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正能量句子网 > 热门阅读 >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共10篇)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共10篇)

来源:热门阅读 时间:2018-11-09 点击: 推荐访问:春宫图 裸女和狗

【www.ahstyy.net--热门阅读】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一):

兄弟大合欢赋 作文

兄弟大合欢赋
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序值秋末晦夜,蟾皎星荧。时俊秀并惠连,自四海之家。聚西寝同欢。诸弟既畅叙遣怀,余亦感怀有思。故择日作此赋以铭之。
正文
秋之悄兮万类萧索而始浡;日之逝兮,棠棣竞秀而肇魄。纵肃杀之景遍四野,亦难圜吾兄弟之大乐;且夫乾坤之万乐,亦难盖此宵之欣矣。念之有息兮,遂结朱绮相会;思之无骋兮,卒酣语箤同偎。昨之已奔兮,今之犹追;今之既离兮,翌之来随。畴昔之备,俟今之共乐;春朝无隙,待来之无忘。纵岁之逝,情之嬗,意之变,亦难夺此夕之彻欢。
顾吾宴之清簟:酒醰醇而溢芳;肉炙腻而散香;仁脆韧而飏堂。览吾兄弟眉飞色舞兮,釭筹交错而相礼;俏俚欢语兮,惠连酬酢而乐喜。忽闻东庭一声惊雷,刘始笑;突尔西垂三语爽毅,郑初饱。南陬廿纪孟杰,何惧酒猫?北隈二九汪洋,姜词肆滔。胡寻王家之锐,却闻淋漓快言;焉求狂狷书生,犹抱鸭胫虎啖。心骋江北,陈家誉傲,别有一番酒宴;语出江珊,李家布冀,足盖黑土本山。唯留座上广双,曹家期企,酣梦雁塔名题。
乐兮,怡兮,大语酣酣兮;喜兮,忻兮,呓啽飘飘兮。兄弟西寝大合欢。弗论心产颤而愆怏怏,唯情系彼形体而销之;弗论意欣欣而情深深,唯义连彼精气而宣之。合欢兮,合欢兮,宵旦弥弥而不可分;合欢兮,合欢兮,夙夜溶溶而喜声腾。弗惮日之奔逝,弗惮时之逸景,唯兄弟之情义,永斯于心!
作于2009年10月30日
于西寝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二):

天地日月阴阳男女,为什么都是两极?【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三):

七年级语文(上、下)的30首古诗词(包括后面的必背古诗词)
人教版的
不是这种的

  七年级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饮 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七年级下必背古诗
  1、约客 (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春早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2、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3、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4、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哀! 我劝天公重抖搂, 不拘一格降人才。
  5、新雷(清)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
  6、论诗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7、敕勒歌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8、夏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9、马嵬(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是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0、蝶恋花(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1、浣溪沙(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似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2、采桑子(宋)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13、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4、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5、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因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16、卜算子(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17、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8、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9、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0、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21、猫儿(宋)林逋
  纤钩时得小溪鱼,饱卧花阴兴有余。自是鼠嫌贫不到,莫惭尸素在吾庐。
  22、官仓鼠(唐)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
  23、题弟侄书堂(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24、题都城南庄(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四):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这一学说
A.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C.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D.蕴涵朴素的唯物论

C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五):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出自于——《荀子·天论》
意思用另外一句《苟子.礼论》中的说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就容易理解了理解了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六):

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及啊

数星星的孩子》
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明珠一样闪亮.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对着夜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
孩子说:“奶奶,我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您看,这颗星星和那颗星星,总是离那么远.”
爷爷走过来,说:“孩子,你看得很仔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
它们起了名字.”爷爷停了停,指着北边的天空,说:“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勺口对着的一颗亮星,就是北极星.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叫张衡,是东汉人.他长大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581953.html?si=3
张衡(78~139),字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的出生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的石桥镇.他的祖父张堪做过太守,为官清廉.父亲早逝,因此张衡家里很贫穷.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很早就闻名乡里.
据史书记载,他10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过目成诵.他兴趣很广泛,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
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义各有怎样的规律呢?这简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张衡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广漠的星空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后来,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够准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后来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辞海》所记:他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观测和记录了中原地区能看到的2500颗星星,并且绘制了我国第一幅较完备的星图;他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候风地动仪;创造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和能飞行数里的木鸟.
渴求知识的张衡总是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不满17岁时,他辞别父母独身一人到外地访师求学.在古都长安,他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周围的山川形势、物产风俗和世态人情.在当时的京都洛阳,他结识了不少有学问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叫崔瑗,精通天文、数学、历法,还是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张衡登门向他求教.正是由于他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获益匪浅.除了在天文学方面有杰出成就外,在地震学的研究上也是举世瞩目的,他创制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相类似的仪器问世早1700多年.他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他写的《二京赋》“精思博会,十年乃成”,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河南省南阳县的北面有张衡墓和平子读书台,墓碑上有郭沫若的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
张衡:字平子,世为南阳著姓.祖父堪,字君游,少治《梁丘易》,光武时,为蜀郡太守,拜骑都尉,后拜渔阳太守
,卒后妻子贫困.衡父无闻.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文学家.发明了世界第一个地震测试仪器——地动仪.张衡在写作上,
也是个多面手.他一生中,结合他的科学研究、机仪制作、政治生涯、友朋往来,还写下许多文字,就目前存留于世的就有
20余篇,包括文、铭、诰、赞、书、上疏等形式;在天文学专著方面,有《灵宪》、《浑仪图注》、《漏水转浑天仪注》
、《玄图》和已经失传的《算罔论》.
前言:
“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为之溟
滓,盖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故《道德》
之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而纪也.如是者又永久焉
.斯谓庞鸿,盖乃道之干也.道干既育,有物成体.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
,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动以行施,静以化合,堙郁构精,时育庶
类,斯为太元,盖乃道之实也”.
—————张衡《灵宪》
张衡的成才之路:
东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领先地位.发达繁荣的经济文化,安定
和平的政治局面,为张衡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少年时代的张衡就天资聪明,态度谦虚,好学深思,奋发有为,求知欲旺盛,学习热情饱满.在
少年时代就熟读了《诗经》、《书经》、《易经》、《礼纪》、《春秋》等经典名著.在当时,只有
熟读了这些经书,才能做官.但张衡思想开阔,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做官不感兴趣,相反,他对
文学却十分爱好,特别是对司马相如、扬雄等文学家的作品心向神往,苦心钻研,不但能深刻地理解
,而且能够背诵.这些作品强烈地震撼着张衡年轻的心灵,他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他们那样的文学
家.同时他不满足于“闭门家中坐,苦读圣贤书”的生活了,他渴望出外游学,多接触实际,以充实
生活和开阔自己的眼界,寻求更多的知识.公元94年,19岁的张衡怀着远游的志愿,告别了亲人,
离开了生他养他的美丽故乡——南阳,踏上了游览名都大川,访师求友的旅途.张衡在往来于渭河流
域中,走遍了坦荡肥沃的渭河平原,观赏了巍峨青翠的终南山,奇险峻峭的华山,并且访民俗,问物
产,寻古迹,对西汉雄伟壮丽的都城建筑,市井布局用心考察.通过这次游览,他不但加深了对前人
文学作品的体会,而且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为他后来写成著名的《西京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衡勤奋好学,品德优良,才华出众,得到了南阳郡守的察举,然而,在他看来,君子不担心自
己的官位不尊崇,却担心自己的品德不高尚;不为自己的俸禄不多而觉得羞愧,却为自己的见识不广
博为耻辱.所以,他学习不限于五经,对天文、地理、气象、文学无不兼学并览.正如崔瑗评价他为
:“一物不知实以为耻,闻一善言,不胜其喜”.这就是张衡,一个勤奋好学,不流习俗,具有远大
志向,以为社会贡献为己任的有志青年.
张衡在洛阳通过五、六年艰苦的学习生活,他的学业和文学创作水平逐渐提高,成了一位名符其
实的青年学者.他写了《定情赋》、《扇赋》、《七辩》等许多作品,并开始构思《二京赋》的创作
.可是,由于他的家境比较贫寒,无法在京师长期游学,不得不回到南阳应清官鲍德的邀请担任主簿
,因工作比较清闲,使他得以集中精力进行文学创作.凭着对故乡的挚爱,他还创作了富有激情的《
南都赋》,歌颂了故乡山河的壮丽,土地的肥沃,物产的丰饶.除此之外,他还写出了名著《二京赋
》即:《西京赋》、《东京赋》,还有很多诗、赋、文、书等.
从公元108年到111年,张衡一直住在自己的家乡,专心进修学业.经过了刻苦不懈的努力,在学
问的许多方面都有所收获.就在这期间,张衡开始精读扬雄的《太玄经》.《太玄经》是一部研究宇
宙现象的哲学著作,也谈到天文历算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浑天说”尤为吸引张衡.但由于写得比
较简略,使张衡有一种不满足的感觉,他准备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在研究《太玄经》的过程
中,张衡费了很大功夫,在精读的同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曾写出了《太玄经注解》,并绘制
了《太玄图》.《太玄经注解》和《太玄图》就是张衡读《太玄经》的心得.在这两部著作里,反映
了张衡的一些哲学思想.可惜这两部著作都没有流传下来.通过研究《太玄经》,张衡也接触到不少
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唯物论、无神论的遗产.《太玄经》里的唯物主义因素启发了张衡向大自然中追求
真理的欲望.张衡在精读《太玄经》以后,就逐渐从文学创作转向哲学研究,特别对宇宙间最伟大的
自然现象规律,如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理论开始了学习.并且制造科学仪器,对天文现象等实行
详细地观察和长期地测量工作.
在研究《太玄经》的同时,张衡还对《墨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墨经》是墨子弟子及其后学
概括发展墨子思想的一部著作.它记录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关于手工业方面的许多知识,提出了古代
物理学和数学的许多概念和见解.书中不仅涉及到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范畴的广阔内
容,还包含有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多种知识,其中有些问
题阐述严密,说理透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在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
珍品.然而,墨家思想长期无人问津,墨家的科学成果更是受到冷遇.张衡能冲破儒家思想的束缚,
致力墨学研究,这在当时需要非凡的胆略.
张衡读古人书籍,善于采取其中精华,前能锐意前进,在科学研究上开辟新道路.这正是我们祖
国科学史上最伟大光荣的传统,值得后人借鉴学习.
张衡的思想:
(一)天体演化思想:
天地万物是怎样起源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这个问题是宇宙观的核心.“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
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
立的两种宇宙观”.(《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矛盾论》)唯物辩证的宇宙观是对宇宙发展法则的正
确和科学的见解,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是对宇宙发展规律歪曲和颠倒的反映.
张衡所著的《元图》和《灵宪》是两部集中反映他的哲学宇宙观的重要著作.张衡在这两部著作
中,继承了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唯物主义传统,提出了“太治”、“太”、“太素”、“元气”等哲学
范畴,以论述宇宙万物的起源.他说:“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所谓
“自然之根”,就是指天地万物的根源.这里,张衡明确地指出:天地万物最早的起源,既不是什么
上帝、神灵的旨意,也不是什么绝对的理论,而是“无形之类”的“元”,也就是太始.
在张衡看来,天地的生成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作“溟滓”,这就是早就存在的几何空间
.“厥中惟虚,厥外惟无”,整个空间一片沉寂,什么物质性的东西都没有.但是,存在着宇宙万物
变化发展的规律.有了这个基础,就能从无产生出有来.首先产生的是各种不同的物质性元气,互相
混合在一起,不断地运转,浑沌不分.这就是第二阶段,称作“庞鸿”.又经过很长的时间,这团元
气清浊逐渐分开,天在外面形成了,地在里面定下了.天地构合精气,生育出万物来.这个阶段称作
“太元”.于是,在天上形成了各种天体,地上产生了万物.张衡认为天地万物是从原始的浑沌未分
的元气发展而来的.元气是物质性的,其中包含不同质的阴气和阳气,自然现象的千差万别及相互影
响,体现了阴阳二气具有的不同物质性能及其相互作用.这是一种原始唯物主义的宇宙发生论和万物
生成说.张衡的这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宇宙生成理论,不但符合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而且也符
合物质不灭的先进定律,比起18世纪驰名世界的德国康德所创造的星云学说早了1600多年.
(二)无限宇宙思想:
“八极之维,经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过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
“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张衡《灵宪》
什么是“宇”?什么是“宙”?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的老师尸佼就下过一个严格的定义:“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也就是说,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关于宇宙是否有边界的问题,我
国自唐宋以后一直争论得很激烈.其中有一些人曾经发表过很有科学思想的精辟见解.但是,这些论
述大都只是从哲学上的推理,很少涉及到天文学的本身.张衡作为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他曾经从天
文学的角度论述了宇宙的无限性.在这个意义上说,要比仅从哲学概念上所作的推想更为深刻,所以
也就更有价值.的推想更为深刻,所以也就更有价值.
在张衡看来,天是有边界的.天究竟是什么形质的东西?在《灵宪》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明,但
是可以推想得出来的.元气形成了天,其精气形成了日月众星.因此,除掉星体和元气之外,天上是
没有其他东西的.张衡所认为的天,只是相对位置固定不变的众恒星所构成的天穹.恒星之间并没有
什么固定的联系,更不是都固定在一个固体球壳上,众恒星所包围的天球,就是天的边界.日月五星
等巡行的天体,则在各自的轨道上在天球以内运动.天球的外面是没有天体的,究竟还存在什么东西
?这是不知道的,所以说“过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这就是说,宇宙和天地并不是一回事,天地
是有大小的,宇宙则无边际,天地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天地之外的部分,仅仅是看不到而已.所以,
张衡又进一步补充说:“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宇宙不但在空间上是无限的,而且在时间上也
是无穷的.这是一个十分卓越的见解,是十分光辉的科学辩证思想.张衡的宇宙无限思想同马克思主
义在宇宙问题上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张衡认为的实际天球是虚空中分布着众多天体,它们可以自由
运动,而在同一时代,西方人却没有这种区分.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纪就
提出:真实的宇宙结构象是一个透明的大水晶球,星辰都镶嵌在这个水晶球上.这种认识为公元2世
纪时的托勒密所继承.张衡的无限宇宙思想,比水晶球认识要进步得多.
(三)政治思想:
“盖闻前哲首务,务于下学上达,佐国理民”.
“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娱乐,忘民怨之为仇也;好殚物以穷宠,忽下叛而生忧也.”
“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
“捷径邪至,我不忍以投步;干进苟容,我不忍以歙肩.”
张衡其人:
张衡所处的时代,是东汉从强盛渐趋衰落的时代.这期间,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又相互勾结,
他们各谋私利,竟相奢华,亲戚攀援,贿赂公行,诈伪丛生,政治十分昏乱.张衡在《二京赋》中写
道:“不穷乐以训俭,不殚物以昭仁”.“却走马以粪车,何惜马要袤与飞兔”,告诫统治者要爱惜
人民的物力财力,把用于游猎的马匹车辆还给农民拉粪种田,加强农业生产,以免酿成“下叛而生忧
”的祸患.张衡的《二京赋》,意在“讽谏”,比起班固的《两都赋》来,《二京赋》显得慷慨激昂
,喊出了愤恨抗议之声,充斥着严厉的警告之词:“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偷乐,忘民怨之为仇也;好殚
物以穷宠,忽下叛而生忧也.”“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意
思是:现在你们喜欢干那些祸害百姓的事,而自己寻欢作乐,忘记了老百姓早已对你们怨声载道!你
们喜欢把财物挥霍净而穷奢极欲,那是忘记了老百姓一旦造反就要生大忧了.水,可以载船,也能够
掀翻船,坚硬的冰层起自薄霜,高大的树木始于细芽.警告统治者,如果过份地穷奢极欲,劳民伤财
,人民就会起来造反,推翻他们的统治.
张衡他“不慕当世所居之官”,不交权贵显宦,所以官职“积年不徙.”面对一些闲言碎语和少
数人的挖苦,嘲弄,张衡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应间》,意思是回答诽谤.文章明确表达了自己的为
人和志向.他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意思是君
子不忧虑地位不尊荣,忧虑的是德行不高尚;不以待遇低为羞耻,羞耻的是学识不渊博.张衡在《应
间》里也谈到自己的为人,确实令人敬仰.针对那些为了升官发财而不择手段,“怀丈夫之容,而袭
婢之态”的依势趋利者,十分蔑视和憎恶.张衡说:“捷径邪至,我不忍以投步;干进苟容,我不忍
以歙肩.”得“之不休,不获不吝.”意思是有些人把邪门歪道当成升官的捷径,我却不愿迈一步;
取悦权贵以求富贵的人,我绝不同他为伍.得的不是正道,我就是不得也不以为耻.这些话犹如江河
怒涛,激荡山河,充分显示出张衡那副科学家的铮铮铁骨,读后令人为之叹服.
在《思玄赋》的末尾,张衡写道:“天长地久岁不留,俟河之清祗怀忧……回志去曷来从玄諆,
获我所求夫何思!”意思是:天地是长久的,岁月却不停地流逝,要等到盛明时代的出现,那只能是
自怀忧愁……要排除那些不现实的想法,遵从我自己的既定目标,只要获得了我所渴求的东西,还需
要再想什么呢?张衡所渴求的只能是科学知识,而绝不是升官发财.从《思玄赋》里可以看出,张
衡像一朵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他不媚权贵,光明磊落,藐视名利,看重科学;珍惜时光,自强不息
,把全部身心都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七):

英语翻译
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合而成章.……先王定乐,由此而生.……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或者英语

这几句话是《吕氏春秋 仲夏纪 大乐》里的呢
“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音乐的由来是相当久远的.它产生于音律度数的增减,以自然之道为本源.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
道产生天地,天地产生阴阳二气.阴阳的变化,一上一下,会合而构成文采.
“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
先王制定音乐,是从和谐和合度的原则出发的.
“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
大凡音乐都是天地和谐、阴阳调和的产物.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八):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我想要通俗简洁点
不简洁也可以但是希望明确点

《荀子.论礼》
天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阳相接而变化发生.
天地从混沌而出,分裂出阴阳两种对立的事物,分别代表乾坤,阴阳交合在对立统一中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世界万物.【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九):

谈谈德有什么意义

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道家则以为所谓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对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学家把“德”称作是实行某种原则,有所得于心.
  读音:德 dé
  【释义】
  (一)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参见词条“道德(一)”.例:品德|公德|德育|德才兼备.
  (二)情义;恩惠.例:功德|积德|感恩戴德|《书·盘庚上》 “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
  (三)心意;信念.例:同心同德|离心离德.
  (四)感德.例:《左传·成公三年》 “然则德我乎?”
  (五)事物的属性.例:章炳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 “实、德、业三,各不相离.”
  (六)德国的简称.
  (七)姓.
  【德高望重】 #dé gāo wàng zhòng 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来称颂老年人.
  〖例句〗李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教育界、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德和道相对应,组成道教教义的核心.《道教义枢·道德义》称“道德一体,而其
  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道德经》中有“德”字四十一处,提出了“上德”、
  “玄德”、“孔德”、“积德”等等,但是对于“德”的含义却没有具体的解释.第五
  十一章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
  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将“道”和“德”两者规定为“生长万物”和“畜
  养万物”的关系.因此,一般认为“德者,道之功也”(韩非语),“德者,道之用也”
  (陆德明语),“德者,道之见也”(苏辙语).《庄子》的《天地篇》就说到:“通
  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并称:“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
  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当代旅美华人学者陈鼓应在分析“德”的概念时认为,它
  有三个意义:一是“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二是“内在于万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
  现它的属性,亦即表现它的德”;三是“道落实到人生层面时,称之为德”,即通常说
  的人的“德行”.早期道教沿用了先秦道家的学说.太平道的《太平经》卷五十六至
  六十四称,“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夫道兴者主生,
  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冤结”.这里也将道和德两者解释为“生长
  万物”和“畜养万物”的关系,同《道德经》的思想一脉相承.
  太平道从追求“太平”的社会理想出发,将德“主养”的观点推广到社会政治领域,
  认为“地以德治,故忍辱;人以和治,故进退多便”,“以德治者,进退两度也”.并
  且将“德治”列为帮助帝王之治的“十法”的第四法,仅次于“元气冶、自然治、道治”.
  《太平经》认为“德”和“刑”相对立,称“德者与生气同力,故生气出亦出,入亦入;
  刑与杀气同力,故杀气出亦出,入亦入.德与天上行同列,刑与地下行同列.德常与实
  者同处,刑与空无物同处.德常与兴同处,故外兴则出,内兴则入,故冬入夏出.刑与
  衰死气同处,故冬出而夏入.死气者清,故所居而清也.故德与帝王同气,故外王则出
  阴,内王则入刑;刑与小人同位,故所居而无士众也.物所归者,积帝王德,常见归,
  故称帝王也;刑未尝与物同处,无士众,故不得称君子”.君子的服人依靠的是“道”
  与“德”,欲得天地之心的,也要行“道”与“德”,至于行“严畏智诈”之术,只能
  收服那些言行无状的小人.《太平经》还将德“主养”的观点推广到个人的修养上,批
  评“人不力学德,名为无德之人”,无德之人必“好害伤”,因此,是“凶败之符”,
  是“最劣弱困穷小人之名字”.这种人是“天不爱,地不喜,人不欲亲近之”,他们
  “为王者致害,为君子致灾,鬼神承天教,不久与为治”.五斗米道的《老子想尔注》
  中,亦有多处对于“德”的阐述.注“玄德”为“玄,天也.常法道行如此,欲令人法
  也”;注“常德”为“道德常在”,可见,五斗米道是主张“道德一体”的,“德”
  就是“道德”的意思.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教义着重在宇宙观、社会观和神仙观方面的建设.《西升经》
  就是以体用关系阐述“道”和“德”的关系的,称“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刘仁
  会注解说:“宥物于无者,道也;仁物之性者,德也”.“德”也就是“道”体现于
  “物”之中的属性——“仁”.《西升经》中还有“道非欲于虚,虚自归之;德非欲于
  神,神自归之”,“无心德留而鬼神伏矣”.这里的“神”,既有人“神”的意思,又
  有“神灵”之神的意思.唐代李荣注解说:“道既虚无,德亦神妙.虚无神梦,毕竟清
  静.而人若能虚心无身,自然归道;抱神守妙,自然归德也.”又注称:“圣人无心,
  不起贪欲,道在于己,德止于身,故曰:留也.用道,则道流遐迩;
  怀德,则德被幽明,既为人之所归,亦为鬼神之所伏从也.”因此,人能归道,
  也就归德.德是人的精神的根本,办使鬼神降伏.但是,同期的江南一带的道教却大多
  从一般的“道德”观念阐述“德”.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要求个人“积善阴德”,这
  个“德”解释为“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
  救人之灾”,而治国之君以及忠臣辅佐则应修道德;使“道普德溢”,至于太平.唐
  代,道教教义体系逐渐充实完备.吴筠在《玄纲论》中称:“尝试论之,天地、人物、
  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吴筠认为:“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
  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
  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这就将天地阴阳幽明
  的一切生成物都视为“德”成之物,包括“灵仙、鬼神”.唐宋以后,道教教义着重探
  讨人的问题.宋徽宗注《西升经》有《序》称:
  “万物莫不由之之谓道,道之在我之谓德.道德,人所固有也.”这就将“道”
  和“德”视为人所共有的禀赋.古时,“德”和“得”相通,因此,混然子王道渊认为:
  “德者,得也,心之所蓄,性之混融,开物成务之理也.”一些有“上德”的圣人,
  “未尝显己之有德,藏身潜迹,抱朴含光,专气致柔,如婴儿也”,而“下德”的贤人,
  “执著其事,唯于世情,是非得失之物,理论扬于己德,以被聪明所蔽”.因此,有
  德之人,就应该“含养德性,纯纯朴朴,则比如赤子也,赤子如初生婴儿也”.认为:
  “太上以此喻修真之士,心切切矣.
  我辈欲反本还源,归根复命,以此为则,不亦简妙乎.今心无所主,性不安闲,安
  得元神凝寂,元气冲虚而比如赤子乎.”唐代内丹家们多将“道”和个人的内丹修炼
  相结合,认为“道”与“生”的结合就是“德”.司马承祯说过:“生者,天之大德也,
  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又称:“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
  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因此,
  “大人含光藏晖,以期全备,凝神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清代道
  士、著名的内丹家柳华阳则称:“道者德之用,德者道之体,人能明乎其德,而天性自
  现,体乎其道,而冲和自运,是之谓寂然不动,感而遂能也.”又称:“古圣云:德者,
  性能中求之耳.夫德非道则无著,道非德则无主.
  道外觅德,其德远矣;培德体道,其功切矣.”柳华阳在内修实践中曾经以“道德
  体用观”指导其内修实践,自谓:“吾尝自内观而无心,外觅而无体,飘飘乎寻之不得,
  恍恍乎觉而虚灵,似鱼之随水,如雾之笼烟,一派冲和,荣卫天地,但人不能深进,故
  本然之道味却矣.”另一些内丹家则从内修角度认识和解释《道德经》,将内修理论
  置于道教教义系统之下.清代道士、著名内丹家刘一明在《修真九要》中,强调内丹修
  炼必须“积德修行”,认为“德”就是“恤老怜贫,惜孤悯寡,施药舍茶,修桥补路,
  扶危救困,轻财重义,广行方便”,称“道者,为己之事;德者,为人之事.修道有尽
  而积德无穷”,感叹“德者,自己人世之事;道者,师传成仙之事.不积德而欲修道,
  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刘一明在《修真辩难》中,对“上德下德”则完全从内
  丹学的角度来解释.他认为:“先天全,则为上德;先天亏,则为下德.”所谓“先天
  全”,就是“体全德备,乾阳未伤之人”,就是“未伤先天之阳”.所谓“先天亏”,
  就是“先天已散,五行各分,四象不和,诸般宝物皆失”.刘一明还批评了当时某些内
  丹家的谬指,即称“精漏者为下德,精全者为上德”.由此可见,在内丹家的修炼理
  论系统中,“德”已经衍化为“精”和“先天之阳”的同义语了.
  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德”,实质上体现和捍卫的正是封建社会中男性的利益,同时也是他们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十):

翻译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是荀子的自然观,荀子提出天道自然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为“天”就是客现存在的自然界,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阴阳风雨,四时变化,都同属于这个物质世界即所谓“人物同才而异体”.

天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阳相接而变化发生.
天地从混沌而出,分裂出阴阳两种对立的事物,分别代表乾坤,阴阳交合在对立统一中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世界万物.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源:https://www.ahstyy.net/rmyd/153669.html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正能量句子网 https://www.ahstyy.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正能量句子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356960号

Top