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正能量句子网 > 读后感 >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范文(通用4篇)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范文(通用4篇)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24-02-20 点击: 推荐访问:

【www.ahstyy.net--读后感】

《《实践论》解说》是198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范文(通用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最近,按照省厅和警令部“三读”活动的安排和要求,我认真阅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受启发,总有一种清新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的感觉,除了因一些旧事远去的生疏感外,并不觉得烦难。

《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一九三七年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公安工作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每一个民警的要求,同时也是新时期公安工作发展的需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不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真理又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所以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真理。公安工作,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不能用理论去切割事实,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修改、补充、完善工作机制,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在公安工作中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毛泽东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因此,对工作对象的认识,就不能满足于经验层次,而要经过思考、实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求得理性认识,总结规律性。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正是在长期、细致的实践中,达到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状态。

只有在公安工作中大胆实践,才是我们对于公安工作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少数民警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篇2】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4月开始,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简称“抗大”)讲授哲学,并为此撰写《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爆发,毛泽东在抗大的授课也就此中断了。这短短几个月的授课内容,凝结为影响力广泛的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两论”常读常新,每每捧起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今年3月来到中央党校学习,在系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我翻开原著重读“两论”,读出了不一样的感悟。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极其朴素的哲学著作,没有晦涩的词汇,没有炫技的表达。但它们却是极其深刻的哲学著作,是中国革命史的哲学升华。“两论”的思想价值和历史贡献毋庸多言,我自己也从小学开始通过思想政治课学习“两论”最基本的哲学内涵。但这次重读“两论”,读出了两点新体会,即《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指导我们开新局、谋变局的重要哲学著作。

《实践论》不仅告诉我们要用既有理论改造世界,更告诉我们要发现新情况、提出新任务、创造新理论、开创新局面

《实践论》阐释了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运动的规律和真理发展的规律。此前每次读到文中引用的斯大林“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这句话时,仿佛就已经把《实践论》内涵都吃透了。但事实上,毛泽东接下来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实践论》最后一部分重要内容,但也是常常为人所忽略的一部分内容。“说到这里,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我们的答复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原来,“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并“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都不算真正完成了认识运动。“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

运用既有理论改造世界,远远不够。这飞速变化的世界,推动我们不断改造理论、创新理论,不断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开创新的局面。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真理的道路。”可见,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未要求人们不管何时都要原封不动地将他们的理论作为实践准绳。我们面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时代不断给我们抛出新课题、提出新诉求。若我们僵化固守既成理论,无视新情况新问题,那我们便只能成为“只知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得太快了”的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生命延续,是被中国新时代发展实践验证的真理。结合最近两年多的工作,我深刻体悟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程,就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超运用实践论的哲学原理方法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鲜活案例。

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再布局?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如何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些都是新征程中摆在共产党人面前新的重大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答案可寻。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开发布,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

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严峻局面,党中央高瞻远瞩、指挥若定,及时果断调整治港治澳方略,以治本之策维护香港长治久安。同时,依托大湾区建设这个大平台,不断推出经济、社会、民生领域的政策利好,全力支持港澳在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一系列刚柔并济、标本兼治的组合拳,揭示了“一国两制”实践规律,在实践中极大丰富完善了“一国两制”理论,充分体现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谱写了新时代的“实践论”。

《矛盾论》不仅告诉我们要重视矛盾,更告诉我们要重视研究矛盾的变化,从而谋变局、求胜利

关于“变”这个问题,《实践论》已经通过论述“知”与“行”的关系明确指出,变化是第一位的,因而“行”也就是实践是第一位的。《矛盾论》则进一步从认识方法、实践方法的维度揭示了为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矛盾是辩证法的基石,从黑格尔、马克思到毛泽东,都将矛盾学说作为自身哲学建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细细读来,毛泽东提及的矛盾和西方哲学史中所指的矛盾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毛泽东提及的矛盾是基于当时中国社会现实情况,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创造性发展。只有清楚认识到这一点,打破传统辩证法对我们头脑认知的桎梏,才能真正领悟《矛盾论》的伟大。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一般性——毛泽东矛盾学说的基本概念大家耳熟能详。因此,不少人便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掌握了矛盾学说的精髓,反而忽视了《矛盾论》深藏的动人之处。如果说这次重读《实践论》,我读出了“新”,那重读《矛盾论》,我读出的就是“变”,而推动“变”也要注重矛盾的次要方面。

在《矛盾论》中,矛盾是不平衡、不对等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同时矛盾又是发展变化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相互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因此,通常我们得出的结论便是要重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当我们站在“变”的角度看问题,其实居于变化主动地位的往往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换句话说,就矛盾性质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守”方,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攻”方。进一步讲,如果我们希望保持某一事物的性质,那便要警惕矛盾次要方面的变动,将这种变动程度始终掌握在可控范围内,不至于冲击矛盾的主要方面;相反,如果我们希望改变某一事物的性质,那便要积极推动、促进矛盾次要方面的发展变化,用我们希望的矛盾次要方面取代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使得事物的性质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改变。大是小变来的,强是弱变来的。小可博大、弱可胜强,无论是中国革命战争史还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相反,如果眼光只盯着当下矛盾的主要方面,忽视或者无视变动中的矛盾次要方面,那么盛会变衰、强会走弱。

空谈矛盾其实毫无意义,仅仅知晓概念和大道理也毫无意义。实践面对的是“前所未料的情况”,而研究矛盾便是研究变化、探求变局之源。只有重视变局、正视变化,真理才不会沦为教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路也才能越走越宽阔、越走越通达。

写到这里,马上跳入我脑海的就是***总书记曾以“在小小的桌子上唱出了精彩的大戏”形象地描述了澳门在丰富“一国两制”实践中的作用。为了解决澳门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总书记亲自部署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以横琴岛为载体率先在改革开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创新,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打造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横琴岛小小106平方公里,探索的是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的大文章,探索的是大湾区市场一体化、高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探索的是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正印证了《矛盾论》中阐释的“以小见大、小突破带动大变局”的朴素道理。

【篇3】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篇4】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中就学过与实践有关的一些理论,通过阅读毛***的《实践论》,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毛***的《实践论》是其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是在1937年7月,在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的情况下,毛***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毛***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第二,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第三,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第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我认真阅读了毛***的《实践论》,深受启发,以下是我读完这篇文章的感悟。

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如果我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最好自己去实践一下。就如我们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可以去品尝然后得出答案,而不是光听被人讲。毛***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实践活动是人首要的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类也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身的发展。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下生存,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离不开人。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从实践中得出的认识才是有根据的认识。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中学来的。但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新的认识,丰富自己,不断增加自己的头脑储备。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的。这种能够服务于实践的认识是一种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论是源于实践的,只有亲身投入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任何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否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然而,人的生命和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都亲自去实践,但我们可以借助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来指导自己的实践。但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理论,因为只有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我们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否则,我们就会被引向歧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的理性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成为真理,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需要把它放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看是否符合预定的目的。如果预定的理论在同一实践过程中变为事实,这种理论就会成为客观真理,这个认识的过程也就随之完成了;如果这种理论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现实不符合,则还需要继续认识,不断纠正错误认识,最终获得真理性认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如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毛***有句名言:“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重视实践,动手实干,因为许多事情看明白了,行动计划制定出来了,但是不干就不能落实,更不能实现目标。就好像我自己经常会为学习制定计划,但是我并没有毅力去实践,所以我一直都不能享受到计划实现的成果。于是我深深明白要勇于实践,这就要克服畏惧情绪。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你接受一项任务时,刚开始时可能是困难重重,就退缩。但是,如果你埋下头,不气馁、不抱怨、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到底,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会有成就感了。

其实,我觉得我们的学习也是缺少实践的,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考上一所好的学校,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我们拼命学习,学习那一大堆的教科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但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在当时是记得很牢,但是没有实践,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亲身实践。现在到了大学还好,在学校的提倡下,我们很多学生都会在假期去进行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实践,尽管有一些是与自己专业无关,但是我们也还是可以从中获得认识。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开阔视野,了解社会,体验了生活,更使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要改进的方面,最重要的是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很多东西并没有说出来的那么简单,只有自己去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真谛。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再好的认识,看似再完美的理论,不经历实践的洗礼,就不可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我们要敢于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主观认识,在实践中得到教训,从而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改造世界,提升自己。《实践论》在当时就起了重大的作用,现在它仍有积极的价值,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享受成功的快乐。

本文来源:https://www.ahstyy.net/dhg/227760.html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正能量句子网 https://www.ahstyy.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正能量句子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35696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