊戌年的作品没什么两样,是那本发黄的《戊戊变法史研究》改变了这一切.我们今天难以理解的是黄彰健的书出版了近三十年,为什么一直没有引起史学界的重视?” 你根本用不着学过历史学,只要你还有健全的头脑,就能辩别出是非曲直了. 黄彰健在这本书中,有一章,叫《论今传谭嗣同狱中题壁诗曾经梁启超改易》.那么黄彰健有什么证据说明谭嗣同的《狱中诗》是梁启超伪造的呢?他声称找到了证据,这个证据是来自什么历史资料吗?或者来自什么档案?时人笔记?都不是,他找到了一本小说,这本小说叫《绣像康梁演义》,听这名字,想必与公园说书的没有什么差别,这本书出版于1908年,距谭嗣同牺牲十年整.这本《演义》描写到六君子受刑时,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口吟了两首诗,第一首我就不抄了,第二首是这样的: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黄彰健见到此诗,觉得与谭嗣同流传下来的狱中诗颇为相近,便认为这是谭嗣同的原诗,令人费解的是,作为一个搞历史的,最起码要知道史料的真伪与可靠性,这类艺人混饭吃的绣像小说,竟然也堂而皇之进入历史资料范围,不可不令人怀疑此公的水平了.既然硬要将此作为史证,那绣像小说所写的,那可是林旭的诗,而不是谭嗣同的诗,但黄彰健又要取绣像小说里的诗,又不肯承认小说中所说的是林旭写的,这其中取舍的理由是什么?我想中国绣像小说象是数量不少,一部《三国演义》怕又能作出不少历史翻案.现代还有电影了,记得《东方不败》中,主人公一时兴起,吟起“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诗句,我看是不是也要研究一下老毛是否有抄袭东方不败君的嫌疑? (二)铁证如山:《留庵日钞》的发现 本来对黄彰健这种志在竦人听闻的结论,也不值得一驳.但是既然有结论,总有许多人哪有空闲与兴趣地考证事情的真伪,所以寻求更有力的证据,也算是有必要.1994年发现当年,也就是戊戌年的刑部主事唐烜的日记《留庵日钞》中有记录谭嗣同的狱中诗,日记中记道:“二十五日,晴,入署.……在署闻同司朱君云:谭逆嗣同被逮后,诗云:望门投宿邻张俭,忍死须臾待树根.吾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里记录的谭嗣诗狱中诗,除了少数几个错字外,与梁启超在《谭嗣同传》中引用的诗是一致的. 那为什么黄彰健与张建伟会怀疑梁启超窜改谭嗣同的诗呢?我引用一段文字:“这首诗却泄露了戊戌的一个秘密,所以笔锋常带感情的梁启超要用他的如椽大笔,用墨水改写这首血水写成的诗篇: 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然是大手笔.这一改,我自横刀向天笑,仿佛比原诗更加豪迈,但是却违背了先烈的原意.这一小小的改动就完全遮掩了康有为所代表的维新派曾有武装夺权的谋划,没有了谭嗣同‘留将公罪后人论’的坦诚.”说白点,黄彰健以张建伟无非认定康梁是所谓的“小人”,谭嗣同的诗泄露了大秘密,所以梁启超窜改了谭诗.说句实话,对于此二公的超级想象力,我还不得不有几分佩服,我想即使是秦桧的“莫须有”罪名,也要逊色三分,为什么呢?秦桧人家还算老实,说明是“莫须有”,而此二公,却将根本不存的事,说得活灵活现的.本来历史谎言不难揭穿,只是商品社会下,有几个百姓家会为此事去考证一番?这正是他们大胆行骗的本钱. 黄彰健毕竟还是在学历史的,所以面对强有力的证据,他也不得不认败.在《留庵日钞》发现的第二年,即一九九五年,他发表了《论谭嗣同狱中诗——与孔祥吉先生商榷》一文,认错了:“由唐烜《留庵日钞》所记,可以证明‘去留肝胆两昆仑’确系谭诗原文,未经梁启超改易,可以修正拙说.”梁启超为什么能得到谭嗣同的原诗,根据《留庵日钞》可知,谭诗确实是写于狱壁之上,所以往来狱卒相互传送,一时间就该诗就不翼而传,唐烜本人的纪录也是从他人口中得知的. (三)无知还是装傻:《温故戊戌年》 《温故戊戌年》一书,成书于一九九五年之后,也就是黄彰健对谭诗伪造案被迫认错之后,但《温故》一书,仍然沿用黄彰健在七十年代的《戊戌变法史研究》,却无视1994年唐烜的日记《留庵日钞》的发现,已经证实伪造说的不成立,其至连黄彰健本人也认错了.在这种情况下,张建伟仍然固执己见,原因何在? 我分析下来,不外两点:(1)无知:《留庵日钞》的发现,是近年来戊戌变法研究一个比较重要的成果,加上黄彰健本人最新的文章,《温故》的作者,可能没有接触到这些情况,所以他还是沿用了三十年前的非常不可靠的推测,而且把推测当作事实.(2)装傻:这种可能性,我觉得大些,因为很明显作者是黄彰健的支持者,竟然漠视他较新的文章,这点不太好理解.但是既然全文基调已定,所以势必在选材上,选择对康梁不利的文字,所以还是冒然采用旧说,以图蒙骗过关,事实上我在网上,已经看到无数的人被蒙骗了.所以我不惮烦琐,以求正视听. (四)“两昆仑”是什么? 对于谭嗣中的“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是什么意思,史学家们众说纷纭,有说是康有为·大刀王五,有说是罗升·胡里臣,有说是王五·萧一山,有说是唐才常·王五,有说是康有为·唐才常,有说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等,五花八门,但大多没脱离一种看法:两昆仑是指两个人. 我有不同的看法,谭嗣同两昆仑并非指两个人,而是指人品之巍巍高大.“去留肝胆两昆仑”,可解为,无论选择流亡,或者选择留下来英勇就义,其雄肝义胆的人格,都如昆仑山一样巍巍耸立.我这种解释的依据是,谭嗣同被捕前说的一句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这句话记于梁启超的《谭嗣同传》中,“无以酬圣主”这句当不是谭的本义,这个先放着不说.“行者”与“死者”,就是“去”与“留”,不同的选择,一样的志向,不同的结局,一样的人格.这种精神,如同高耸的昆仑,傲视群伦. 历史已经过去,谁来作证,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不必要的追究.

狱中记(三):

“恍惚”这个词是哪位古人发明的 太有才了

huǎnghū
恍惚:
亦作“ 恍忽 ”.1.迷离,难以捉摸.《韩非子·忠孝》:“世之所为烈士者……为恬淡之学,而理恍惚之言.臣以为恬淡,无用之教也;恍惚,无法之言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於是乎周览泛观,瞋盼轧沕,芒芒恍忽,视之无端,察之无崖.” 唐 杜甫 《西阁》诗之二:“恍惚寒江暮,逶迤白雾昏.” 明 王鏊 《震泽长语·仙释》:“世有恍惚不可知者三:鬼神也,神仙也,善恶之报应也.” 鲁迅 《<准风月谈>前记》:“一切含胡和恍忽之点,都归在作者身上了.”
2.迷茫;心神不宁.《东观汉记·郅恽传》:“令为狂疾,恍惚不自知所言.” 唐 锺辂 《前定录·袁孝叔》:“母尝得疾恍惚,逾月不痊.”《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六师战惧惊嗟,心神恍忽.” 明 沉鲸 《双珠记·狱中冤恨》:“不幸良人遭困顿,精神恍惚如醺.” 欧阳予倩 《木兰从军》第十二场:“议论元帅?那我非但不敢,而且不忍,只是我这几天有些神思恍惚.”
3.倏忽,瞬息之间.南朝 宋 鲍照 《代升天行》:“翩翻类回掌,恍忽似朝荣.” 黄节 补注引 吕延济 曰:“翩翻、怳惚,谓须臾间也.”《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帝忽悟其已死,叱之……恍惚不见,帝兀然不自知,惊悸移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霍女》:“女推儿榻上,恍惚已杳.”
4.形容疾速.唐 李白 《天马歌》:“鸡鸣刷 燕 晡秣 越 ,神行电迈蹑恍惚.”
5.仿佛;近似.宋 叶适 《宋故中散大夫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张公行状》:“其树林岩石,幽茂深阻,恍惚隔尘世.”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中》:“而其叙致周折,语意神奇处,更千百年大臣国工,殚精竭力不能恍惚.” 杨朔 《印度情思》:“一睁眼,只见身边的星星,地面的灯火,密密点点的,恍惚是天上地下撒满珍珠,连成一片.”
6.轻忽.《后汉书·冯衍传下》:“华芳晔其发越兮,时恍忽而莫贵.” 李贤 注:“恍忽,犹轻忽也.”

狱中记(四):

狱中联欢是按照——顺序来记叙的?文中详写的是——略写的是——

事情发展顺序 详写了对联【狱中记】

狱中记(五):

《狱中联欢》一文中说,楼二室的对联“看洞中依然旧景,往窗外已是新春”写得十分优美.
联系课文记当时的情景看,它优美的原因是().

.“洞中”(当然指渣滓洞,也可以理解为国民党统治区)的“旧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景象)和“窗外”(相对“洞中”可理解为解放区)的“新春”(生机勃勃、生气盎然的春色)的景色的鲜明对比,横额上“苦尽甜来”,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中国革命形势,表现了革命者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信革命即将胜利的信心.【狱中记】

狱中记(六):

西方哲学最主要的经典有哪些?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产生至今,公认的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有哪些?
(只要书名就行了,不需人名)

《理想国》柏拉图
《马上沉思录》
一、唯意志主义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
弗里德里希·尼采(Niezsche Friedrich Wihelm 1844—1900)
《权力意志》(1895)《悲剧的诞生》(1872)《查拉斯图如是说》
二、生命哲学
亨利·柏格森(Bergson Henri 1859—1951)
《物质与记忆》(1896)《创造进化论》(1907)
三、现象学
艾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
《逻辑研究》《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趋向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的观念》《笛卡尔的沉思》《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1936)
四、存在主义
索伦·克尔凯戈尔(Soren Kierkegaard 1813—1855)
《最后的非科学性附言》(1846)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存在与时间》(1927)《形而上学导论》(1953)
让—保罗·萨特(Sartre Jean—Paul 1905—1980)
《存在与虚无》(1943)《辩证理性批判》(1960)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64)
阿贝尔·加缪(Camus Albert 1913—1960)
《西西弗的神话——论荒谬》(1942)
魏尔海姆·狄尔泰(Dilthey Wilhelm 1833—1911)
《精神科学导论》(1883)
汉斯—乔治·伽达默尔(Hons—georg Gardamer 1900— )
《真理与方法》(1960)《科学时代的理性》
保尔·利科(Paul Ricoeur 1913— )
《解释学与人文科学》(1981)
六、西方马克思主义
乔治·卢卡奇(Georg Lukacs 1885—1971)
《历史和阶级意识》《理性的毁灭》
卡尔·柯尔施(Karl Korsch 1886—1961)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 1891—1937)
《狱中杞记》《实践哲学》
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 1918— )
《保卫马克思》(1965)
加尔瓦诺·德拉—沃尔佩(Della—Volpe Galvano 1897—1968)
《卢梭与马克思》
七、法兰克福学派
马克斯·霍克海默尔(Max Horkheimer 1895—1973
《批判的理论》(1968)
特奥多·阿多尔诺(Theoder Adorno 1903—1969)
《启蒙辩证法》(1974)《否定的辩证

狱中记(七):

缥缈恍惚是什么意思?
回答得好的重重有赏!

缥缈,缥乎,缥缥 piāomiǎo,piāohū,piāopiāo
[dimly discernible]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
亦作“ 缥眇 ”.亦作“ 缥渺 ”.1.高远隐约貌.《文选·木华<海赋>》:“羣仙缥眇,餐玉清涯.” 李善 注:“缥眇,远视之貌.” 唐 杜甫 《白帝城最高楼》诗:“城尖径仄旌斾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宋 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惟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孤影,南枝乍冷,见乌鹊缥缈,惊飞栖止不定.” 郭沫若 《星空·天上的市街》:“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2.随风飘扬;随水浮流.唐 李白 《愁阳春赋》:“缥缈兮翩緜,见游丝之萦烟.” 宋 陈允平 《垂杨》词:“飞花满地谁为扫,甚薄幸,随波缥缈.” 元 许有壬 《太常引·池荷》词之二:“红衣缥缈,清风萧瑟,半醉岸乌巾.” 闻一多 《李白之死》诗:“还有吹不满旗的灵风推着云车,满载着霓裳缥缈、彩佩玲珑的仙娥,给人们颂送驰魂宕魄的天乐.”
3.形容声音清越悠扬.唐 司空图 《注愍征赋述》:“其雅调之清越也,有若缥缈鸾虹,譻譻嫋空.”《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歌声缥缈,直入云霄.”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南巡盛典》:“金石铿锵,宫商缥缈.” 李瑛 《笛声》诗:“从哪里飘来一缕笛音,在这僻静的深山缭绕?比幽谷的溪水还清脆,比云中的莺啼还缥缈.”
4.虚浮;渺茫.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 周振甫 注:“缥缈附俗:虚浮、不切实而依附俗说.” 清 杜荣寿 《<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底事隔年先异兆,人与莲花同缥缈.” 夏曾佑 《小说原理》:“人所乐者,肉身之实事,而非乐此缥渺之空谈也.” 郭沫若 《女神·凤凰涅槃》:“我们这缥缈的浮生,到底要向哪儿安宿?”
5.峰名.清 吴伟业 《缥渺峰》诗:“兹峯非云高,高与众山别,其下多嵌空,天风吹不折,插根虚无际,缥缈 为险绝.”注:“ 缥缈峯 :顾野王 《舆地志》:‘ 缥缈峯 ,洞庭 之最高者.’ 卢熊 《苏州府志》:‘ 包山 最高者为 缥缈峯 .’”
恍惚 huǎnghū
(1) [ecstasy;absentminded]∶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精神恍惚
(2) [trance]∶证名.指神思不定、慌乱无主.由于七情内伤、外邪内干、发汗过多而损伤心气,以致精神不定
--------------------------
亦作“ 恍忽 ”.1.迷离,难以捉摸.《韩非子·忠孝》:“世之所为烈士者……为恬淡之学,而理恍惚之言.臣以为恬淡,无用之教也;恍惚,无法之言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於是乎周览泛观,瞋盼轧沕,芒芒恍忽,视之无端,察之无崖.” 唐 杜甫 《西阁》诗之二:“恍惚寒江暮,逶迤白雾昏.” 明 王鏊 《震泽长语·仙释》:“世有恍惚不可知者三:鬼神也,神仙也,善恶之报应也.” 鲁迅 《<准风月谈>前记》:“一切含胡和恍忽之点,都归在作者身上了.”
2.迷茫;心神不宁.《东观汉记·郅恽传》:“令为狂疾,恍惚不自知所言.” 唐 锺辂 《前定录·袁孝叔》:“母尝得疾恍惚,逾月不痊.”《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六师战惧惊嗟,心神恍忽.” 明 沉鲸 《双珠记·狱中冤恨》:“不幸良人遭困顿,精神恍惚如醺.” 欧阳予倩 《木兰从军》第十二场:“议论元帅?那我非但不敢,而且不忍,只是我这几天有些神思恍惚.”
3.倏忽,瞬息之间.南朝 宋 鲍照 《代升天行》:“翩翻类回掌,恍忽似朝荣.” 黄节 补注引 吕延济 曰:“翩翻、怳惚,谓须臾间也.”《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帝忽悟其已死,叱之……恍惚不见,帝兀然不自知,惊悸移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霍女》:“女推儿榻上,恍惚已杳.”
4.形容疾速.唐 李白 《天马歌》:“鸡鸣刷 燕 晡秣 越 ,神行电迈蹑恍惚.”
5.仿佛;近似.宋 叶适 《宋故中散大夫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张公行状》:“其树林巖石,幽茂深阻,恍惚隔尘世.”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中》:“而其叙致周折,语意神奇处,更千百年大臣国工,殚精竭力不能恍惚.” 杨朔 《印度情思》:“一睁眼,只见身边的星星,地面的灯火,密密点点的,恍惚是天上地下撒满珍珠,连成一片.”
6.轻忽.《后汉书·冯衍传下》:“华芳晔其发越兮,时恍忽而莫贵.” 李贤 注:“恍忽,犹轻忽也.”

狱中记(八):

想象描写:司马迁在狱中发愤写《史记》(很急!)

司马迁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疼痛顿时袭遍全身.他挣扎着从茅草堆里爬起来,不由得长叹一口气,心想:要是平时我现在可能伏在桌子上奋笔疾书呢,可现在呢……皇帝真是不公啊,自己只是为李陵辩护了几句,就遭到如此飞来横祸……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不如死了算了,也不用留在世上丢人现眼了……想到这里他就准备朝墙头撞去,但此时他的脑海里浮现出父亲泪流满面叮嘱他完成《史记》的画面,不,不能死,我死了,《史记》谁来写?这可是父亲毕生的心愿啊?我怎么能让父亲含恨九泉呢?而且这样死去也太不值得了,人总有一死,有的人重于泰山,有的人轻于鸿毛.哪怕我要四,我也要让自己死得有价值.想到次,司马迁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可他转念一想:但是难道我就在狱中无所事事,度过残生吗?不,不我不甘心,我一定要在狱中把没有写完的《史记》写完,完成父亲的遗志.可皇帝能同意吗?不管,我反正要试一试.令司马迁高兴的是,汉武帝同意了他狱中写《史记》的请求.于是,白天,司马迁总是伏案工作,或查阅资料,或马不停蹄地在竹简上写下一个个工整的隶字;夜晚,司马迁的牢房中总是亮着一盏油灯;大热天,汗水不停地滴下来,司马迁甚至顾不上擦去汗水,蚊子在司马迁身上留下了一个个肿块;冬天,手都冻僵了,脚都麻木了,司马迁搓搓手、哈哈气继续埋头工作……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一晃十几个年头过去了,辉煌的史学巨著《史记》终于完稿了,司马迁抚摸着堆积如山的竹简,由衷地笑了,父亲慈祥的脸庞又浮现在他的眼前,他嘴里喃喃自语:父亲,你可以瞑目了……

本文来源:https://www.ahstyy.net/dhg/151881.html

上一篇:马利欧(共4篇)
下一篇:陆猴儿(共1篇)

扩展阅读文章

正能量句子网 https://www.ahstyy.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正能量句子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35696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